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宗教改革之後,在傳統的基督、天主教徒中分裂出了新教徒。由於新教徒的思想理念更加世俗化,也更加符合當時社會的實際發展狀況,因此新教在短時間內便被大量的歐洲人接受,當時的英國也受到新教極大的影響,甚至連國王也專門出臺法令,規定新教為英國的國教。
但傳統保守的力量始終是強大的,英國國內的新教徒與天主教徒鬥爭非常激烈。在這種情況下,新教徒中又分裂出了清教徒,他們更加反對天主教徒,並且提出了要將社會全面清教徒化,從而達到淨化教會的目的。但清教徒提出了獨立與自由的主張,這就威脅到了當時英國國王的王權,清教徒因此在英國備受迫害。
一、移民美洲與新的思想萌芽出現
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兩位英王執政期間,清教徒們受到了大量的來自王權的壓迫。他們不願忍受這種壓迫,便想移民美洲,這樣一來既可以擺脫壓迫,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在美洲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宗教樂園。對於清教徒們移民美洲的請求,當時的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也不加阻攔。在得到國王的允許之後,數以萬計的清教徒開始向美洲移民。
來自英國的清教徒首先到達了美洲大陸的馬薩諸塞灣地區,他們在這裡建造了一個叫波士頓的城市。清教徒們對自己的信仰非常自信,他們堅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一方面他們對自身的道德要求比較嚴格,但另一方面他們對異教徒的容忍度則為零。不僅如此,在大部分清教徒的思想中,女性的地位極為低下,因為他們認為女人不過是男人的附庸和財產,財產是不能在公共場合發言的,更沒有參與政治的權力。當時甚至有這樣一個荒誕的說法,若一個女性從家中逃跑了,那她就是一個盜竊犯。原因是他從屬於丈夫的家庭中偷走了自己,以及自己身上的衣物、首飾等。
1631年,一個名叫羅傑•威廉姆斯的激進學者來到波士頓,他的到來會改變清教徒那些落後而又不合時宜的思想嗎?當時波士頓的總督溫斯洛普,本意是要邀請羅傑•威廉姆斯在波士頓地區任教的。但是羅傑•威廉姆斯在見到溫斯洛普之後,極力向他宣揚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政教分離的主張。
在今天來講,這兩個思想算是比較普世的思想了,但在當時可謂大逆不道,因為第一,無論是什麼宗教都有排他性,屬於基督教的清教也不例外。第二,當時的歐洲各國都是政教合一,而國王的權力則來自君權神授。試問如果政教分離了,宗教再對政治沒有影響,那麼君權神授又有誰會承認呢?進一步來講,如果君權神授不被承認了,那麼英國國王對北美殖民地的統轄權是不是也要被廢除呢?
對此,羅傑•威廉姆斯回答:是的。他竟然破天荒地說出了不僅英王對北美的土地不具有統轄權,而且英國殖民者要再想佔據印第安人的土地,必須透過購買的方式才合乎情理。
波士頓總督溫斯洛普本來對這個青年學者頗具期望,但聽完羅傑•威廉姆斯的這番話後,他也只得搖了搖頭,然後送走了這位思想超前的大神。羅傑•威廉姆斯在離開波士頓之後,開闢了一塊名為羅德島的殖民地。在這裡他率領白人與印第安人和平相處,這塊殖民地後來就發展成了今天美國的羅得島州。
二、誰說女子不如男
1591年,一個名叫安•馬伯裡的女孩出生了,大約20年後,這個女孩嫁給了一個名叫威廉•哈金森的男士,並給自己改名安•哈金森。
安•哈金森一輩子懷孕15次,生下了14個孩子,但這並不妨礙她成為著名的女權鬥士。安•哈金森曾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點宣揚男女平等的觀點。當時的宗教解釋認為,由於女人率先偷食了禁果,所以女人的原罪比男人大,因此婦女就應該是沒地位的。但是安•哈金森卻認為這純屬胡扯,她是怎麼反駁這個觀點的我們不知道,但她宣揚生為女人是上帝的恩賜,而不是上帝的詛咒。
不容懷疑的是,安•哈金森的丈夫威廉•哈金森非常愛她,所以即便安•哈金森後來因為太過前衛的觀點,而被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管理者驅逐,而威廉也對安•哈金森不離不棄,並與她一路相隨,搬到了上文中提到的羅得島殖民地。安•哈金森一輩子都沒有受到當時主流清教徒的承認,但是在她去世200多年後,她卻成為了美國人心中公認的女權鬥士。
三、不怕死的瑪麗•戴耶
1611年,瑪麗•戴耶出生於英國,後來才來到北美洲定居,她原來姓巴利特,因為嫁給了丈夫威廉•戴耶,才改姓戴耶。瑪麗•戴耶家境優越,他們一家與當時的波士頓總督溫斯洛普是朋友。瑪麗•戴耶在1633年才和丈夫一起來到波士頓,在這裡她公開支援安•哈金森的女權主張。
不僅如此,瑪麗•戴耶還參加了一個名叫教友會的基督教分支。這個教派主張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且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理解聖經的權力。雖然在今天這幾乎已經成為了普世思想,但在當時這也是屬於大逆不道的思想。因為當時北美洲依然是英國國王的統轄之地,你要是人人平等了,那還有誰去為國王送死拼命呢?而且你要是每個人都自己去理解聖經了,那還需要教會幹什麼呢?因此,無論是在北美洲,還是在歐洲大陸,教友會都被官方視為邪教一般的存在。至於那些信奉教友會的人,要麼被驅逐,要麼被壓迫或屠殺。
瑪麗•戴耶自然也不能例外,在為女權和教友會的主張奮鬥的過程中,她數次遭到波士頓總督溫斯洛普的驅逐。不過瑪麗•戴耶性格非常堅韌,她從不把驅逐令當作一回事。數次被驅逐後,她又數次返回波士頓傳播自己的宗教理念,最終不幸被波士頓警察逮捕,然後被殺害了。上文中曾提到過,波士頓總督溫斯洛普和瑪麗•戴耶的夫家是朋友,所以溫斯洛普也曾經網開一面,他表示只要瑪麗•戴耶保證不再回到波士頓,就放她一條生路,但她拒絕了這份好意。
瑪麗•戴耶死後,她英勇的傳教事蹟,最終感動了北美殖民地的許多清教徒。人們開始反思自身的錯誤,並逐漸在思想上向瑪麗•戴耶靠齊。時間過了200多年之後,瑪麗•戴耶與安•哈金森一起,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女性思想鬥士。
文史君說
從羅傑•威廉姆斯到安•哈金森,再到後來的瑪麗•戴耶,一位又一位思想鬥士,為解放當時人們的思想或奮鬥或犧牲。雖然在當時許多人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真理終將被人們所接受。
參考文獻
畢藍:《美國的故事》,陽光部落格出版社2018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闞翔)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