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行業,國產替代的發生,不僅意味著產業鏈的遷移,更意味著財富的轉移。晶片、蘋果產業鏈如此,醫學行業也是如此。
醫學影像裝置領域,正在上演這樣的故事。作為曾經被“卡脖子”的行業之一,國內醫學影像裝置一度嚴重依賴進口,但如今,在中低端產品領域已基本實現國產替代。
與國產替代程序一同發生的,還有頭部玩家不斷增長的估值。例如聯影醫療,2017年9月,其A輪融資估值便達333.33億元,並創下醫療領域單筆融資之最。
三年後,聯影醫療的估值翻了2倍。2021年12月31日,聯影醫療遞交科創板上市招股書。根據招股書,公司擬發行估值為1041億元。
若以該估值上市,聯影醫療將成為醫療器械領域,市值超千億的唯二巨頭之一。另一巨頭,是市值超過4000億的邁瑞醫療。
單從業績來看,2020年聯影醫療淨利潤不到邁瑞醫療的七分之一,但市值已經是邁瑞醫療的四分之一。這說明,能如此迅速躋身千億市值俱樂部,除了業務發展,還包含了外界對聯影醫療的無限期待。
就當前來說,聯影醫療是最有可能在醫學影像裝置高階領域,及海外市場站穩腳跟的玩家之一。這也是市場願意給予其千億估值的核心。
換句話說,能否在高階領域以及海外市場持續突破,也是聯影醫療市值能否站穩千億的關鍵。雖然很難,但不得不做。
/ 01 /
國產替代的硬核玩家
任何一家公司的發展,都不能脫離時代機遇。聯影醫療的誕生,便是如此。
過去,醫學影像裝置(CT裝置、核磁共振儀等)一直處於被“卡脖子”狀態。這一點,從各領域海外巨頭的市佔率便能看出。
最誇張的時候,在MR(磁共振儀成像)和CT(X 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等裝置市場,進口品牌曾佔據國內90%以上的市場份額。
即便是在2019年,中國CT裝置主要廠家保有量佔比最大的仍是通用,達到30%;其次是西門子,達到23.5%。加上排名第三的飛利浦,“GPS”三大巨頭佔據國內CT市場66%份額。
這意味著,大部分患者在醫院,都是接受進口裝置的“診斷”。由於大型醫學影像裝置是典型的高精密儀器,不僅涉及上萬枚零件,並且學科交叉度高,極度複雜。受限於國家工業水平,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相比發達國家起步較晚,整體受制於人。
近年來,隨著國產醫療裝置整體研發水平的進步,產品核心技術被逐步攻克以及產品品質與口碑的迅速崛起,國內大型醫學影像裝置,開始蓬勃發展。
更重要的是,這是醫療器械中最大的子行業之一,各路資本自然不會錯過這個賽道。在資本的助推下,國產學影像裝置的發展駛入快車道,聯影醫療則是其中表現最突出的選手之一。
根據招股書,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計向市場推出70餘款產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統(MR)、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CT)、X射線成像系統(XR)、分子影像系統 (PET/CT、PET/MR)、醫用直線加速器系統(RT)及生命科學儀器。
這其中,既有中低端產品,也有高階產品。比如在CT領域,公司產品實現了從16排到320 排產品的覆蓋(排數越高,CT產品掃描時間越短、成像越清晰),基本與海外玩家處於同一梯隊。
並且,根據公司公佈的技術引數,基本不遜於競品。這也使得聯影醫療在國產替代的程序中,佔得先機。
按照新增銷售數量,在大型醫學影像裝置的多個細分領域,比如MR、CT及分子影像系統,聯影醫療基本均處於第一的位置,成為引領國產產品逐漸打破海外巨頭壟斷的重要力量。
/ 02 /
疫情帶來的增長紅利進入尾聲
不得不說,一個人的命運,不僅要靠自我奮鬥,也要看歷史的程序。
常規狀態下,大型醫療裝置的需求增長,並不會太快。即使大如邁瑞醫療,2020年之前,更多是保持著每年20%左右的穩定增長。
2019年,在4大產品持續放量的情況下,聯影醫療收入僅增長9.5億元;2020年聯影的MR系列產品,銷量較2019年增長了55臺,但帶來的增量收入也相對有限,約為3億元。
疫情成為轉折點。
2020年末,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疫情深刻地影響了社會民生、經濟的發展,但也極大促進了醫療行業的發展。聯影醫療,便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因為XR(X 射線成像)、CT是診斷新冠病毒的重要裝置,疫情下需求大增。例如,2019年國內CT市場為117.6億元,較2018年增長不到3億元,但2020年這一市場規模達到了172.7億元。
作為國產醫學影像裝置替代者,聯影醫療銷量自然暴增。2020年,聯影醫療CT系列產品銷量達到1277臺,較2019年增長了663臺,帶來了超過15億元的增量收入。
另外,XR系列產品銷量,也是從2019年的769臺增長到了2020年的1587臺,帶來了超過5.31億元的增量收入。
正是得益於XR、CT系列產品銷量的大幅增長,聯影醫療業績大爆發。2020年,公司收入達到57.61億元,同比增長93.39%;扣非淨利潤達到8.78億元,而2019年還是虧損2.55億元。2021年上半年,公司業績進一步增長,收入和扣非淨利潤分別為30.85億元和5.6億元。
這也成為聯影醫療千億估值的關鍵。就在2019年12月,上海北元公司出讓聯影醫療股份的估值,依然還是333億元。如今,聯影醫療IPO擬發行估值達1041億元,兩年時間翻了2倍。
當然,隨著疫情紅利的消失,XR和CT系列產品的需求也將回歸正常。這種情況下,聯影醫療問鼎千億之路,還需攻克兩大難題——高階國產替代,以及出海。
/ 03 /
還需攻克的兩大難題
首先來看高階國產替代。
目前,雖然部分國產企業已透過技術創新實現彎道超車,進口壟斷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但國產替代還僅限於中低端市場。
以CT市場為例,2020年64排以下CT產品國產化率已超過50%,而64排以上CT國產化率僅35%。
雖然聯影醫療是國內最大的CT裝置廠商,但其也主要是攻佔了中低端市場。2020年,中國64排以上CT,市場佔有率前三的依然是“GPS”,合計佔有65%左右的市場份額,聯影醫療佔比僅14%。
這樣的情況,也在MR市場出現。2020年,西門子以高達36.3%的市場佔有率佔據3.0TMR市場第一的位置,GE醫療和飛利浦醫療分別佔據二、三位。聯影醫療則是佔據第四的位置,市場份額為17.1%。
這也不難理解。一方面,與GE、飛利浦、西門子等外資品牌相比,雖然國產高階裝置在臨床診斷時可以滿足各種需求,但用於科研時技術性能指標與國外品牌仍存在一定差距。
另一方面,高階進口裝置已在國內市場深耕多年,不管是出於醫療質量,還是品牌形象及使用習慣,醫院首選還是進口裝置。這也導致,在高階市場,國產裝置的突破還需要時間。
但不管怎麼說,在高階產品實現替代,才是最終方向,原因有二。其一,低端市場競爭日漸激烈,包括美的等“外來者”也已透過併購的方式進軍該市場;其二,因為效能更加突出,高階替代中低端將會是趨勢。
對於已經在中低端市場站穩腳跟的聯影醫療,要想更進一步,勢必要在高階產品領域繼續突破。
與此同時,海外市場也是聯影醫療必須攻克的一大堡壘。
不管是創新藥企業,還是醫療器械企業,都面臨著出海的難題。市場內卷、集採壓力,倒逼著所有人出海尋找出路,尋找更廣闊的天地。
以國內醫學影像市場為例,市場規模突破千億雖是時間問題。根據灼識諮詢資料,2020年國內市場規模已達537億元,預計2030年將接近1100億元。而全球市場規模早已超過千億。根據灼識諮詢資料,2020年全球醫學影像市場規模為430億美元,2030年將達627億美元。
大水養大魚。“GPS”的成功,便離不開出海的成功。如今,市場參與者都在加速出海的步伐。根據2020年營收口徑,A股20家醫療器械企業海外收入佔比超過30%。
當然,這離不開新冠防控業務的催化,但這也為器械玩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
過去,一些歐美髮達國家對我國製造的醫療器械持懷疑態度,不敢引進使用。此次疫情,國產醫療器械不僅解決了這些國家的燃眉之急,還使他們對國產醫療器械有了新的認識。
按照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的說法,“這使得國產品牌在國際發展至少提前五年”。
聯影醫療也將全球化作為公司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疫情期間,公司也向烏克蘭、泰國、日本、美國等近30個國家及地區緊急馳援 高階醫學影像裝置及專家團隊,參與全球抗疫。
機遇總是伴隨著挑戰的。受限於種種因素,聯影醫療的境外收入並不高。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其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4329.63萬元、9881.85萬元、2.4億元和1.8億元(按終端客戶裝機所在地統計),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僅有2.18%、3.37%、4.21%和 5.89%。對公司整體貢獻有限。
比起高階國產替代,出海是一條更難走的路。當下,我國出口的產品以中低端醫療裝置為主,要想加快拓展更大的市場,在高階醫療器械裝置領域仍有較大不足,同時還要應對不同地區對醫療器械的不同監管政策、法規,面臨歐美老牌醫療器械企業的夾擊。
包括聯影醫療在內的一眾玩家,要想從中脫穎而出,仍需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