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鋒槍(submachine gun,縮寫SMG,直譯“亞機關槍”),舊譯手提機槍或手提輕機槍,一般泛指設計上用來由抵肩射擊的風冷、彈匣/彈鼓供彈、可以自動射擊發射手槍彈的輕型單兵長管槍械,與同樣是速射自動武器的機槍的差別在不使用全威力的步槍彈。
世界上第一款使用手槍彈的連發速射武器設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協約國意大利於1915年推出的維拉爾—佩羅薩(Villar-Perosa,簡稱VP或FIAT Mod.1915)航空機槍,採用雙槍管設計,發射9毫米格利森蒂手槍彈,裝有兩腳架但沒有肩託,射速超過每分鐘1500發。
Villar Perosa(維拉爾·佩羅薩)
維拉爾—佩羅薩(Villar Perosa)是一款由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的行動式自動火器。其名稱取自其原產地,維拉爾佩羅薩。
維拉爾—佩羅薩被設計為一款發射9毫米口徑子彈的行動式雙管機槍。它由兩把獨立運作的槍械以水平並排的方式結合而成,它們均有自己的槍管、火控組和25發彈匣。
由於最初是以空用武器為前提下設計,維拉爾—佩羅薩的射速高達1,500發/分鐘以上。然而實際上9毫米口徑手槍子彈並不足以擊落戰鬥機,更不用說在戰爭後期的機型對子彈的抵抗力更強。而且該槍射程也不足。
裝有兩腳架和槍盾(英語:gun shield)的版本也被一戰時期的義大利步兵所使用。儘管有著射速及重量過高和不尋常的設計等缺點,該槍在近距離火拼時已被證明為非常有效。
黑爾裡格爾1915型衝鋒槍
黑爾裡格爾1915型可能是世界上首款使用傳統外觀的衝鋒槍,比起貝雷塔1918型和MP18還要早。該槍的設計概念跟早期的輕機槍,如:紹沙輕機槍及勃朗寧自動步槍較相似,三者都是以可單兵攜帶、作步兵衝鋒及作火力壓制(英語:suppressive fire)為前提下設計。但由於黑爾裡格爾發射手槍子彈,故以現代的標準來說,它是一款衝鋒槍。黑爾裡格爾是一種全自動槍械,它裝有一根水冷式槍管,該水冷槍管的外殼與施瓦茲洛茲機槍(英語:Schwarzlose machine gun)有相似之處。水缸上有兩個開口,一個用作盛水,另一個用作釋放多餘的蒸汽。槍管的表面被蓋上皮革,好讓射手在槍械過熱時能夠在不燙傷的狀態下繼續握持。另在槍管下還設有固定的彎曲式前握把。黑爾裡格爾的槍托似乎是來自曼利夏1895型步槍,並設有更深的拇指凹槽。
有關黑爾裡格爾的內部結構及運作方式目前仍然不詳。從其兩條突出於圓柱形機匣的螺旋式彈簧推斷,它可能是一款使用自由槍機原理的武器。該槍的機匣頂部裝有機械瞄具,其中後瞄準具似乎能夠進行調校。根據粗略的推斷,黑爾裡格爾衝鋒槍的射速約為550—600發/分鐘。 儘管在實際戰鬥中持續射擊時的射速很可能會更低。
貝雷塔M1918衝鋒槍
貝雷塔M1918(英語:Beretta Model 1918)是一款由義大利槍械設計師塔利奧·馬倫戈尼(義大利語:Tullio Marengoni)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研製,然後由槍械製造商貝雷塔所生產的衝鋒槍,於1918年在義大利武裝部隊服役,發射9毫米格利森蒂和.22 LR口徑子彈。
最初以半自動步槍作為設計方向的貝雷塔M1918,從機匣頂部裝插其彈匣供彈;這是一種非常規設計,其簡單性在於可以1地心引力協助丟擲擊發過後的彈殼。該衝鋒槍是由維拉爾—佩羅薩空用衝鋒槍切開一半、裝上木製固定整體式槍托以改造成個人突擊武器,並且附有與卡爾卡諾M91卡賓槍相同的摺疊式刺型(英語:Spike bayonet)刺刀。儘管世界上第一支衝鋒槍被認為是維拉爾—佩羅薩空用衝鋒槍,但貝雷塔M1918被認為才是專門為該目的設計的第一款制式武器,因此可以認為是義大利武裝部隊所發配和使用的第一款衝鋒槍,並且可能是第一款被用作常規發配戰鬥武器的衝鋒槍。
1918年後期,貝雷塔M1918開始服役,並且隨即發配給阿迪蒂突擊隊。二戰以前,義大利亦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與西班牙內戰中使用它。二戰初期,它一直用於利比亞前線,直到1941年才被MAB 38絕對取代。
MP18衝鋒槍
MP18衝鋒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由德國的胡戈·施梅瑟(英語:Hugo Schmeisser)所開發的衝鋒槍。MP18衝鋒槍因其生產廠Bergmann也被稱為伯格曼衝鋒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鬥轉入塹壕戰,步兵以密集隊形叢集衝鋒遭到機槍火力掃蕩導致大量傷亡。一戰後期,德國軍隊為打破塹壕戰的僵局採用一種稱為“暴風突擊隊”的小分隊“滲透突擊戰術”,當時機槍的重量不適合單兵便攜,需要近距離的火力猛烈而又輕便可靠的單兵使用輕武器,1917年德國研製了使用手槍子彈的自動武器來配合滲透突破塹壕的突擊戰術。定名為MP18,設計者為胡戈·施梅瑟(英語:Hugo Schmeisser),後來經過改進而成MP18/I型,由伯格曼兵工廠生產。
MP18衝鋒槍採用自由槍機原理,適合該閉鎖系統是魯格手槍使用的9mm口徑派拉貝魯姆手槍彈(9×19mm Parabellum)。為能有效散熱採用開膛待機方式,槍機透過機匣右側的拉機柄拉到後方位置卡在拉機柄槽尾端的卡槽內實現保險,這樣的固定方式不夠保險,意外受到某種震動時拉機柄會從卡槽中脫出,導致槍機向前運動擊發槍彈發生走火。MP18最醒目的特徵是槍管上包裹套筒,套筒上佈滿散熱孔,連續射擊有利散熱。MP18衝鋒槍只能全自動射擊,預見到會有大量的彈藥消耗量,德軍計劃的暴風突擊隊包括配備MP18的槍手與配備運輸彈藥推車的彈藥手。德軍突擊隊計程車兵把MP18衝鋒槍稱為“Kugelspritz”可譯成“子彈噴射器”(bullet squirter)。
原本MP18衝鋒槍是採用橫插在槍身左側的直型彈匣供彈,不過由於德國軍方槍械委員卻堅持要使用容量32發蝸牛型彈鼓供彈,還要求槍身軸線和彈鼓供彈槽軸線的夾角呈55°與魯格手槍相同的角度,原因是它最初是為魯格P08手槍設計的。為此MP18的衝鋒槍的彈匣插槽又做了些修改。但是後來因為裝上蝸牛型彈鼓後槍身質心左移,在實戰上使用笨拙,填裝繁瑣,結構複雜而且容易卡彈等等的缺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MP18衝鋒槍又改回容量20發直型的彈匣供彈,槍身軸線和彈鼓供彈槽軸線的夾角呈90°垂直。
民國時期,MP18和MP28衝鋒槍不但從外國進口,也在國內多家兵工廠生產,在當時衝鋒槍並不是被稱之為衝鋒槍,而是叫做手提機槍,並且擁有一箇中國式的俗稱:‘手提花機關槍’,源於它可以如機關槍那般連發射擊,以及槍管外套筒上很多散熱孔。1920年代的中國,由於軍閥內戰而被實施軍火禁運;所以伯格曼衝鋒槍多從走私渠道引進。
伯格曼衝鋒槍因為比同樣引進中國軍隊裡的湯普森衝鋒槍結構簡單以及製作容易,限於當時中國工業製造水平,所以無論在製造和裝備數量上遠比湯普森衝鋒槍還多。這些被仿製的伯格曼衝鋒槍多為發射7.63毫米口徑毛瑟手槍彈,以便和同時在中國大量裝備的毛瑟C96手槍(又名駁殼槍或盒子炮)的子彈通用。當時中國的上海、南京,鞏縣、漢陽,以及廣東、山東等各地的兵工廠所仿製的伯格曼衝鋒槍跟德國原廠所生產的MP18和MP28衝鋒槍一樣,彈匣插入口都是橫向插槽,但是青島鐵工廠所製作的MP18和MP28衝鋒槍的彈匣插入口卻是槍身下部的直向插槽。各地仿製的產品規格不一,品質也參差不齊。
伯格曼衝鋒槍在中國並沒有被大量裝備在一般部隊計程車兵身上,而這些衝鋒槍大部分都是裝備在較精銳的突擊隊或近衛隊中。
一戰末期最後幾場大規模戰役開始顯露其價值,德軍在實行突擊群戰術的步兵上配備了大量衝鋒槍,並且成功的對協約國軍造成了威脅,但是因為同期出現的美國戰鬥霰彈槍在火力上壓倒了衝鋒槍,而在衝鋒槍在戰略上的優勢仍未完全顯露時,一戰便已經結束了。因此衝鋒槍並未在一戰的戰場上對當時步兵的作戰方式產生全面性影響。二戰,衝鋒槍才真正體現了其威力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