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集安組織實施了4000人參加的演習。
前幾天,集安組織閃電般完成其第1次軍事行動,以履行集體安全承諾。
集安組織是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簡稱。什麼是集體安全?看起來是抱團取暖,小國的生存之道;或者是國際政治中的一種互相保險制度,國家間的“水滴籌”。實際上,集體安全是實現永久和平的重要一步,不僅是現實的,還是理想的。
在康德的《論永久和平》中,這位理性主義者針對人類社會進入國家階段戰爭不止情況,闡述了人類社會永久和平的可能性與實現永久和平的途徑和方法:需要“去國家”特徵來調整國家間的關係,用集體安全實現永久和平。
例如,康德認為實現永久和平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逐步完全廢除常備軍。後世認為既然方法論不錯,那就一步步努力吧,一下子完全解除常備軍不可能,那就成立聯合部隊,逐步縮小國家常備軍規模,將有限的資源用到實現美好生活上。這個理論,對我們也是有影響的,《論持久戰》中多次出現“永久和平”一詞。
在此理論指導下,從外交官到政治家,都願意以此為夢想,不管手段是左是右,都願意把自己的政策說得很純粹!在20世紀初,政治家們創立了兩種新式平臺,一個是國際聯盟,簡稱國聯。二是法、蘇倡導的集體安全觀,大國結盟互不侵犯。
兩者執行的結果,都無法匹配康德的嚴謹理論。國聯的存在領先於時代,道德與理想根本無法調和國家間尖銳的利益矛盾,最後成為大國政治的遮羞布。至於法、蘇倡導的集體安全,因為二戰爆發也被檢驗為失敗。
現實很骨感,但理想要豐滿。經歷過二戰的血火洗禮,康德的理想繼續引導著後來的理想家。從實踐結果看,路徑並沒有太多創新,一是誕生了聯合國這種集體安全組織,繼續很理想。二是誕生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結盟組織,手段太現實。
從歷史角度看,世界範圍競爭是突破了國家之爭,但是手段還是對抗性的,離永久和平尚有很大距離,而且手段看起來並不高尚,大家自說自話,都說自己堅持的制度完美並值得推廣,至於死幾個人,算事嗎?
要說創新,歐盟是一種,從歐共體到歐盟,完成了經濟體到政治體的華麗轉變,並一直尋求建立“歐洲軍”,非常符合康德的理論。最大的阻力來自美國,美國的理想主義者說:美元不好使嗎,民主不香嗎,北約不靠譜嗎?
在地球的其他領域,各種地區性的經濟合作組織不斷誕生,用經濟民生將大家團結到一起。雖未發展到歐盟的程度,在透過框架組合實現歐盟的效果,這是另外一種路徑。以中亞為例,集安組織是與獨聯體、上海合作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等框架組合執行的,更符合地區特點。
從命名角度看,相對於赤裸裸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獨聯體集安組織看起來就非常有情懷。至於美國,這個歐亞大陸島之外的國家,一直在製造內鬥阻止歐亞大陸的集體安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