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都在談裁軍,可是迄今為止只有中國人言行一致。”
1986年,在外電評論中有如上一段話,這句話所對應的事件正是在人民解放軍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百萬大裁軍!
裁軍百萬,這一年解放軍三總部機關的人員編制精簡了近一半,陸海空三軍也做了相應精簡,軍級以上單位減少了31個,更遑論其他地方建制。從1985年起,到1987年止,百萬大裁軍任務順利完成。
對外,這是中國以實際行動向世界表達對和平的期望。而對內,這場百萬大裁軍著實引來了一場不小的波瀾。
這次裁軍,從頭至尾貫徹了一個原則——公平,明確指出了裁軍裁的是部隊的“腫、散、驕、奢、惰”。以至於即便是總長楊得志之女楊秋華,依舊在裁軍名單之中。事後楊秋華不免感慨說:
“即便我的父親是總長,我依舊被裁掉了。”
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人提及86年百萬大裁軍。實際上,這場裁軍的起點並非1986年,而是從鄧小平擔任總參謀長和軍委副主席開始,就已經開始。
一、 消腫
自中蘇珍寶島一戰後,因為要時時刻刻處於提防的備戰狀態,所以解放軍數量便急劇膨脹。累積到1975年,全軍數量達到了驚人的610.8萬人。
針對這一問題,鄧小平提出了軍隊“消腫”。
所謂消腫,即精簡部隊。在1975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上,鄧小平掰著手指頭遍數了軍隊的問題,著重提到了“腫”這件事。
常言華而不實,彼時解放軍就存在這個問題。就這一個問題,鄧小平在之後近十年時間,大會小會次次講,但由於特殊的原因,始終沒有貫徹落實,甚至一段時間還出現了反彈現象。到1981年底,解放軍人數總算降到了450萬。
可這還不夠,並非部隊消“腫”就完事了,還得精簡。隨著科技發展,部隊作戰不單單是簡單的人堆人,而是需要一批訓練有素、反應迅速、編制精幹、裝備優良的機動作戰部隊。
敢打仗、能打仗、打得起仗,這樣的部隊才符合現代化作戰。因此百萬大裁軍不單單是減少人數,更深次的還涉及到體制改革。
在1984年的11月1日的中央軍委座談會上,鄧小平就目前軍隊出現的問題,一針見血地指了出來。並以“裁減軍隊,提高軍隊素質”為主旨,從這年的大閱兵緩緩講起,率先指出來了第一個問題——軍隊高層領導老化。
從這一問題,逐漸延展,繼而談到“消腫”、“精簡”,並聯繫到人事制度改革。在這次頗具歷史意義的會議上,鄧小平率先提出來了“裁軍一百萬”的方案。會議不到半年,就拿出來了具體章程。
二、 裁軍是一件得罪人的事
裁軍,於國於民有利。
從大環境來看,發展一支現代化部隊完全符合歷史發展,也更能適應日新月異的國際環境。可對於那些朝夕相處的戰友來說,卻極為不利。
裁軍,裁誰?是領導子女還是普通士兵?對於這一點,鄧小平、楊得志等老一輩,給出了答案。
裁軍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老早鄧小平就提出了這件事。當時他就強調軍隊“消腫”,要從三總部開始。即便到了百萬大裁軍前夕,他依舊只是講“三總部帶頭”,至於其他單位,一概由他人決定。
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為了“消腫”。
在諸多記載、史記中,都記載了宋朝當官者種種福利。與此同時,也記載了宋朝官員冗雜、部門繁多,常有官員食君之祿,而不作為。
而在三總部,那時也或多或少出現這樣的問題。底層可以不精簡,高層卻必須做出表率。這不單單是為了提高效率,更是為了樹立更好的軍風。不可否認,一旦三總部設立的閒職越多,效率越低。
總部機關帶頭“消腫”,既能從頂層解決一些問題,亦能為全軍“消腫”開啟一個突破口。鄧小平堅持的“三總部帶頭”,算是為底層軍隊“消腫”作了表率,而楊得志的做法,則讓被精簡計程車兵完全信服。
即便有高層表率,底層軍隊裁員時,不可避免還會出現些不滿、埋怨、比較的事情。要知道從400多萬裁減到三百多萬,這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有太多軍人不想離開部隊,紛紛託關係、走後門,都想留下來。
楊得志之女楊秋華也面臨這個情況,相較於其他人,她似乎具有更多選擇權。此時楊得志擔任解放軍總參謀長,是百萬大裁軍的發起人之一,作為他的女兒,的確有一定選擇權。
事實上,裁軍之初的確有領導對她表示能調動工作。有了這位領導的橄欖枝,再加之父親楊得志的身份,大多數戰友都認定她不會被裁掉。
而楊秋華自己,也不願意復員。
在楊家,軍人就是榮譽的象徵。在百萬大裁軍之前,楊家全家人都是軍人,就連三個女婿也是。
生於這樣的家庭,當兵自然就成了榮譽的象徵。自小楊得志給孩子灌輸的思想也是“當兵自強!”
在這個家庭,軍人的天職高於一切。在楊秋華三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就將她託付給組織,一起去了朝鮮戰場。與此同時,還包括她6歲的大姐、3歲的二姐,一併交給了組織。這種情況,其實楊母是不用去戰場的。
可和楊得志一樣,楊母也是一個入伍幾十年的老兵,兩人同樣將軍人的天職看得很重,最終決定奔赴朝鮮戰場。對於一位剛剛生了孩子、還有兩位小孩需要照顧的母親來說,這該是需要多大的決心。
他們是孩子的父母,也是一名軍人。當穿上軍裝那刻起,就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擔。抗美援朝,那是為了子孫後代。舍小家,成大家,這便是楊家的傳統。即便是這次裁軍,楊家依舊秉持這個態度。
無論是楊得志、亦或楊秋華母親,都堅決服從組織安排。
可自小耳濡目染,早已將當兵視為人生一部分的楊秋華,實在有些不捨這身軍裝。偏偏她所在單位被確定不佔用軍隊編制,要集體轉業到地方。
這時候,楊秋華也急了。
攝於父親威嚴,她沒敢將不想調走的想法告知父親,無奈只能給母親說。此時她也不奢求如同大姐、二姐一般,只希望能做個文職。
只要不脫掉這身軍裝,做啥都行。
女兒的心思,楊母何嘗不知道。
三、 不近人情
裁軍一百萬,楊秋華不過是其中一個。
是走是留,似乎於大局沒有多大影響。可她不單單是一個待轉業的軍人,也是楊得志的女兒。全軍都在裁軍,裁到楊得志女兒頭上,結果被調到其他不需要轉業的部隊,這讓其他人怎麼想?
“爸爸、媽媽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但這樣影響不好,還是要顧全大局。”
楊母的一番話,反倒讓楊秋華有些氣不過。這關乎著她的前途命運,父母卻以“大局”為由,顯得有些“不近人情”。
有了思想疙瘩,楊秋華每日都悶悶不樂,和父母也沒多少話講。一直忙於國家大事的楊得志,為了解開孩子的心結,特地將其叫到身邊。
對於家裡面幾個孩子,他由衷感到驕傲。這些年,鮮少有一家全是軍人的家庭,而楊家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可以,他也不希望孩子們轉業、退伍。作為一位當了幾十年軍人的老兵來說,楊得志對部隊的感情很深、很重。
由此,他也理解楊秋華,甚至為女兒感到驕傲。
可他是楊得志,是總長!有太多人盯著這次百萬大裁軍、有太多人盯著他,他的一言一行不僅僅代表自己,更代表整個黨。
做得好,那是為黨爭光;做的不好,就是給黨抹黑!
對於老一輩來說,黨的光榮永遠擺在第一位。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楊得志又提到那個革命年代,講起犧牲的那些戰士、將領,與他們相比,這點個人利益得失又算得了什麼?
父親的一番話,算是多少解開了楊秋華的心結。回想起早年母親剛分娩不久,就奔赴朝鮮戰場,再聯想到父親如今以身作則,她對這個家庭充滿了敬意和理解。
之後,楊秋華再也沒有說留在部隊,而是脫下自己心愛的軍裝,隨單位轉業到地方,成了一名地方職員。
楊秋華轉業這樣的事,並非個例。在整個百萬大裁軍中,發生了太多不願走、只能走的事情。正如鄧小平所說:
“裁軍是一件得罪人的事。”
而作為裁軍的“主刀人”,何正文感觸頗深。
四、 悲壯裁軍
裁軍,是為了建設一支現代化軍隊。
從長遠計,勢在必行。可經歷過這場大裁軍的人,才清楚這個過程究竟有多麼煎熬、悲壯,乃至於傷痛。
裁軍一百萬,幾乎是全軍的四分之一。這意味著每四個人就要走一個人,有的地方甚至是一個單位一個單位的裁。可每一個單位都有獨屬於它的記憶,每一個人都有特殊的感情,裁掉誰都是一個問題。
那段時間,何正文成天都在犯愁。
彼時他每天幾乎都會接到各地打來的電話,內容多數一樣,幾乎都是為裁撤的部隊求情,其中不少還是他的戰友、老領導。
每每聽到這些話,何正文內心總能掀起一番波瀾。的確,有太多部隊是解放前、甚至是紅軍時期就成立了。幾十年的光榮傳統、輝煌歷史,一下子被撤掉了番號,任誰也捨不得、放不下。
而這次百萬大裁軍,不單單是裁人,還要將十一大軍區合併為七個軍區。這讓被裁掉的大軍區領導、戰士如何想?
人民解放軍歷經幾十年發展,從土地革命時期一路走來,幾十年風風雨雨、成千上萬人花了幾代人的心血,才建設和形成十一大軍區。如今說裁撤就裁撤,這種“殘酷”不亞於戰爭年代的生離死別。
縱使內心波瀾萬分,還是得繼續做這項任務。任憑外界諸多流言蜚語,參與百萬大裁軍的人唯有“公平”二字在人心。
而對於那些需要裁撤的部隊來說,自始至終只有一個原則——聽黨指揮!
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在面對個人得失時,軍人始終以大局為重,舍小家而顧全大家。他們經得住戰爭年代的生死考驗,也經得起和平年代中個人名利地位得失的考驗。縱使有所不捨,依舊貫徹執行。
臨別,一個軍禮、一次告別,留下了最後的回憶。
在全軍上下的全力配合下,百萬大裁軍順利進行,這也為解放軍現代化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人提及百萬大裁軍的意義。部隊現代化建設是裁軍的一大意義,我想社會現代化建設也是裁軍的意義。
當時的新中國,正全力進行經濟建設。裁軍一百萬,就相當於多了百萬勞動力。當這些人投入到其他行業中,又能帶動多大效益?結果是可以預想的。
在部隊搞國防建設,離開部隊搞經濟建設。無論是否離開部隊,都在為新中國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而裁軍百萬,也沒有削弱軍隊戰鬥力,相反還增強了軍隊戰鬥力。這樣一支規模更小、教育水平更高,對現代戰爭的要求都理解更深刻的軍隊,也更加能適應日新月異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