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複雜多變的國際交往態勢和不同國家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世界各國都會為自身的發展制定不同的發展戰略。
有來有往的大國爭鋒,常常被看作沒有硝煙的戰場,有著隱形的刀光劍影。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武器殺傷性越來越大。國家之間面對熱戰的可能性在逐漸減小。與此同時,有關國家發展戰略的隱形鬥爭卻愈演愈烈。
作為現今全球唯一一個超級大國,美國的短暫發展史,像是一本緊湊的戰略故事合集。
僅僅擁有兩百多年曆史的美國,在走向世界之巔的過程中,透過賺各個國家的戰爭財,盆滿缽滿。並以此來大肆發展國內的經濟,提升軍事實力,建設完備的基礎設施。
長久以來,在世界現代化發展的里程中,美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世界國家格局呈現著一超多強的奇特局面。
美國搭上全球化的東風,以強大的綜合國力作為依託,進行著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戰略轉移。
在美國剛剛建立之時,由於實力尚淺,加上地理位置偏離當時的世界中心。為了國家的發展,總統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提出了"孤立主義"戰略。提出此戰略的主要用意是想要避免與正處於巔峰狀態的歐洲列強的衝突,同時避開歐洲錯綜複雜的權力鬥爭。
但美國人自己卻將這個策略美化,解釋為它是一種放棄對外擴張的和平主義。而後,隨著美國的不斷擴張,逐漸強大,精明的美國人開始不動聲色地調整"孤立主義"的意義。
真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解釋一切。
尤其是近百年來,為了實現成為天下霸主的野心,美國有針對性地進行過了五次戰略轉移,每一次轉移都成功打垮了一個對手,踩著對手的屍骨不停前進。
美國的前五次戰略轉移"受害者"
美國每一次的戰略轉移,都是想要瓦解同時期的敵對國家或體系,前五次的戰略轉移無疑是成功的。 每一個對手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第一次戰略轉移的受害者是西班牙帝國。
為了與西班牙與英國海軍爭奪大西洋制海權,瓦解西班牙帝國的體系,挺進太平洋。美國進行了第一次戰略轉移。在整個19世紀中,美國一直奉行門羅主義,將其貫徹到自己的外交與內政中。牢牢控制著美洲和西半球。
第二次戰略轉移的受害者是歐洲各國。
19世紀前,世界的歷史是歐洲列強的征服史。這段歷史終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歐洲精疲力竭,霸權就此旁落在美國之手。
一戰前,在追隨歐洲侵犯瓜分中國的過程中,美國嚐到了戰爭帶來的甜頭。於是,華盛頓的教誨被美國人擱置塵封。
他們帶著軍用物資走到歐洲,藉助歐洲自己的手,結束歐洲的輝煌。一戰讓美國迅速發家致富,數錢數到手抽筋。美國人還沉浸在喜悅中之時,二戰迅速來臨。
美國被迫進行第三次戰略轉移,將立足點擴大至日本及太平洋地區。
此時的美國已經擁有了強大的實力,它在二戰中擁有了足夠的話語權。利用實力,美國輕而易舉地"搶走"了二戰的果實:英國殖民地,日本全境,大部分歐洲。美國就此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奠定了全球金融霸權。
美國沒有滿足此時的強大的實力與地位。二戰剛結束,美國就把目光放到了膽敢與自己爭奪世界霸主地位的蘇聯身上。
很快就進行了第四次戰略轉移。漫長的冷戰後,美國再次勝出。華約和蘇聯一起埋葬在了歷史的洪流中。歐亞大陸,自此四分五裂。
節節勝利的美國嚐到了勝利的味道,一路高歌猛進。
在冷戰結束後,很快進行了第五次戰略轉移。
1991之後,將目光又投向了中東伊斯蘭世界。這次的戰略轉移,是為了奪取前蘇聯的遺留實力,將未來有機會成為對手與自己抗衡的伊斯蘭控制區域分裂,終結了基督教地區和伊斯蘭教地區數千年的鬥爭與博弈。
之後,美國藉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伊核等問題掃蕩了中東地區。至此,五次戰略轉移已經全部成功,過程可以說並不坎坷,甚至順利地令人側目。
這給許多國家心裡埋下了恐懼的種子。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成為第六次戰略轉移重心的中國的境遇可想而知有多麼困難。
美國第六次戰略轉移準備充分,目光投向中國
在過去300年中,是歐洲即世界的時代,歐洲人的戰爭被看待成"世界之戰",他們的鬥爭足以將全球牽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冷戰時期。
美國、俄羅斯,同是信奉基督教的白人,卻能夠把全球的宗教和人種拉進自己的鬥爭中。讓遠隔萬里的國家都會因為不曾踏足的地方而紛爭不斷。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經過殘酷的廝殺後,亞洲國家在鮮血中崛起了。其工業、科技、生產力、軍事等快速發展,甚至有些已經足以與歐美列強並駕齊驅。
太平洋取代了大西洋,成為全球力量交鋒的最前線。隨著亞洲的崛起,世界天平開始傾斜,歐洲失去了世界的中心地位。
這是在之前的歷史中,從未發生過的局面。如今已經遲暮的歐洲及俄羅斯,對美國來說,不足畏懼。未來的對手,必定會誕生於亞洲。美國內部已經達成了共識。
08年金融危機重創美國。在歷經數年的戰略搖擺之後,美國開始了半個多世紀以來重心的重大移動。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最有發展潛力,未來也許有能力與美國抗衡的國家,只有中國。為了把未來的對手扼殺在搖籃裡,"島鏈戰略"誕生了。
但很快,美國一直依賴的離岸平衡便被破壞了: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無法在南海憑藉自己的力量對抗中國。泰國、新加坡自己都依賴中國的經濟;印尼不願意選邊站,在中間左右搖擺;單靠日本、韓國已經頂不住日益強大的中國·····
美國在整個亞太區域內,已經找不到任何可以單獨對抗中國的力量了。
形勢所迫,中國成為了美國第六次戰略轉移中想要瓦解的物件。
曾經與印度關係支離破碎的美國,被迫與印度交好,以期印度能幫助其來遏止中國發展。
如非美國與俄羅斯有宿仇,又在中東歐洲等地與其有衝突,美國甚至也許願意與俄羅斯共同聯手遏止中國發展。
除了挑撥和拉攏其他國家對抗中國外,經濟封鎖、晶片壟斷、貿易對抗、支援香港暴亂、疫情甩鍋中國······為了成功進行第六次戰略轉移,瓦解扼殺中國,美國可以說做了許多準備,耗費了大量精力與時間。
十幾年在中亞的反恐戰爭,雖讓美國受益良多。但也給了中國和印度發展的空間,在這期間,中國和印度飛速發展。俄羅斯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美國總統小布什上臺後,美國戰略界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並進行了反恐戰爭成效評估。他們將注意力放到了其他大國的挑戰上。美國政府開始加速調整全球戰略佈局。美國適當捨棄了在全球的控制力度,加強了對亞洲的監控與干涉。
如果說,美國之前的戰略轉移使它衝破地域限制,控制了歐洲與亞太地區,將蘇聯肢解,讓伊斯蘭國家土崩。
那麼,接下來的戰略轉移,即將瓦解我國。第六次戰略轉移,美國可謂是有備而來。
自2011年起,美國加大了與中國的摩擦,屢屢挑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並深化。美國想要以亞制亞。美國的意圖很明顯,是透過挑動亞洲內部矛盾達到以亞制亞。
這將是第六次戰略轉移的重點。伴隨著戰略重心的調整,美國對中國的敵意愈發明顯,已經無法再隱藏了。遏制住中國對美國來說,好處可太多了。
一來,打擊中國發展,就等於掐滅了一個強大的未來挑戰者。
二來,美國完全可以憑藉目前的超級大國的優勢,逼迫中國像曾經那樣低頭,割地賠款,一退再退。
得來的財富與資源用以供養美國自身運轉。而中國則會像一頭被拴上韁繩的牛,再也無法翻身。
美國第六次戰略轉移是像前五次一樣順利瓦解中國,還是中國轉危為安,以此作跳板,更上一層樓?
答案現在未知,但在未來的十餘年內,謎底一定會揭曉。而這取決於之後雙方的選擇的行動。
中國該如何應對此次困難
美國征服世界和對我國的遏制,是人類國家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局面。
而這個局面的終結決定著延續了五千年的古老民族和只有短短几百年就成為世界霸主的新興國家的結局。可以說,每一個國家的建立,都是以流淌著鮮血的弱者的屍骨做奠基的。
伊拉克、南聯盟、阿富汗、利比亞等國家都為美國大廈築基。
而美國對中國的總攻已經發動,鋒利的獠牙早已露出。貿易戰並非經濟戰的終極手段,貿易戰之後是金融戰,金融戰之後還有軍事戰;洗劫中國財富不是終極目標,擾亂中國、瓦解中國方才罷休。
在中國夢拉起自由主義大旗的同時,美國實行著歇斯底里的保護單邊主義。戰爭向來成王敗寇,只有成功者才能書寫歷史。美國與中國的金融戰也如此。
沒有哪個成功者是非正義的,不會有人或國家會去反對正義的成功者。
所以,中國一旦在與美國的金融戰中落敗,便會被踩進泥濘中。
美國的聲譽會在世界範圍內更上一層樓。一如曾經,因為一包洗衣粉便被侵略的伊拉克。實力便是真理,落後便會捱打。這是我們的老祖宗告訴我們的道理。
古人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絕境亦是機會。對於我們來說,金融戰爭是美國對中國的單邊制裁的手段,但它同時也是一個我們能將壟斷資驅逐出中國市場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美國之所以想要制裁中國,是想要使曾經的前蘇聯崩潰的老辦法。架空中國實體企業,讓中國金融大崩潰,步前蘇聯的後塵,最終解體。其心可謂無比險惡。
面對美國的險惡用心,中國不能認輸退縮。必須站出來,勇敢迎擊。將美國的陰謀擊潰,甚至將其反制。這是事關國家存亡的一場隱形激烈戰鬥。
中國若反制失敗,則國家潰散。反過來,若中國反制成功,則國家必將有質的飛躍。
這是危機,也是考驗。想要成功反制,沒有策略是不可取的。必須制定詳盡的應對策略方可一戰。我們的應對策略需要"戰略清晰,戰術清晰"。
首先明確對手與朋友,從長遠來看,我們要針對的是美國鷹派。然後明確戰術與方針,在保持定力的同時,穩步發展自己,一定要對中美之間的綜合國力差距有清醒認識。
目前只宜蟄伏下來,不能正面對抗。
在適當情況下,對美進行主動的有限反擊,不管是任何領域,不爭則已,爭必須獲得勝利,對內鼓舞人心士氣,對外可對美形成威懾。
與此同時一定要研發高階科技,不能再讓美國壟斷核心技術。揮手便能掐住中國的喉嚨。
逐步推進,有限擴張,只要每佔一勢力範圍,必先鞏固成果,務必穩紮穩打。須要有足夠耐心,進可以逐步蠶食削弱對手,退則力保底線利益不失。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與美較量,耐心第一,不能畏縮不前更不能肆意冒進,應以實力為基礎,不要盲目地恐美和自大,需要理性的思維認知。
須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