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一斤是10兩,可是在1959年以前,我國的一斤都是一直在沿用以前乃至古代的16兩的。大家對於成語“半斤八兩”也許並不陌生,說的是半斤和8兩是差不多的,可見這個成語告訴我們,過去的一斤就是16兩了。另外,我們平日裡使用的筷子各種各樣,且有長有短,而在過去也是有規矩的,除特殊使用的筷子外,都是做成7寸6分的。那麼,古人究竟為什麼要規定1斤為16兩,筷子要做成7寸6分呢?又是何道理呢?其實還是大有講究的。
關於一斤是16兩,比較多的說法是來自秦朝統一天下之後的統一度量衡。據說把一斤規定為16兩,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根據秦始皇的批示“天下公平”這4個了的筆畫是16畫來確定的。還有一個說話是,16兩秤叫16金星秤,是由北斗7星、南鬥6星加福祿壽3星組成16兩的秤星,旨在告誡做買賣的人一定要誠實守信,不欺不瞞,公平合理。否則,短一兩則無福,少2兩則少祿,缺3兩則折壽。
而在桿秤的製作和使用上,傳說是由更早的“工木鼻祖”魯班根據槓桿原理髮明的。而桿秤的星卻大多傳說是由“商聖”陶朱公范蠡完善的。據史料記載,范蠡是我國早期著名的商業理論家,他的許多經商方面的理論和實踐,都是中國商業的先河和始創,民間甚至稱他為“做買賣的祖師爺”。傳說范蠡發現,在經商的實際活動中,比如糧食的買賣,不管是稻、黍、稷,還是麥、菽,重量多少都是靠大約估計的,上下懸殊和每次的出入都很大,極不公平合理。為此,范蠡苦心研究,終於發明創造出了帶枰星的桿秤。
范蠡先用一根白木,在上面刻上黑色星星狀標識,即北斗7星和南鬥6星。但即使是這樣,還是時常有欺瞞少秤的現象發生,於是范蠡又別出心裁地把白木黑星枰換為紅木金星枰,在北斗7星和南鬥6星的基礎上,再新增福、祿、壽3星,合起來共16個星,即16兩。並用理論加以說明,每少一兩,則依次為少福、缺祿、短壽。如果再往下少的話,則會觸犯到了掌握生死的北斗7星和南鬥7星,那就是要錢不要命了,而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在商界立住腳跟的,商業壽命也就不會長遠了。
至於筷子的長度定為7寸6分,其實就是代表著人們的7情6欲的。儘管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不同學派對7情6欲的內容描述有所不同,但是所表達的意思還是大致類似的。一般來說,七情指的是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個方面的感情表現或心理活動,而六慾則指的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6個方面的生理需求或願望。
大家都知道,人們在用筷子時,一動一靜,平衡協調,方能使用得好,也就是說,不管人的7情6欲有多麼複雜多樣,要想用要筷子,都必須要掌握好動靜結合,保持協調。而對於人而言,正像使用筷子一樣,無論你的內心如何不安,都要平靜地保持好陰陽平衡,才能做到人與物一致,達到成功的目的。
綜上所說,科學也好,傳說也罷,對於古人為什麼要把一斤規定為16兩,而筷子的長度規定為7寸6分,似乎都不是沒有道理的,而是蘊含著老祖宗們對事物認識的,非常深刻而樸素的哲理的。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