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庭娛樂的主要方式是什麼:看電視?
以前的磚混結構的樓房戶型普遍很小,八九十平米就算是已經比較大的戶型,磚混結構的樓房幾乎是不能拆改內部結構的,所以,客廳的形成其實是源於“電視”的出現,客廳的佈局也是源於“電視”的產物。
古代的"客廳"是這樣的,也叫中堂,民間有些地方叫堂屋。
所以,很多年輕人其實不是要“去客廳化”,而是去“電視化”。
如果用“傳統客廳”來描述 沙發正對電視這種佈局,極其不準確,這種佈局一共才出現多少年,從電視開始普及計算,最多也就五六十年吧。
說到底,不論是沙發正對電視這種佈局,還是去“電視化”的佈局,都是對空間妥協的結果。
以前,電視作為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娛樂工具,也是我們獲取外界資訊最重要的渠道,現在很多年輕人越來越少看電視,短平快的生活節奏,電視上要是出現廣告立馬就拿起了手機。況且還有很多人連看個影片都是快進的,所以電視的失勢也是必然的結果。
客廳去掉電視後,需要的就僅僅只有兩個功能,休息+會客。
從佈局上來說可以靈活很多,不用需要考慮沙發一定要對著電視,圍合式的佈局或隨意的組合式擺放都可以,還可以根據我們平時的生活狀態進行隨意調整移動。
然後我們還可以在這裡面加入一些其他輔助的功能或元素,比如放一些書櫃、書架豐富一下空間擺放,也可以把可以作為一個比較愜意的閱讀空間。
不過就算客廳取消了電視,很多家庭衍生出了一項新的需求,家庭教育和互動。
親子教育已經作為很多新裝修業主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第一是很多戶型沒法滿足獨立的書房,孩子的閱讀、作業、興趣愛好培養都需要一定的空間。
第二是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變,以前我們做作業都是自己完成,不需要家長輔導,現在孩子的作業需要家長更多的參與。以前我們學習只需要一張桌子,現在如果我們要培養孩子自主的學習、閱讀能力以及興趣愛好,就需要一定的空間氛圍,畢竟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太多了。
第三是家庭關係及親子關係,孩子基本都在學校,家長基本都在加班。難得的是下班放學後的時間和週末,我們把孩子關在一個獨立的房間裡自主學習,本來為數不多的相處時間剩下的更是寥寥幾語。
所以,很多年輕人在家庭裡其實不需要太多的私密空間,需要的是更多的開放的、能提供互動的空間。遇到比較多的是三室改二室,四室改三室等等。
也有一些業主會在客廳滿足除了休息會客的功能以外,滿足書房的功能。
一張大的書桌,能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畫畫、塗塗、寫寫,也可以一起做遊戲,也能培養孩子的一些興趣愛好。也能在這種空間氛圍下,引導還的閱讀習慣......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他處於3-10歲這個階段,家長做什麼,孩子都會有意識無意識的模仿,這是最好的引導教育及親子互動過程。
居住方式的根本性變化,已經從以前我們認為我們修個房子或買個房子要住一輩子,至少目前來看,很多剛需(低於120平)業主的換房週期在8-15年。就是從剛需→改善型居住,不僅是因為房子大小,可能還涉及位置(距離上班遠近),周邊環境,孩子教育等等。
對於室內空間的審美以及功能的需求,也已經從一成不變到“我喜歡”這種方式變化。也許會根據一個週期性的生活狀態、心情、收入等調整空間的佈局、風格、搭配和功能。
房子是固定的、但人是活的,我們居住的空間也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