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長教育課程中,會指出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常常用的四種錯誤方法:“總要求”,“總表揚”,“總批評”,“總講道理”,這四種錯誤方法非但沒有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越使用孩子的問題越嚴重。
我還告訴大家,一定要轉換過來
- “化要求為幫助”
- “化表揚為鼓勵”
- “化批評為評價”
- “化講道理為1-2-3-4-5”
在講解細節中,學員們最難理解的是“化表揚為鼓勵”,因為有很多人都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也有很多人說“孩子越表揚越自信”,我就會反問“你見過多少個每天表揚,孩子特別優秀的?”,“你覺得正常人能受得了那麼多的誇獎嗎?”其實,表揚越多,孩子的問題越大。
所以我在課程中總是講“少表揚多鼓勵”,因為表揚講的是結果,鼓勵關注的是過程,一個人表揚多了,他就會關注結果,一個人執著於結果的時候,其實就是慾望了,一個人擔心結果的時候,其實就是焦慮甚至是恐懼了。
任何一件事情,想要做好,我們關注的結果應該是我們的目標和方向,既不是慾望也不是焦慮恐懼。
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腳踏實地的關注過程,把每個環節都兢兢業業的做好,享受每個環節帶給我們的快樂、愉悅或者是過程中戰勝困難和改正錯誤內心升起的成就感和價值感,最終結果一定是最好的。
因此,我們中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表揚孩子的結果,而忽略了鼓勵孩子的過程的努力,造成很多不好的後果,我說幾句話:
1、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表揚,其實根本不是表揚,他的表揚帶有某種目的,這根本不是表揚,而是一種赤裸裸的交換。
中國孩子最討厭家長的這種虛偽,因為你表揚我是有目的的,所以你不愛我不欣賞我,我很討厭你,等著孩子長大,很多孩子會氣憤的說:“你別表揚我了,想讓我做什麼就直接說,虛偽不虛偽”。
這樣的表揚多了,家長在孩子心目中就沒有了威信,家長沒有威信,孩子就不再在乎家長說的話。這就是虛偽表揚帶來的危害。
2、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表揚,表揚的是孩子的人品和人格,這對孩子傷害特別大。
“千萬不要表揚孩子的人品和人格,而應要鼓勵孩子做事情的過程”。
例如:“你真棒!”,“你真聰明!”,“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諸如此類的表揚,這類的表揚多了,後果是什麼?
後果有兩個
- 第一個,如果孩子不覺得自己好,你這樣表揚他,他會覺得你極其虛偽,從而和你產生對抗:“我哪有那麼棒?!”
- 第二,如果孩子接受了你這樣的表揚,他會關注自己棒不棒,自己聰明不聰明,從而增加了自己的虛榮心。
當他覺得自己不棒的時候,不聰明的時候,那我就選擇逃避或者心理產生很大的壓力,造成想贏怕輸的心態。
一個孩子有很強的想贏怕輸的心態(學齡前孩子想贏怕輸的心態是正常的)就很難取得大的成績或成就。
孩子想贏怕輸的心態越大,這個孩子越沒有平常心,這樣的心態對孩子成長和成功非常不利。
因為想贏,所以會急功近利(不擇手段)或者壓力焦慮(抗壓抗挫折能力差),發現贏不了,就放棄(逃避和找理由),這都是表揚惹得禍。
3、少表揚多鼓勵。
鼓勵,就是關注孩子做事情的過程,指出過程中做得好的地方,一定要具體。
這其中最最最最最最關鍵的是:鼓勵的前提是家長內心真的對孩子所做的行為認同和欣賞,這點特別的重要。
很多家長學習家庭教育,學得是技巧和方法,把鼓勵的模式學好,回家就用在孩子身上,孩子仍然不領情,為什麼?因為家長嘴上在鼓勵,心裡其實並不認同孩子,這又是一種虛偽。
因此,學會鼓勵的前提就是“心裡欣賞孩子”。
所以我常常和家長們說:“家長來學習,是來調心的,不是來調嘴的!”。
調心的過程那不是一蹴而就的,調心的過程是緩慢而優雅的。家長不要急,慢慢來。
因為教育沒有特效藥,尤其是家長教育。
昨天我的學員李JJ在微信上給我推薦了一篇文章《鼓勵和表揚的巨大區別》,透過西方心理學家的實驗說明了我的“少表揚多鼓勵”的觀點,感謝李JJ ,這篇文章對於我們的新老學員瞭解掌握我們的“少表揚多鼓勵”的知識點有很大的幫助: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裡,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裡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錶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後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表揚容易讓人變得脆弱。
鼓勵使人培養進取精神。
表揚是誇獎其天分。
鼓勵是誇獎其行為。
本文智慧財產權歸愛與幸福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