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內局勢如何發展牽動每一個國人的心,國民黨蠢蠢欲動準備對解放區全面進攻。經過我們黨的努力,蔣介石同意進行談判,然而此時東北地區卻硝煙瀰漫,國民黨糾結重兵奪取東北地區控制權。
東北地區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那裡有完整的工業基礎,而且各種資源豐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東北地區就佔據了戰略主動權。這也是當初日軍侵華時所採取的戰略,他們佔領東北之後,瘋狂掠奪那裡的資源,而後居高臨下大舉南下,侵佔華北地區。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國共雙方領導都意識到了東北的重要性,必須要向東北派一個得力的干將主持那裡的軍事工作,否則一旦丟失東北,以後的解放戰爭,將會陷入極大被動。
早在中共七大上,主席就已經做了相應的安排,把出身於東北地區的呂正操等人派到了東北地區擔任軍事要職,同時極力安撫群眾,贏得老百姓的支援。而與此同時,蔣介石則在美國的幫助下,因為不斷的向東北地區運送大量精銳部隊。從當時形勢來看,可以說東北地區必有一戰。
此時蔣介石卻耍起了心機,他為了給自己的軍事行動爭取時間上的主動,他邀請主席去重慶談判。但是我們明知道談判是假,內戰才是真,但是我們本著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的想法,還是接受了蔣介石和平談判的建議。
在當時不僅國內民眾強烈渴望和平,而且國際社會也不願意看到中國再起戰爭。可是蔣介石卻執迷不悟,始終想維護自己的獨裁統治,不斷調兵遣將,妄圖發動內戰。所以在談判過程中,他始終居高臨下,異常強勢。談判桌上,劍拔弩張,戰場上也戰鬥非常激烈,解放軍在各個戰場上都給予了國民黨部隊沉重打擊。
尤其是東北地區形勢更加嚴峻,國民黨佔領了長春、瀋陽等多個重要城市。我們黨也開始選派得力干將去主持東北地區軍事鬥爭工作。當時熱門人選有三個,一個是陳毅,另一個是林彪,還有徐向前,這幾個人都是劉少奇舉薦的。
這時候主席和周總理都在重慶和蔣介石談判,他們最終選擇了誰去東北地區呢?在長期的革命事業中,陳毅、林彪和徐向前三個人都具有高超的作戰指揮素養,身經百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陳毅革命資歷非常老,而且具有極高威望,很多在東北地區的部隊都是他曾經領導過的。然而那時候華中地區更需要陳毅,因為在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就連續多年在江南地區指揮作戰,瞭解那裡的風土人情。
徐向前同樣是一個非常值得信賴的將領,此時他的身體經過治療,已經得到了全面恢復,同樣勝任指揮東北地區作戰的重任。
而林彪有過幾年在蘇聯養傷的經歷,他有很多蘇聯方面的將領非常熟悉,便於開展接收工作。同時他指揮風格異常頑強,適合攻堅克難同東北地區的國民黨部隊周旋。可是林彪早期和羅榮桓相處的非常融洽,中央有意讓他去山東,和羅榮桓搭檔擔負山東地區的解放任務。
可是最後主席經過慎重考慮,最終還是選定了林彪前往東北地區,而且還把羅榮桓專門調過去配合他,把陳毅調到了山東。
主席這樣的決定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其中主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林彪和蘇聯有關方面比較熟悉,甚至還和斯大林有過深入接觸,很多協調溝通的工作方便開展,也便於贏得蘇聯的支援。
後來,林彪到達東北地區後,獲得了蘇聯的大力支援,從他們手裡接收了很多當時東北民主聯軍留下的武器裝備。
同時,林彪是一個比較硬氣正派的人,東北地區各部隊經歷複雜,如果處事不公容易消解團結抗擊國民黨部隊的團結意志。更重要的是,林彪具備高超的作戰指揮素養,善於應對各種複雜局面,勇於承擔責任。
後來東北地區的解放戰爭,充分證明了主席的英明抉擇和眼光,林彪頂住壓力,接連攻克了錦州長春等城市,最後成功解放全東北地區。
整個解放戰爭,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展開的,但主席運籌帷幄,決策千里,在各個戰場上取得了絕對優勢,讓看似強大的國民黨部隊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