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弄是一條很小的弄堂,弄口到弄尾大概只有100來米,是小鎮上幾十條弄堂之一。和其它的弄堂相比結構上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在這個弄堂裡住了十年,一直到高二才搬離。弄堂坐落在西河口的邊上,南側是鎮上最大的醫院--三院,弄堂口緊挨著廣福橋,弄口還有一個90年代鎮上最早的私人旅館--如芳旅館。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成了鎮里人流最彙集的地點之一。
80年代的時候,小鎮是縣裡國有企業最為聚集的地方,鎮上的居民大都是在國有企業裡面上班的。江南的小鎮原本就比較富庶,小鎮上各種傳統的小吃都是有一些傳承的。比如湯包、茶糕、燒麥、雪餃、襪底酥、桔紅糕、定勝糕、梅花糕等,當然還有豬油燒餅。
雖然那個年代已經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什麼兩轉一響也都比較普及了,電視、洗衣機也開始走入小鎮居民的家庭。但是零花錢對於讀小學的我還是很奢侈,所以小吃自由是不可能的,只有表現好的時候才有機會去央求父母打個牙祭。因此弄堂口那個燒餅攤成了我們幾個小夥伴可以解決饞蟲的最好去處,但是也是需要積攢零錢才能實現的。記得90年以前一個豬油燒餅的價格是1毛錢,品種也沒有太多的變化,就是豬油和小蔥。剛出爐的燒餅,咬一口外面混合了木炭和麵的焦香味,有點脆脆的口感,咬開后里面豬油的油脂香混合小蔥的香味撞擊味蕾,串入鼻腔讓香味直接上頭。不用多想接下來就是一口口地吹著因為燙,然後一口口小口咬著。那時弄堂口的燒餅攤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成了那時候的網紅燒餅攤,而且一紅就是幾年。最有趣的場景是在週末,那時小鎮的經濟可能還不錯,所以如芳賓館總是住著一些跑江湖的人。廣福橋頭儼然成了一個小小的集市,經常會有一些賣穿山甲鱗片,虎骨酒的江湖人士。還有號稱可以給人洗眼的江湖郎中,會神奇地用一根筷子從眼睛裡弄出很多白色的小蟲,讓人噁心又好奇。偶爾還有一些賣大力丸的,算命的人擺個地攤圈起一群人各自施展著自己的本事。燒餅攤就在邊上,買個餅看個熱鬧,即飽了眼福也飽了口福。燒餅攤後面發明了一個新的吃法,就是在炭爐的邊上支一口小鍋炸著臭豆腐。燒餅出爐後剪開一個口子將炸好的臭豆腐填入其中,然後用小勺子塗上甜麵醬和少許辣醬,這種吃法出現後,燒餅就是一個可以上癮的食物一段時間不吃就會惦記,以至於到如今已經成了對家鄉的美食記憶。
似乎那個年代的小孩都有一個自己的存錢罐,那時的硬幣就是5分錢,2分錢,1分錢三個面額。我的存錢罐是用一個毛竹結做的,在節頭處割出一個小口,可以放入最大的5分硬幣。但是放進去的錢是拿不出來的,除非劈開罐子。那時為了吃個燒餅還練習了一個技能,就是拼命的搖晃竹罐,然後用別針一點點的去勾出硬幣,勾出幾個湊齊1毛錢,就可以吃一個光豬油燒餅,湊齊1.5毛錢就可以加一塊臭豆腐,往往這個時候買來的餅就會吃的特別香。現在想想那時父親應該知道竹罐裡是少了硬幣的,但是為了孩子的這點口福,也就善意地容忍了孩子自以為是的小聰明,這個也是少言父親默默的一種父愛,它樸實而溫暖的一直陪我到現在。
直到90年代中期,馬路擴建路邊攤逐漸減少,燒餅攤也就挪了地方,而後慢慢地就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但是那股混著油脂的蔥香味卻印刻在了記憶裡。對於那個年代在竹罐裡摳錢的樂趣,估計現在高度數字化的時代裡孩子們是很難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