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十大大將依序為: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十大大將幾乎都有改名字的經歷。
粟裕,幼名“繼業”,原名“多珍”,字“裕”。17歲離家外出讀書以後,即把字改成名。
立志做滄海一粟,抱負遠大。
戰爭年代,曾經化名“金米”、“餘良”、“蘇群”,與家人通訊時稱“季業”、“季業之”。
黃克誠,原名“時瑄”。上學後改名“克誠”。
譚政,原名“世銘”,學名“清河”,號“舉安”。
1927年春,其妻舅陳賡說:“投筆從戎,參軍了,你把名字也改改吧!”譚世銘思索片刻說:“那好吧,我從此之後不再叫譚世銘了,就改兩個字叫譚政。”
蕭勁光,原名“玉成”乳名“滿哥”,後改名“勁光”。
在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留學時,蕭勁光還有一個俄文名字,叫“查戈洛斯基”。
王樹聲,原名“宏信”,乳名“國蔭”。7歲離家外出讀書以後,改名為“樹聲”。
陳賡,乳名“福哥”,原名“庶康”,字“傳瑾”。其名為爺爺陳翼瓊所取。
幼年的庶康對爺爺傳授的“幼從戎為官致富,善戰聞於當時”,印象頗為深刻。所以,他13歲投湘軍當兵時,遂改名“賡”。賡的本意即繼續、連續。
所以,陳賡是為了繼續傳承爺爺的事業,決心“效命沙場、建功立業”。
羅瑞卿,乳名“吉娃子”,14歲上高小時,老師他取了一個新名字“瑞卿”,老師解釋說:瑞者,好也;卿者,官也。
張雲逸,原名“運鎰”,乳名“益友”,又名“勝之”。後以諧音改“雲逸”。
許光達,原名“德華”。本來,如果按家譜取名,父親應給他取名叫“德貴”,但與父親“子貴”的名字衝突犯忌,於是,父親給他取名“德華”。
1929年初,德華在白色恐怖下輾轉河北、北平,又南下江蘇、安徽找黨,行前他借鑑李白的詩句,改名許泛舟,希望像只鳧雁似的小舟,即使泛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黨。後來終於在安徽找到黨組織。
1929年10月,被分配到洪湖根據地從事武裝鬥爭前夕,他更名為許光達,意在經過不懈地奮鬥,必達光明的彼岸。
徐海東,原名“元清”。1926年參加北伐軍時,他改名徐少奎。
黃麻起義失敗後,他的家被抄,房子被燒,親屬20多人慘遭殺害。但他毫不氣餒,把這血海深仇牢記心裡,毅然又改名為徐海動,就是決心像大海的波濤一樣把反動統治搞個天翻地覆。
後來人們把海動聽成了海東。最後,他乾脆就叫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