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深夜,伸手不見五指。對於很多朋友來說,這都是童年時期的噩夢。也許在小的時候每個人都幻想過,倘若自己有一雙能夠在夜晚也看得見的眼睛,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越加發現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與此同時很多人也發現,生活當中有不少動物都擁有一雙可以夜視的眼睛。比如最常見到的貓和狗,在夜晚的時候,它們的雙眼會閃閃發光。雖然看上去極為恐怖,卻不可否認,擁有夜視能力的這些小動物,還是讓人類非常羨慕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自然界中有些動物具備這樣的特異功能?
其實想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必須要糾正一個概念。動物的眼睛在夜晚會閃閃發光,並不是說它們的眼睛本身會發光,而是能夠反射一些光。其次夜視並不是什麼特異功能,只是生物進化到某個程度,選擇的進化方向。
整個自然界中,很少有動物能夠自己發光。不過要是說到發光的動物,大部分人的腦海中第1個反應就是螢火蟲。螢火蟲能夠發光,是因為在它們的尾部有個特殊的器官,可以產生熒光素和熒光素酶,兩者結合之後就能在夜晚散發出光芒。
說起來,不少動物的眼睛,只是因為能夠反光,從而在漆黑的夜裡,看起來就好像真的發光一樣。正是因為它們的眼睛能夠反光,所以這些動物才具備人類所不具備的夜視能力。
是否具備夜視能力?
最大的原因還是取決於眼睛,動物之所以具備夜視能力,就是因為它們有一雙與人類截然不同的眼睛。據瞭解,眼睛之所以能看見東西,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太陽光,進入了視網膜中。
透過大腦的處理,從而在腦海當中形成一個畫面。而到了夜晚太陽光很弱,如果有月亮的話,或許人類還能看清一點事物。但如果連月亮也沒有的話,就是一片漆黑。所以想要具備夜視能力,眼睛必須擁有足夠強的能力來捕捉更多的光線。
尤其是在光線極弱的情況下,捕光能力更是極為出色。擁有夜視能力的動物,它們的瞳孔是可以自由變大的,不同於人類。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人類的瞳孔變化的幅度非常小,就算再怎麼變,在整個眼球當中所佔的比例還是非常小。
但是動物的瞳孔在漆黑的夜裡可以放大到非常誇張的程度,拿我們最常見到的貓來說,大部分情況下,貓的眼睛在漆黑的夜裡,瞳孔可以佔到眼球的90%左右。這也是為什麼貓的眼睛看起來非常漂亮,其他動物也基本上具備這個能力。
當然僅僅只是瞳孔放大,還遠遠不能讓動物具備夜視能力。瞳孔放大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光線進入眼睛,如果眼睛當中沒有特殊的細胞,依然沒有辦法識別出這些微弱的光線。科學家研究擁有夜視能力的動物時發現,它們的視覺細胞與人類有著極大的區別。
自然界中任何一個動物的眼睛,視覺細胞都可以分成兩類。一個是錐體細胞,一個是杆體細胞。這兩個細胞分別掌控不同的能力,一般情況下,錐體細胞主要用來分辨顏色,而杆體細胞主要用來識別明亮程度,這兩種細胞的不同比例會給眼睛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
打個比方說,在人類的眼睛當中,錐體細胞和杆體細胞之間的比例大概在1:4左右。造成的結果就是人類可以看到事物更多的色彩,而大部分動物對於色彩的分辨能力極差。
夜視動物眼睛中的錐體細胞和杆體細胞之間的比例幾乎都在1:20以上,那就意味著它們能在漆黑的夜裡,對比較暗的光線,擁有更強的捕捉能力。再加上瞳孔放大之後,有更多的光線進入眼球。因此,才鑄造了這些動物具備夜視能力的眼睛。
對於大部分夜視動物來說,除了擁有一雙特殊的眼睛之外,還需要對光線有極高的利用率。人的眼睛可能僅僅只是一層簡單的視網膜,而這些動物的視網膜後面還有一層極為特殊的絨氈層。
這獨特的組織就相當於是一面鏡子,當光線射入視網膜之後,又會被它再次反射回去,從而讓動物對光線的利用率達到極致。也正是因為這個特殊組織的存在,一些動物的眼睛在夜晚看起來就像是會發光一樣。
由此產生一個疑問: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黑暗當中,是不是也會具備這樣的夜視能力?
答案是否定的,進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相反,它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在不斷的演化過程當中,又經過大自然的層層篩選和淘汰,最終才將這個能力徹底穩定下來。而一個普通人的壽命頂多也才幾十年,在漫長的進化旅程當中,僅僅只是眨眼的時間。這樣一來,自然沒有辦法進化出一雙擁有夜視能力的眼睛。
除此之外,並非生活在黑暗當中才能進化出夜視能力。大自然在這方面給我們做出了演示,在夜間行動的動物有不少,也不見得全部都有夜視的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蝙蝠。毫不誇張地說,蝙蝠的眼睛只是用來裝飾的。捕光能力極其的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它們在黑暗中仍然能暢通無阻,就是因為它們進化出了另外一種能力,回聲定位系統。
另外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就是蛇,蛇的眼睛能見度極低,但是它們的眼睛卻有另外一處作用。部分蛇可以透過自己的眼睛形成紅外成像,所看到的事物都是按照溫度的高低排列的,人類現在發明的夜視儀大多是根據熱成像的原理形成的。
因此,在進化的道路上,有多種多樣的選擇。有些動物選擇了視覺,有些動物選擇了觸覺,還有一些動物選擇了聽覺。但在這些選擇的背後都遵循著一個定律,那就是在自然界中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