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貝爾發明電話,普及用了一百多年。
1973年摩托羅拉發明商用行動電話,普及用了四十年。
2007年移動網際網路算是正式發明,從發明到普及用了僅僅十年。
中國已經年產六億噸鋼,七億頭豬。
今天電商銷售的服裝款式很可能一週之後就下架了,今天螺獅粉可能一夜之間就賣遍了全國各地,等等。
熊彼特說過,可以把市場看成是各種行業的集合,每個行業滿足一個特定的需求場景。
同樣瑞達利歐也用這樣的模型來簡化對於市場的分析,在其2021年播出的一個影片《經濟機器如何運轉》當中,歸結經濟的三個關鍵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短期債務週期、長期債務週期,很值得看看。
一個需求池,其實就是指代的一個行業。
先從一個問題開始探討,
問題1:投資催化的企業發展與成長,健康還是不健康?其實,這個問題還等同於,為何一個行業從萌芽到絕對生產過剩越來越快呢?
曾幾何時,或者直到如今在我們的心目當中也是如此這樣的,那就是企業的成長是一步一個腳印按部就班的從小到大的做起。
直到今天,新聞採訪稿件還是這樣的形容,“在xxx年前,xxx帶領著x個人,歷經xxx,如今,企業已經成長到了xxx,成為行業xxx,年產值xxx”,這似乎是根深蒂固的觀念。
而最近十年間,這個規律已經打破,從零起到千億以上的銷售額、萬億以上的市值不再是神話,而是真切的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從頭部的萬億市值企業的快速崛起,如此的金字塔型分佈到底部,企業從沒有到完全佔領一個行業的週期越來越短了。似乎感覺不正常,這是資本的集中化催生起來的,似乎又覺得羨慕嫉妒恨。
進一步分析,這個問題的根源是是否能夠做到快速的創新佔領一個行業,而不是資本催生與否。
因為能夠做到就要立刻做到,這是企業生存效率驅動的,錯過了時間窗就等於失去了市場,就會被其它更快速的企業所去取代,這個是企業競爭的基本共識。
同樣也因為,如果能夠透過投入大量的資本而快速的滿足一個新的需求場景,對於人類是縮短了進化的週期,有益處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因此我們可以變化為這樣的分析:透過資本快速的建設企業從而快速的滿足一個需求場景,佔領這個需求的供給,是不是可行的?
《技術的本質》這本書講述了技術發展的漸進階段與跳躍階段。跳躍階段是一個全新的技術要素的發明創造,漸進階段是存量的技術與全新的技術要素髮生持續不斷地組合與完善。
其實,如果寫一本《產品的本質》、再寫一本《企業的本質》都是跟《技術的本質》非常類似的結構。
資本只是解決了企業快速完善、透過資源組合而形成生產力所需的投資或者說購買力的來源,根源還是能夠找到這些必要的東西。
以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為例子,其必備的科技基礎包括低功耗微型的高效能計算器件、高容量微型化的電池、移動高頻寬覆蓋廣泛的通訊基礎設施、高解析度微型化的顯示裝置等等。當這些要素具備之後,移動網際網路誕生的前提就已經有了。而既存的網際網路技術可以透過移動網際網路快速的延伸生長,組合創新的可能性在當時看起來近乎無限大,這個時間點的萌芽是在2007年,而起步發展是在2010年。
透過隨身攜帶的智慧手機,其應用場景十分廣闊,而其現到技術卻是非常的成熟。
移動網際網路萌芽的時間還有另外一個巨大的因素影響,即人類走進了金融資本時代。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人類正處於對於金融的觀點巨大變革的時代,對於貨幣到底是什麼,信貸到底是什麼,有了不同的模糊的認知,全世界都在不約而同的走向量化寬鬆,投資驅動的時代。
以小米為例子,手機元器件、手機作業系統、手機生產組裝的代工、手機應用軟體、行動網路、銷售渠道、物流,凡此種種都已經是成熟存在的,在組合這些成熟存在的要素的時候,就必然要求足夠的快速,否則就會被整合資源速度更快的其它企業佔領市場。後進入市場要比先進入市場付出更大的代價來爭奪客戶,一個統計性的規律表明,從其它品牌之下爭奪客戶需要付出早期發展客戶成本的五到十倍的代價。
而這樣快速的發展過程中,就從沒有聽說過小米有什麼資金的困難,對於未來收益清晰的行業企業,融資已經不是什麼問題。
類似小米手機的例子,比如抖音、快手、美團、京東。其商業模式形態覆蓋市場所需的要素都是現存的事物,所以競爭的關鍵是快速整合資源,形成市場覆蓋。
這樣,海量的資本湧入,這個行業急速的膨脹發展起來,不到十年就已經發展到了極限。
而這個極限不是其它,是使用者的數量天花板與使用者的時間天花板。人類的總數只有七十億,而一個人一天最多二十四小時。
全球量化寬鬆後,恰逢移動網際網路投資成功為,海量的信貸資本收穫豐厚,而此後以這些優質資產為核心,進入了更為瘋狂的擴張階段。
技術上,移動網際網路的技術對於各行各業都有增益;產品形態上,移動網際網路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新型產品;而服務商,對使用者實時的觸達帶來全新的不同。
金融上,以這些移動網際網路核心企業為中心點,進行快速的投資擴張,爆產能與爆交易量可以同步的進行。
資本+移動網際網路+各行各業,快速的席捲開來。
此時,金融資本時代進入了全新的認知,即曾經阻滯產業發展的是貨幣的不充足,而只要有充足的貨幣供給,就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出新的財富,量化寬鬆的邏輯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
實則不然,這裡面有著很大的限制,即所需要的要素是既有存在可行的,可以透過買買買來整合。此問題留給下文。
在特定的情形下,即既存的科技要素足以支援一個行業所需,此時資本的加持將會大大的加速一個行業的生產過程的速度。這個已經算是被實際的例子證明了,是可行的可能的。
在這種情形下,只要解決了技術的可行性,在龐大的金融資本的加持下,就會極快的速度帶來絕對的生產過剩。
在這個過程中,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全部都會失靈,市場調節機制也是全部都會失靈。
雖然如此,在其初期,既然技術是可行的,快速的滿足大眾需求、快速的進行落地覆蓋,應當是合理的;這個階段,投資驅動的快速佔領市場,不是健康與不健康的問題,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不能活下來的問題。
而後,資本+移動網際網路+各行各業,這樣的模式,有壟斷化競爭的深度嫌疑;看看列寧的描述,以銀行為核心整合控制產業關鍵要素的壟斷競爭形態,稱之為帝國主義階段,這樣模式的合理性是存疑的。
那麼就延伸出來個問題,在金融資本如此充足的彈藥時代,資本無敵了嗎?
問題2:在金融資本時代,企業的競爭是否優先取決於資本的規模?
資本不會輕易投資最前沿科學的研究,不會投資風險極大的研究。基本上有一個共識,從科學理論的突破到工程科技的可行需要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今天的金融資本每分每秒都承載著利息回報的壓力,不迅速的獲得收益,就是巨大的虧損。
在產業領域,曾經的人類就沒有認識到資本有這麼大的力量嗎?資本真的可以無中生有的加速人類的進化嗎?並非如此。
迴歸前文的瑞達利歐提到的三要素,生產效率的提升,這是最關鍵的要素,生產效率遇到的瓶頸並非可以輕易解決的情況下,金融資本就會快速的撤出這個領域,否則損失巨大。
每當這個時候,就會興起另一種文化形態,科學家、科技人才的地位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為大學、科研機構注入資金經費,這樣比投資企業要有成效得多。
比如,最近五六年熱起來有冷下去的種種領域,深度學習隨著AlphaGo的成功大熱,而之後卻緩慢的發展著,除了語音、影象識別少數領域,能夠商業化的價值很小。
這些領域都源自於大學和科研機構,走向了企業,而後人才又再次迴歸到了大學和科研機構。
其實,這也解釋了曾經緩慢發展的根源。
在徹底填滿一個需求池的路徑上,生產效率的提升有著種種的關鍵點沒有得到解決,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在各自緩慢的發展著,這個時候是科技積累的階段,資本注入只能有限度的加速,並且短時間不會獲得收益,這個時候並非金融資本注入的好時機。
問題3:絕對生產過剩狀態是會廣泛存在的嗎?
可以推論,在接下來的人類發展軌跡上,一旦滿足需求池所需的要素齊備的情況下,海量的金融資本就會快速湧入,從而短暫的時間裡就會達到絕對生產能力過剩的狀態。
制約生產能力的資本要素已經不再是稀缺要素,對於存量的需求池,大部分處於生產能力過剩的狀態成為常態。
這種情況下,資本必然尋求市場的徹底壟斷以達到最大的收益,無論從規模效益的角度看,還是從壟斷收益的角度看,都驅使著一種需求池,僅存一家企業。
帶來的後果是,這一家企業沒有動力提升科技,因為科技提升的損耗是非常大的。而已經壟斷的行業科技提升是非常艱難的。
一種最可能的常態是,在政府政策的干預之下,一個行業存在少數幾家企業,從而保持科技探索持續向前發展的動力,亦如兩桶油三大運營商一樣的存在。
如果不這樣做,很多行業將在壟斷的態勢下持續穩定的保持現狀,從而在一個領域當中科技進步停滯下來。
問題4:對於金融資本的高依賴,會帶來創業門檻過高而經濟失去發展活力嗎?
推理看,可能存在三種創業方向:
第一,對於相當有前景的、大容量需求池的創新企業,天使、A、B、C一輪一輪的風投直到打包上市,這個模式可能會長期的存在了。
第二,對於一般性的市場容量很小的小創新,可能是小企業式的生存方式。
第三,作為產業鏈一個環節的供應鏈型企業,還有很多企業以供應鏈的方式服務於面向大型需求池的大企業。
第四,平臺生態之上的,比如自媒體、連鎖店加盟者,等等。
再進一步推理,比如創新工廠、眾籌、社群化開源創新等等這樣的形態,都在近十多年存在並繼續存在著,可能對於企業生產組織形式方面有所變化,產生出更有利於創新孵化的形態出來。
金融資本會盡可能的掌控創業的要素,同時也就會異化出利於原始創新的商業模式出來。
一面在佔領優勢後提升競爭門檻,實現壟斷;一面又會盡可能的降低創新門檻,使得能夠增值的新的需求池及需求池的更有競爭力的滿足方式誕生出來,以面建立新的需求池,以面對舊有的需求池實現產業替代。
金融資本的內生性增值需求,使得創新同樣是其追求。
雖然如此,存量需求的持續絕對生產能力過剩,仍舊是日常的常態。也就是經濟持續處於經濟危機的態勢當中。
如果創新是稀有發生的,那麼整個經濟總量就呈現突發增長而後平線的狀態。
問題5:存量需求的需求池擴充是否可行?
這是個複雜的問題,對於一個國家可能更多還是由其政府來進行,而對於全球更多由強大的國家來進行佈局。
提升落後地區的購買力是增加需求池最有效的方式,作為資源富裕的地區可以尋求其資源。貧窮地區的人口,可以透過其勞動力價值的低廉僱傭而產出物資實現需求池。
而本質上,任何企業都是透過商品的交易形成的價值兌現,即貨幣化。
如果世界上的所有的人都是從企業取得收入成為購買力,那麼企業生產的商品便無法實現貨幣化,整個差額無法補償。作為工業產地無法透過自己的僱員來實現工業產品的交易完全,大量的剩餘商品需要向外傾銷。
面向資源的商品交易,企業不可能收益糧食、棉花、石油作為自己的營收和利潤,企業要貨幣。這就需要低廉勞動力和資源貨幣化,這些落後地區不產出貨幣,資源貨幣化才能實現貨幣的聚集。
簡化的迴圈是,先購買其資源或者勞動力,再賣出商品將貨幣收回,從而完成了工業品對資源和勞動力的交換。
而當落後地區也完成工業化之後,整個地球的工業企業產出的剩餘商品就徹底的絕對過剩了。
當全球都已經完成了現代工業化,所有的人都成了企業的僱員的時候,這大概是地球資本模式的終點了。
問題6:總說金融資本如何如何,那麼企業自身呢?
短時間能夠使得一個需求池充分的生產能力絕對過剩,意味著一個行業就走到了終點。而企業尋求更多收益、更多利潤的衝動是無法停下來的。這是企業存在的內在驅動力決定的。
具體的探討是下一篇故事的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