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把公子勝召回來吧。”熊申對楚惠王道。
公子勝,即前廢太子熊建之子。想當年,楚國太子熊建受特大奸臣費無極陷害,被迫逃亡,受到了鄭國的禮遇。
但熊建受晉國人唆使,不聽追隨自己的伍子胥苦勸,在鄭國陰謀作亂,事敗被鄭國人所殺。
伍子胥帶著少主熊勝倉皇逃到吳國,公子熊勝便在吳國定居了下來,當時的熊勝,年僅6歲。
少年熊勝在吳國,伍子胥便成了自然的老師。伍子胥是一個怎樣的人大家都知道,為了報仇可以不擇手段的人。當然,也是一位極富才智、文武兼備的人。
伍子胥在吳王闔閭年代得到了重用,到闔閭去世,還叮囑繼任的吳王夫差,事伍子胥如父,伍子胥受到的待遇,成為春秋史上齊國管仲那樣的大人物。
吳國的迅速強大,給熊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國家要強,那就是軍隊要強,要鐵腕治軍。軍隊要打勝仗,除了將士英勇外,主帥必須懂兵法,善謀略,明軍紀。
在吳國,熊勝接觸到了兵聖孫武,再加上自己的老師伍子胥本就是一位極富謀略的人,所以青少年熊勝對軍事兵法非常感興趣,逐漸成長為一名傑出的戰將。
傑出的戰將,還有一點當然是自己的武藝也是高強的,熊勝苦練本領,結交勇武之士。習武之人,大都性格爽朗,豪邁大方,熊勝名聲漸起,很多人看好他。
楚國令尹熊申便十分看好這位逃亡去了敵國的楚國王族中人,楚惠王也急需用人,聽熊申介紹了公子熊勝的基本情況後,便由熊申設法與熊勝秘密聯絡上了。
“答應我一個條件,那我就回楚國。”熊勝非常乾脆,他提出的條件也非常直接:滅了鄭國!
因為父親熊建是死在鄭國的,當時熊勝才六歲,父親被捕處死的訊息傳來,他感到了極大的恐慌。如果沒有伍子胥當機立斷,第一時間帶著他出逃,估計自己也已經死在了鄭國。
這一路的逃亡,給年幼的熊勝留下了永遠的記憶,這是一種不知多少次走投無路的絕望記憶,多少次忍飢挨餓露宿野外的潦倒記憶。少年熊勝心中早就種下了對鄭國人的仇恨。
受到老師伍子胥心懷滿腔仇恨的影響,隨著自己慢慢長大,這份仇恨越來越強烈。
熊勝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便是滅了鄭國!就象伍子胥為了報父仇可以引吳軍侵入自己的祖國,把曾經養育自己的祖國變成人間地獄一樣,為了滅掉鄭國,熊勝可以付出一切的一切!
這是何等的仇恨啊。但是,在吳國,熊勝知道吳王夫差是不可能為自己去滅鄭國的。夫差之志,在於天下,在於霸主,是齊國、楚國、晉國這樣的大國。
多少次,熊勝對著姑蘇城上的星空大聲喊著《禮記·曲禮》中的這段話:“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
父親被殺,與仇人當不共戴天;兄弟被殺,隨身攜帶利刀,隨時為兄弟復仇;好友被殺,與仇人當不在同一個國家生活!
熊勝怒吼著命運對自己的不公,他總是想起自己父親,那位本可以成為楚王卻被迫逃亡的熊建,那位本有希望在鄭國起事成功從而返回楚國的父親。但是,為父親報仇,看來是遙不可及了。
是啊,自己已經三十多歲了,空有一身本事,卻不能為父報仇,“不復仇,非子也”。父親,你在天之靈,就佑護孩兒達成為您復仇之畢生心願吧。
熊勝幾近絕望,但楚國派人來召喚自己回國了。熊勝大喜,他便提出了這個自己唯一的要求。
“沒問題,大王對鄭國本來便有意見。想當年,楚軍兵敗柏舉,全都是囊瓦這個傢伙害的。他居然棄二十萬楚軍於不顧,逃到了鄭國,鄭國人居然還收留了他。
放心吧公子,令尹大人肯定答應你,大王也肯定會滿足你的心願。”來人拍著胸脯保證。
熊勝大喜,公元前487年,流亡吳國長達近三十年的熊勝帶著家人,也不向時任吳國相國的伍子胥告個別,偷偷回到了楚國。
熊申大喜,楚惠王看著自己這位英氣逼人的堂兄,也非常高興。鑑於熊勝對吳國情況瞭若指掌,楚惠王將白邑封給熊勝為食邑。並令其鎮守巢邑,封巢邑大夫。
白邑,即楚吳交界一重鎮,位於今河南息縣包信鎮西南一帶。熊勝受封后,人稱白公,史稱白公勝。
白公勝到了白邑後,深知自己肩負著為楚國衛戍邊境的重任,故史料記載,白公勝勤練士兵,加強軍備,禮遇當地士人,恩撫百姓,可謂是厲兵秣馬,枕戈待旦。
他本就深諳軍事,喜好武藝,在白邑結交了大批能人,深得白邑士族、百姓愛戴,頗有當年在統兵於城父的父親太子建風範。
很多人都非常欣賞白公勝,但有一個例外,他便是楚國大夫沈諸梁。
早在令尹熊申有意召回熊勝時,沈諸梁便對熊申道:“令尹大人慾召公子勝,下官認為不妥。下官聽說,公子勝此人,為人狡詐,叛逆性極強,召之恐成國之禍害啊。”
熊申不以為然:“葉公可能是誤解了吧。公子勝此人,勇而不懼死,信而必踐諾,未曾聽聞他有何惡行。楚國急需用人,公子勝乃將才,大王有意召之而衛戍邊境。”
沈諸梁嘆了口氣,道:“公子勝在吳國,一心想著報仇,四處尋訪死士,實乃危險之人。下官聽聞,誠信者,須合乎仁愛;勇敢者,須遵循道義。他的誠信,是不管是否合乎仁愛,都會去踐行;他的勇敢,不管是否遵循道義,都會為之而奮不顧身。這不是真正的誠信和勇敢啊。”
但是熊申意已決,最終召回熊申,令熊申鎮守巢邑,以拒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