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這句話,通俗而言之,就是人沒有長遠思考,就會有當下的憂慮。
那麼,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什麼呢?
是不是,猶如孔子所云對未來從未有長遠思考呢?
我看,其實不然。
因為,即使對未來,有明確計劃者,亦難免會有焦慮。——
曾看過一本書《儒林外史》,書中有段話:
“老舅,莫怪我說你:這讀書求功名的事,料想也是難了!人生世上,難得的是這碗現成飯,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幾時?”
如今社會,何嘗不是如此呢?
多少人,懷揣夢想,遠赴他鄉!……局中時,句末時,又有幾人能安然處之呢?
范進,二十年,才能中舉!
而你呢?這情不自禁的想法,讓我陷入沉思……“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我是不是理解錯了呢?”
這場大雨之中,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被什麼澆溼了“思考”?不知你是否與我一樣,曾陷入這場大雨之中呢?
於是,我將孔子這句話改寫。——人有近憂,必無遠慮。
反之:人無近憂,必有遠慮。
由此,可以推斷,遠慮是為解決近憂之思,而不是制定未來、規劃未來。
那麼,你無法擺脫焦慮,是不是因為如我一樣深陷大雨之中呢?
認知覺醒:撐一把傘,讓心安然
李嘉誠曾說:“要克服生活的焦慮,就得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我們以大腦謀生,卻對大腦每日的節律知之甚少。如果我們手頭的任務是將一堆箱子從一處運往另一處,那麼我們就會比較清楚如何將工作效率最大化、什麼時候用多大力氣以及什麼時候休息。但如果手頭的任務是傳達思想而非實實在在的箱子,那麼我們就不知道如何才能將有限的認知能力最大化了。——摘抄自《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在處理大腦思想上缺乏認知。
你,到底!浪費了多少時間、精力在無有意義的事情之上呢?你,從來!沒有挖掘出自己真正的天賦,這才是你無法擺脫焦慮的真正原因。
所以,接下來,我要講兩個字“責任”。
你曾對自己負責麼?你曾對共生的身體負責麼?你曾對自己所焦慮之事負責麼?
前不久看到過一個影片:
一箇中年男子,躺在馬路中間,大聲哭泣叫嚷……
幾分鐘後,警察到場,問其緣由。
他回應道:“你們知道麼?我女兒,800減600,她告訴我說等於700。”
的確,痛苦是個人自由,但是,誰又應該承擔這“責任”兩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