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的原名叫愛新覺羅·福臨,他登基的時候年僅6歲,在位18年,最後因為天花在24歲時駕崩。可是民間認為他是在五臺山出家去了,而且傳的有鼻子有眼。
但是根據歷史明確記載,他是不可能出家的,因為身為一代帝王,身系社稷,是沒有辦法做到如此灑脫的。可是到了後來,連他的皇子康熙皇帝玄燁也認為自己的父親是在五臺山出家的。
所以在康熙的一生當中,多次來到五臺山,據說就是為了尋訪自己的父皇。
可是天下叢林何其多,為何康熙一定認為順治就是在五臺山出家而不是別的地方呢?
傳說,以前五臺山有一座小寺院,寺院當中只住著師徒二人。有一天,老和尚跟小和尚說:“為師大限已至,即將駕鶴西歸,未來的日子你要好生照顧好自己。”
小和尚從來沒有離開過師父,聽到這段話,甚是恐慌,當時就跪在地上跟師父說道:“師父,您走了,我們何時才能再次相見?”
當時,老和尚就從身邊拿出了一幅畫像,交給了小和尚。小和尚開啟後,發現畫卷非常奇特。上面是一個人物的畫像,可是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有耳朵,就是沒有眉毛。當時老和尚就對他說:“你要在山上待二十四年,二十四年以後,你帶著這幅畫到山下,看誰如果能添上那一道眉毛,他就是為師再來了。”說完,老和尚就氣絕身亡,駕鶴西歸了。
小和尚遵循了師父的遺言,到二十四年以後,他按照時間下了山。可是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卻無一人可以為他那幅畫添上一道眉毛。他仍然不肯放棄,一路乞討到達了京師。
這天,恰逢順治皇帝出城狩獵。當時小和尚不顧個人安危,闖到了鑾駕面前,直接把畫卷給打開了。順治皇帝看到這個畫像,也覺得非常奇怪,怎麼會沒有眉毛的人呢。順勢就在邊上取來毛筆,為畫像添上了那一道眉毛。這一添筆不得了,發現畫中之人竟是自己。當時小和尚見狀,立馬嚎啕大哭說道:“師父,我們終於能夠再次見面了。”順治皇帝問明來由後才知道,原來自己就是五臺山的出家僧人。所以民間才廣為流傳,順治就是在五臺山出的家。
康熙皇帝曾經也問過自己的祖母皇太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孝莊太后。他問祖母皇太后:“我的皇阿瑪有沒有什麼明顯的特徵呢?”當時,孝莊太后告訴自己的孫子,說福臨腳下有一顆黑痣。
康熙皇帝就命太監們準備了許許多多的襪子,來五臺山的時候就隨身攜帶。當他到達五臺山,就命令寺院中的所有僧眾必須要把自己腳下的襪子換上他所帶來的襪子。可是挨個檢查了五臺山的每一座寺院,都沒有發現腳下有黑痣的人。直到有一天,康熙皇帝來到了五臺山的一座叫“鎮海寺”的寺院。當時還沒有進入寺院當中,康熙就看見有一位老僧在邊上獨自打掃臺階。康熙近身問道:“不知師父是何名?”這位師父回過頭來,滿臉怒氣地對著康熙說道:“出家人哪有姓名?”康熙看看他的身材,很像祖母皇太后所描述的自己的父皇。於是趕緊追問道:“既然出家總有事,身居佛寺亦有事;法師不念家中人,家中上下念法師。”
這位師父聽罷,就把掃把放在一邊,回答說:“僧人自有僧人事,家事自有家中人;僧事家事皆國事,僧人家人皆清人。”康熙皇帝聽完這段話之後,還想繼續追問。身邊的太監就提醒皇上說:“皇上,如果要問個出家僧人,應該要用上下兩字才是尊稱呢。”康熙皇帝回過味來,就端正了自己的態度,恭敬地問道:“敢問師父,上下如何?“這位師父又開始一邊掃地一邊回答說:”貧僧法號:八叉。“當康熙還在細細品味”八叉“的意思的時候,抬頭再看,這位老僧人已經不見了蹤影。
康熙皇帝帶著一臉疑惑,在鎮海寺尋找了一番,卻始終沒有找到老僧的身影,也沒有找到腳底下有黑痣的人。當下,就氣餒的準備回自己的行宮“菩薩頂“。在路上途徑“黛螺頂”,“黛螺頂”方丈就邀請康熙到茶室歇息,順便問起了今天所發生的事情。康熙把事情經過講給了方丈,方丈聽完以後,用手指蘸了一點茶水,寫下了一個字:父。康熙一看,幡然醒悟。“上八下叉”可不就是父親的“父”字嗎?急忙三步並作兩步趕回了鎮海寺。可是哪有這位老僧的蹤影。康熙再度失望而歸,當他準備離開鎮海寺的時候,卻忽然瞥見牆上寫著一段話:離家當僧花山寺,只因碗破被趕出;古有子債父來還,今有父債子來還。意思就是說,我在出家的時候是在花山寺,可是有一次在寺院中把一口碗打破了,覺得內心愧疚,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償還自己的罪過。康熙看到字跡未乾,趕緊命人把上面的字跡拓下來,帶回到了皇宮。經過祖母皇太后辨認,確認就是順治的筆跡。當時康熙趕緊命人在景德鎮官窯當中打造了上百口上好的瓷碗,分發到了五臺山的各大寺院當中,至今五臺山的很多寺院依然保留著康熙年間的大瓷碗。
多年以後,康熙再次來到了五臺山,康熙想盡自己最後的一點努力。此次來到五臺山,又把各大寺廟角角落落都尋訪了遍。有一次,他來到了清涼寺。在清涼寺的邊上有一片農田,他在農田邊見到了一位老農,這位老農獨自一人幹著農活,可是與他相反的情景是,兩邊的臣民都夾道歡迎,只有老農視而不見。康熙心道,一個老農能夠見到聖駕而不驚慌,那肯定是有奇特之處。也許是心有靈犀,他遠遠望去,就覺得老農的身影很像多年前失之交臂的八叉師父。當即走上前,確認出來,這就是多年前的八叉師父。也就是自己的父皇順治。
當下,康熙就非常激動的跟順治說道:“父皇,父皇,我是皇兒玄燁啊!我尋訪多年,終於在此再一次遇見了您,您在五臺山受了這麼多年的苦,該還的債也該還清了吧?懇請父皇跟孩兒一起回到皇宮,再續天倫之樂。”
當時的八叉師父聽後,回答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朦朧我是誰?人生本是一場夢,夢醒之後悟禪機;虛幻縹緲堪為道,來自西天自去西。”康熙聽後潸然淚下,繼續說:“父皇,您就算不顧及孩兒之情,也要想想祖母皇太后啊,她在年輕的時候失去了丈夫,中年的時候就失去了您,又把我拉扯長大,她每天都在以淚洗面啊。”
八叉師父聽罷,回答道:“天下功名何須真,世間紛爭何時停;吾本西方一衲子,奈何流落帝王家?”意思是:我難道想成為皇子嗎?我本來就是西方的佛門弟子啊,誰讓我又流落到了帝王之家,讓我揹負了這麼多的責任呢?
康熙聽完,想做最後的努力。“撲通”一聲就跪了下來。向自己的父皇磕了三個響頭。最後對他說:“父皇,我八歲登基,我獨自一人面對著這世間的勾心鬥角,處理世間的政務,看似擁有富貴年華,可是我羨慕百姓啊,他們家中有父母,而我也有孤獨的時候啊。我孤獨的時候,又向誰去訴說呢?”
當時,八叉師父就在邊上接過了一口碗,喝完了碗裡的水以後,“砰”一聲就把碗砸在了地上。最後說了一句話:“碗已碎,水已流,兔走鳥飛任自由。只為世間多煩惱,一領袈裟披到頭。”
意思很明顯:你不必再說了,水已經流走 ,碗也破了,破鏡不能重圓,我已經決定了,空門就是我的家,我不是出家,我是真正的回家了。
康熙皇帝知道父親心意已決,只好漠然回去。在要離開五臺山的時候,他在菩薩頂上方留下了“靈峰聖境”四個字,其中“峰”字少了一橫,可能就是當年他在五臺山留下的一個遺憾吧。
康熙回到皇宮後,特別告誡自己的皇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讓他在未來有生之年都不允許踏足五臺山,因為自己的父親已經出家了,不希望自己的兒子也遁入空門。雍正對佛家文化研究很深,還有自己的法號“圓明”。所以現在我們知道的“圓明園”就是雍正皇帝當年興建的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