著漢服、品香道、聽琴音、頌詩詞,舉手投足,盡顯儀式感,一場穿越時空的視覺盛宴即將在明晚中秋(9月21日)翰林書院驚豔亮相!
北宋|趙佶|聽琴圖|立軸|絹本設色|147.2x51.3cm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士無故不撤琴瑟”是古今文人的時尚。《徽宗聽琴圖》中,宋徽宗在一棵松樹下撥弄著琴絃。聽者三人,右一人紗帽紅袍,神態就像完全陶醉在動人的曲調之中;左一人紗帽綠袍,神態正是被美妙的琴聲挑動神思悠悠遐想;身側一童子也正用心細聽。三個聽眾,三種不同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清|雍正行樂圖·竹溪撫琴|絹本設色|37.5x30cm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畫意映月,根據《雍正行樂圖·竹溪撫琴》十二頁“對月鳴琴”圖繪載,但見古柏參天,澗水潺潺,一輪圓月,普照大地,雍正皇帝端坐溪畔,琴橫膝上,輕撫琴絃,閉目凝神,沉浸其間,其意境正與“古調泠泠松下琴”極為合拍。
在翰林書院的庭院之中,一棵青松蒼翠,中秋之夜將在這裡現場還原《徽宗聽琴圖》和《雍正行樂圖·竹溪撫琴》畫中的立意和佈局,從畫中人服飾定製,到畫中石凳、香爐、古琴等,都會1:1復原,屆時現場30位身著漢服的嘉賓,將會在這復原場景之中,一起穿越北宋時空。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是一種氣度,是一種民族氣質、一種民族精神,漢服裡藏著的是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
翰林書院中秋夜,風采華裳,身著不同款式的漢服愛好者將在翰林書院中觸控千年錘鍊的儒家文化。庭院羅衣飄飄,素手執扇,珠玉耳飾,花袖間,華服的每一處細節皆是中華民族厚重歷史底蘊的積澱、高尚審美意趣的結晶。
致敬傳統,讓經典煥發生機;傳承文化,讓文脈得以延續!
這個中秋夜,來翰林書院打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