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農曆正月十二,河南盧氏縣一臥病在床的老人突然想到了些什麼,嘴裡開始唸叨:“朱陽關、五里川”“紙條、大印”一遍又一遍。
從老人精神開始失常,整個人處於半瘋癲狀態後,就時常說些大家聽不太懂的話。但他的家人很都懂他,雖然不知其具體意義,卻還是知道那些都是和黨組織有關,和當年紅軍途經河南盧氏縣向入陝西有關。
又聽見唸叨聲,老人的老伴和女兒立即走到老人身旁,詢問他是否有話想說。這一次老人竟然要比往常清醒得多,言語順暢、字句清晰。可其老伴兒和女兒反倒是更加希望他如往常一樣迷糊,因為這一次他似乎是感覺到了自己時日不多,便交代起了遺言:
“我死後,你們要將我埋到縣委黨校旁,我追求一輩子也未能入黨,死後還要追求入黨,我要頭枕黨校、面朝紅軍走過的路,永遠地看下去……”
就這樣,老人帶著遺憾永久地閉上了眼睛,享年73歲。
可是啊,老人不知道的是,黨中央一直記掛著他,一直在找他。當年被他救下的近3000紅25軍軍長程子華,更是先後派人6次尋他。只是奈何造化弄人,由於一字之差和僅知他是山西晉城一條線索,導致負責尋找他的人在晉城次次無功而返。
所以,遺憾結局就如老人的女兒陳愛芳所說得那樣:“至死,父親也不知道當年的紅軍找到了他。”
老人名叫陳廷賢,早在1950年新中國建國伊始之際,當時正在河南省盧氏縣某食品廠工作的他,就已經先後多次向廠裡的黨支部遞交“入黨申請書”。
申請入黨,從來都是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且陳廷賢這人為人老實,對於工作一直兢兢業業,多次被評為先進,學習毛著積極分子,同時還是省勞模,多次出席省、地的表彰大會。所以,就算他被廠裡的黨支部視為先例也在情理之中。
只不過,陳廷賢比起“入黨”,更想實現“補交黨費”這件事兒。按照他所說,他早在1934年末,因為救下了3000名紅軍戰士得到了軍長的認可時就已經加入了共產黨,是一名正式黨員了。
一個人就能救下3000紅軍?毫無疑問,對於這樣的陳述,論誰聽都會覺得有些誇張了,所以壓根就沒有一個人相信陳廷賢所說。畢竟他口中所說的當年紅軍軍長給他的那張“紙條”他已經無法提供。而且當廠裡的黨支部詢問他所救的是哪支紅軍部隊,番號叫什麼時他也說不清楚。
就這樣,他往後就再也沒有提及當年的事兒。他不說,不代表就承認了大家口中所說的,他在胡編亂造的指責,他只是苦於沒有辦法去證明,這件事兒也成了他餘生未了的最大遺憾。
1911年11月15日,陳廷賢出生在了山西晉城縣(今規劃於澤州縣),一個名叫水東鄉長陰村的貧苦家庭中。家中共有6個孩子,陳廷賢排行為老三。原本其父母要養活這麼多孩子就已經十分不易了,卻奈何又生在了軍閥混戰的時代,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父親又在幾個孩子都尚未成人時撒手人寰。家中唯一的壯勞力沒了,陳母一個人拼盡了全力想要養活6個孩子,卻還是眼睜睜地看著最小的兩個妹妹餓死了。後來為了不讓悲劇重演,陳母只好忍痛將最小的兒子送給別人撫養。
陳廷賢雖然年齡小,可他自幼懂事,於是為了給母親分擔生活重擔,他13歲那年得知堂哥要外出謀生計算時,好說歹說硬是求著堂哥帶上了他。因為不曾讀過書,也沒學過藝,陳廷賢除了幹苦力活,他找不到任何事兒做。所以,小小年紀的他開始跟著年長他好些歲的哥哥、叔叔們在晉南運城一帶靠下井挖鹽為生。
然而他也發現了,由於自己能力有限,就算自己每日比其他人多挖些時間,也並不能賺得更多。那些錢別說貼補家用,就是養活自己都只是勉強,於是他開始琢磨如何才能賺更多錢。透過觀察和打聽,他發現鹽販子要比挖鹽賺得多些後,就開始用他那小小的肩膀,挑起扁擔來往穿梭於三門峽、盧氏縣一帶販鹽。
靠著販鹽賺了些錢後,陳廷賢就在盧氏縣租了房子,慢慢安頓下來後他還花錢拜師學了些糕點手藝。往後,他的挑子裡就專門賣自己製作的糕點,成了走街串村的賣貨郎。
雖然日子清苦,可至少當下也算是有了穩定的營生,反而讓陳廷賢覺得樂此不疲。盧氏縣地勢特殊,崇山峻嶺路很不好走,而且走大路還容易碰上軍閥、國民黨軍隊看上啥就直接拿,分文不給的倒黴事兒。所以,時間久了陳廷賢不僅對各條大路十分熟悉,還摸索出了一些可節約時間的小路。
而當時的他肯定沒有想過,就是這些平日裡為了自己更好賣貨,才摸索出來的小路往後會成了近3000紅軍戰士的“救命路”。
“長征”,於中國歷史而言宛如一部偉大的史詩,其中的每一個篇章都令人肅然起敬。而其作者便是令後輩永遠尊敬、銘記、感恩的“中國工農紅軍 ”。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不得不開始走艱難的長征路。
同年入冬之際,國民黨部隊為了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圍剿”,屯兵40多個團劍指紅軍。省委得知訊息後,經過商議決定讓近3000人的紅25軍(223團、224團225團和手槍團)先行撤離蘇區,作為北上先遣部隊從河南省羅山縣出發,沿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向西轉移,開始長征。
紅25軍於11月16出發,西行路上屢遭敵軍圍堵,尤其是當部隊行至河南省和湖北省邊境的桐柏山區時,處境更加危急。考慮到桐柏山區屬於典型的易攻難守的地勢,不適宜建立根據地,指揮部決定只得下令讓已經疲憊到不行的戰士們繼續西行,先行至伏牛山區再做下一步打算。
然而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鐵壁”和這“遁”竟然被一個賣貨郎給破了!
為了圍堵紅25軍,蔣介石不僅親臨武昌坐鎮督戰,還早在半個月前就已經發急電至開封19路軍,命令第60師萬餘精兵強將急行軍,埋伏於盧氏縣至商洛的五里川和朱陽關兩個關隘口。
而更為可怕的是,敵人不僅要先於紅25軍抵達關隘口,還在我軍必經之路七里崗埋伏了重兵,就等著我軍進入埋伏圈。
敵人有備而來,我軍防不勝防。雖然部隊在遭遇敵軍伏擊後,經過了半天的艱苦作戰,終究是打退了敵人,還得打敵人到晚上全然不敢再進攻,給我軍連夜突圍創造了條件。但短短几小時突圍作戰,我軍犧牲了近百名戰士,負傷戰士也有200多人,損失極為慘重。
好不容易抵達了伏牛山區,可這裡依舊不安全,部隊只得做短暫停留休整,然後繼續向陝南商洛出發。
然而就是這條路充滿著說不盡的兇險,前有敵軍先行搶佔五里川和朱陽關兩個關隘,並在那裡構築了工事堵殲紅25軍,後有距我軍最遠不過70裡的敵軍數萬兵力“追剿隊”。左方有曾為了鞏固個人的“土皇帝內鄉王”地位,殺害了河南內鄉縣首任中共縣委書記馬華敏,如今又聽信了國民黨謊言和共產黨作對,率部夾擊紅軍的別廷芳駐守。雖然右邊不曾有敵軍,可那是黃河天險,並且說不準隴海線上也有蔣介石的備用軍隊隨時待命,只聽一道命令就可趕來增援。
所以,當時的蔣介石對於此次圍堵紅25軍的計劃有著百分百信心,直言“此乃鐵壁也!紅25軍這次‘插翅亦難逃遁’。”
然而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鐵壁”和這“遁”竟然被一個賣貨郎給破了!
面對這前後左右均無路可走,紅25軍可謂到了生死存亡之際,“絕望”的情緒很快就在早已被近日一路行軍一心禦敵,拖得身心俱疲的軍中蔓延開來。甚至傷病員同志們為了不拖累其他戰友,不約而同都有了一樣的打算。
他們聯合起來,給軍領導寫了封血書,內容為:擔架隊員要求充實到連隊,將斷後任務交由他們!而血書的背後不僅有著傷病員同志們的名字,還有與之對應的籍貫。
顯然,這已經不能算作傷病員戰士們請求作戰的“血書”,而是他們為了儲存部隊更多力量,做出了大不了犧牲自己的打算,寫下的一封“遺書”!
那行軍至此,紅25軍就要等著全軍覆滅嗎?肯定是不能的!
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等領導眼神彼此交匯後,內心達成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共識。他們先是安撫了戰士們的情緒後,開始一遍又一遍地檢視地圖,企圖在如今這個絕境之地找到一條或許敵人都不曾注意到的入陝之策。
那時候因技術有限,就算是再詳細的地圖也不會詳細到崇山峻嶺的條條小路都記錄於上。所以,軍領導們只能將希望寄託於當地的人民群眾身上。
想到這點後,軍長程子華立馬派出了幾名偵察兵去到了附近村子找人。然而情況不妙的是,這裡的百姓們多年來一直苦於土匪、軍閥的壓迫,於是一聽當地地主民團說又有部隊要來,便又誤以為是惡人要來搶掠的百姓們,紛紛棄家而逃。
這樣一來,前去尋人幫忙帶路的戰士們一直找到了晚上,別說是找到願意相助紅軍的人了,就是普通人都不曾遇見幾個。
壞訊息一來,讓原本好不容易被吹走的絕望感再次襲來。怎麼辦?難道這近3000名紅軍戰士,當真就要被敵人圍殲於這天險地帶嗎?
就在軍領導們雖然表情依舊沉著冷靜,實則內心也是不知如何是好時,走得更遠去到了距離盧氏縣城20多里的橫澗鄉的偵察隊帶回來一個老鄉,這人便是陳廷賢。
前文也有提到,這近10年來為了賣貨,陳廷賢早已將這一帶大路小路爛熟於心,說是閉著眼走也不會錯都不算誇張。所以由他做嚮導,絕對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見帶回一個老鄉,軍長程子華宛如看見了三千將士們的救命稻草一般,立即上去和陳廷賢詳談,生怕老鄉會不同意。雖然他也知道,老鄉幫忙帶路也會有著不可估量的危險,可時下的他別無其他選擇了。
然而這一切都是程子華多慮了,因為陳廷賢從偵察隊找到他時,就已經想好了與紅軍戰士們的命綁在一起。就算程子華不說,這事兒也包在陳廷賢身上了。
這些年奔走於三門峽、盧氏縣一帶挑擔賣貨,陳廷賢也是沒少遇見軍閥、國民黨軍,還有紅軍戰士們。令他感觸頗深的是,除了後者紅軍戰士採買時時客客氣氣照價給商家錢外,前兩者基本都是看上啥拿啥,甚至二話不說直接明搶。
這樣一來,雖然他都不曾與更多紅軍戰士們接觸,也不曾瞭解紅軍的政策,但單單憑這一點他就認定了“紅軍是好人”這事兒!
不談不知道,這一談發現兩人還是山西老鄉,一說鄉音兩人便更加熟悉起來。隨後兩人談了很多,程子華得知陳廷賢13歲離家討生活,一路兜兜轉轉吃了無數苦今日才暫時在盧氏縣安定下後,心裡五味雜陳甚至眼裡還泛起了淚光。
再看陳廷賢很是平靜地回憶艱苦過往,程子華緊握住了他的手,說了句“小老鄉,你受苦了”後眼淚奪眶而出,轉念再一想這帶路的危險,程子華的內心更加難受。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當他如實告知陳廷賢紅軍當下的所處險境時,陳廷賢瞬間坐不住了,“霍”地一下從板凳上站起來,說:
“程軍長,你們快走吧……我給你們帶路。我……走過一條小路……雖然險要、崎嶇難走,但可以繞過朱陽關、五里川兩個隘口,直插陝西的洛南。”
聽了陳廷賢的話後,軍領導們開了個小會做了些研究,決定就跟著陳廷賢走,今晚上好好做準備,明天開始出發。
翌日12月5日,天際線開始露出白色,紅25軍就已經在做出發前後的最後檢查了。天色漸亮,道路也可以看清後,部隊由陳廷賢走在最前面帶路從叫河出發了。
雖然小路一般只有當地人才知,但途經的那條深山峽谷時屬於開闊地帶,所以為了保險起見,防止敵軍伏擊,副軍長徐海東還是率領了2個連,配上7挺機槍當開路先鋒,沿著兩邊山頭走。
到了夜幕時分,部隊竟然就已經順利地抵達了位於城南洛河南岸的澗西、南窯。轉頭一看盧氏縣城,在燈籠的照亮下還可以清楚地看見縣城城門禁閉,城門外還有敵軍在巡邏。然而他們全然不知,敵人早已“飛”過了他們眼中的必經之路。
因為此時依舊距離敵人不遠,故而部隊就算再疲憊也不敢停留,在經過了一夜急行軍後,紅25軍成功將國民黨19路軍第60師萬餘精兵甩在了身後邊。不過這一路也並非絕對風平浪靜。
8日這天,眼見紅25軍已經在豫陝交界處的鐵鎖關,順利擊潰了地主民進進入陝南境內,可又遭遇了敵軍第42師兩個團前來的圍堵。因為敵人來得突然,先頭部隊在毫無準備下就和敵軍一個營交上了火。所幸的是,在225團3營營長李學先的帶領下,戰鬥在黑夜時分以全殲敵軍畫上了句號。
9日,紅25軍順利翻越了蟒嶺,打開了進軍陝南的大門,去到了洛南縣庾家河紮營,成功逃出了三天前“前後左右”均無路可走的艱難險境之中。
至此,紅25軍一改此前危急局面,直接粉碎了蔣介石有著絕對把握的“妙計”!
而這一切,最大的功臣莫過於引路人陳廷賢。是他的不顧危險,才挽救了紅25軍近3000名戰士。分別之際,全軍都對陳廷賢充滿了感激之情,程子華深知他這些年過得不容易,便讓取了200塊大洋作為謝禮交給他。
這些過得不容易確實不假,200塊大洋可謂是陳廷賢20多年來第一次見到這麼多錢,但他拒絕了。因為他覺得自己幫紅軍帶路是心甘情願,而且紅軍也是為了像他這樣的窮苦百姓打天下,換個話說他這也是在幫自己,固然是沒有收錢這個理的。
周圍的戰士們見他不肯收下,全都湧過來讓他拿著,可無論大家怎麼說都不肯收,所以最終這錢又回到了軍長程子華手裡。但就這樣讓陳廷賢走了,程子華怎樣都覺得不妥,便寫了張紙條,還在上面蓋了紅25軍的大紅印。
程子華將紙條交給陳廷賢時,再現強調讓他好好儲存,還對他說了句:“從現在起,你就是共產黨的了!”
這裡的紙條便是陳廷賢對黨支部所說的那張紙條,補交黨費也是因為他覺得程子華那句話,是軍長對他的肯定,是同意讓他加入共產黨了。
陳廷賢一直都有好好將紙條儲存著,起初基本是紙條不離身,後來他就將紙條放在了屋樑中。原本以為這是完全的儲存法,殊不知後來侵華日軍大舉攻城,一路挺進盧氏縣後,不僅肆意虐殺百姓還放火燒村。那張陳廷賢細心儲存了數年的紙條,便隨著日軍的一把大火給化為了灰燼。
因為陳廷賢不識字,尚且在革命沒有結束時,他也不敢隨意將紙條拿給別人看,所以當廠裡的黨支部詢問他紙條內容時,他也答不上來。
隨著人民解放軍相繼在多個城市取得勝利,解放的號角聲從各地響起後,人民的生活也逐漸好起來,陳廷賢也於1950年去到了當地一家糖業菸酒公司有了穩定工作。他也因為工作認真,多次被評為優秀。
因為紙條、入黨和當年給紅軍帶路這些事兒,雖然確有此事,但他也確實是拿不住證據,所以這事兒一直不曾有著落,讓陳廷賢一心想要追隨共產黨的心很是無奈。然而,他不知道的是紅25軍軍長程子華一直記掛著他,原紅25軍政治部科長劉華清將軍也一直記得他,還在回憶文《艱苦轉戰長征入陝》中,專門提到了“貨郎陳廷賢”的功績。
由於戰時由於條件不允許,等到新中國一成立,基本事情都逐漸走上正軌後,程子華便一直在派人尋找。只是因為只知道陳廷賢是晉城人,尋他的地方也一直都在晉城內。而且由於口音所致,程子華便一直以為陳廷賢名叫“陳廷獻”,故而先後6次前去尋找的人都無功而返。
這事兒就一直拖到了1983年,中央軍委決定就紅25軍戰史進行編寫時,在資料中再次發現了“陳廷獻”大恩人,這才擴到了尋找範圍,開始在晉冀豫陝仔細尋找。
在中央的授意下,各地相關單位積極配合,終於在河南盧氏縣找到了陳廷賢。只是令人遺憾的是,此時的他已經臥病在床,神志也已經不清,對當年的事兒無法詳細說明。於是又經過多方查證,終於在1984年才確定了陳廷賢的身份。可是陳廷賢終究是沒有等到這一天,於同年正月交代了遺言後,便與世長辭了。
為了彌補遺憾,組織上同意了陳廷賢“想要安葬在黨校旁”的遺願,將其安葬在了盧氏縣黨校旁的公墓裡。其家人也得到了照顧,給其女兒安排工作,給其老伴兒給予優待。劉華清在得知終於找到了陳廷賢,其老伴兒尚且在世時,也做了特別交代:
“要照顧好她。當年要不是陳廷賢帶路。紅二十五軍就很難衝出重圍。你們要好好宣傳陳廷賢的功績!”
值得一提的是,陳廷賢還不僅帶紅25軍入過陝,救下了近3000名紅軍戰士。1947年9月,陳謝大軍克盧後轉移時,陳廷賢也曾冒著生命危險,幫著軍隊藏匿軍鞋、布匹等物資。等到適合時機交於部隊,幫助大軍解決寒冬之苦時,物資一件不少。
1996年,陳廷賢的故事再次得到了盧氏縣委、縣政府的重視,為其樹立了墓碑,碑文刻著他的功績。在當地黨史館裡,也清楚地記錄了他當年的英勇。
豐碑的樹立不僅樹在了大地上,更樹在了人們的心裡!那長長的碑文,不僅記錄著陳廷賢的功績,也記錄著革命勝利的不易!
致敬“布衣英雄陳廷賢”,致敬紅25軍,致敬所有為了革命勝利做出過貢獻的所有!如果真有來世,願你們遇見的全是美好,也能好好看看這越來越好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