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25號,在菲律賓薩馬島以東約50海里外,天氣晴朗,碧波粼粼。一支包含13艘大小艦船的美國海軍艦隊,正在有條不紊地放飛艦載機,準備開展新一天的例行空中巡邏任務。
這支艦隊的代號為“塔菲3”,是第77.4特混大隊旗下的三支小隊之一,下轄6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3艘弗萊徹級驅逐艦,和4艘約翰.巴特勒級護航驅逐艦。在1944年帆檣如林、勢如破竹蓆卷太平洋的美國海軍當中,它顯然稱不上主力,平時主要負責給船隊護航,以及運輸飛機等“跑腿雜活”,很少出現在一線戰場。
當天,美軍正在以萊特島為登陸點大舉反攻菲律賓,並且過去的24小時內,剛剛取得了一系列出彩的海戰勝果。先是透過持續空襲打擊,將日本海軍“武藏”號戰列艦送進錫布延海餵了魚,而後,又趁著夜色掩護,在蘇里高海峽用魚雷和火炮幹掉了“扶桑”號、“山城”號兩艘老式戰列艦,以及好幾艘驅逐艦。種種跡象表明,日軍已經遭受重挫,並且很可能已經知難而退。
因此,在“方肖灣”號護航航母艦橋上坐鎮指揮“塔菲3”的克里夫頓.斯普拉格少將,及其麾下的數千官兵恐怕不會想到,他們即將在太平洋戰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令人難以忘懷的一筆。
早上6點45分剛過,情況就開始變得有些不對了。
“塔菲3”各艦的雷達、瞭望哨,以及派出的巡邏機相繼發現,西北方向有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在駛來。而稍後飛機抵近偵察回報的結果,足以令斯普拉格少將感到絕望和崩潰的訊息:這支不明艦隊包含多艘戰列艦,並且它們都有高聳的寶塔形艦橋,而這,恰恰是日本海軍戰列艦的典型特徵。
原來,由於美軍內部的指揮排程混亂,在10月24日夜間至25日凌晨,蘇里高海峽戰火紛飛的同時,聖貝納迪諾海峽卻無人把守,於是,由慄田健男海軍中將率領的日本海軍第一遊擊部隊,大搖大擺地從中穿過,並轉向南下前往美軍登陸艦船雲集的萊特灣方向,結果,恰好和“塔菲3”撞了個滿懷。
這支日軍艦隊的陣容,包括以“大和”號為首的4艘戰列艦,6艘重型巡洋艦,2艘輕型巡洋艦和11艘驅逐艦。其中,光是“大和”號的滿載排水量就超過7.2萬噸,比“塔菲3”的6艘護航航母總和還要多。口徑達到365毫米及以上的戰列艦重炮,日軍艦隊總共有33門,155至203毫米口徑的巡洋艦主炮則更多,更不用說作為大型戰艦副炮和驅逐艦主武器的上百門127毫米口徑艦炮了。
然而,整個“塔菲3”艦隊的艦炮火力,也只有29門127毫米口徑艦炮而已,它們射程較近、毀傷效果也有限。能夠威脅到戰列艦的,則只有7艘驅逐艦和護航驅逐艦上的總共38枚魚雷。在日軍艦隊面前,處於實力上的絕對劣勢,既打不過,又跑不掉,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似乎都逃不過全軍覆沒的命運。
就在美軍發現敵蹤後不久,6點57分,“大和”號戰列艦從整整32公里外,用艦體前部的2座3聯裝460毫米口徑主炮打出了首輪齊射。6枚超過1噸重的巨彈,準確地對“白平原”號護航航母形成了跨射。隨後,“長門”號、“金剛”號等其他日軍戰列艦也接連開火,“熊野”“鈴谷”“築摩”“羽黑”等重巡洋艦也紛紛加速,前出追擊。
顯然,最大航速只有十幾節的護航航母,無論如何都跑不過極速30多節的日本巡洋艦。眼看著落下的炮火愈發兇猛,為了儘可能阻滯日本艦隊的攻勢、保全“塔菲3”的主力,斯普拉格少將除了用明碼通訊緊急求援外,還不得不下達一道看似無情、實則無奈的命令,讓編隊內戰鬥力最強、航速也最快,原本最有希望脫離戰場的3艘弗萊徹級驅逐艦掉轉船頭,直奔龐大的日本艦隊而去,進行一場結局早已註定的惡鬥。
其中,正式加入美國海軍服役還不到一年的“約翰斯頓”號,表現堪稱英勇悲壯,也最具代表性。發現敵情後,在艦長歐內斯特.埃文斯中校的指揮下,它迅速將鍋爐燒到超溫狀態,而後迎著瓢潑的彈雨,向迎面而來的多艘日軍重巡洋艦高速機動,同時用5門主炮持續開火,短時間內打出了超過200發炮彈,宣稱取得命中40餘次。約7點20分,在距離日艦不到10公里的距離上,“約翰斯頓”號發射了所有魚雷,其中一枚命中了日本重巡洋艦“熊野”號,將它的艦艏炸斷。
然而,一系列活躍的表現,讓“約翰斯頓”號成了眾矢之的。7點30分,三顆來自“大和”號的大口徑炮彈呼嘯而至,擊中了剛剛轉向進入煙霧試圖躲避炮火的“約翰斯頓”號。過了大約30秒後,又有3顆重巡主炮彈打在了它身上。這輪攻擊傷害堪稱致命,“約翰斯頓”號艦體後部的鍋爐艙和引擎室當場被毀,但在此之後,已經註定無法返航的“約翰斯頓”號,依然透過損管搶救掙扎著航行,並向日本艦隊射出憤怒的炮彈,替“塔菲3”內的其他戰艦吸引火力,一直堅持到10點10分,才在多艘日艦圍攻下沉沒。
圖為“約翰斯頓”號受損情況
此時,勝利的天平急劇向日本一側傾斜。“約翰斯頓”號浴血奮戰的同時,另一艘弗萊徹級驅逐艦“霍爾”號,也在與日本重巡洋艦,以及“金剛”號戰列艦進行實力完全不對等的炮戰,先後被40餘枚炮彈命中,5座主炮中有3座被毀,艦橋操舵系統、通訊系統和火控雷達也被命中失效,最終於8點30分左右戰沉。殺紅了眼的日軍,依然在對已經棄艦的“霍爾”號殘軀進行掃射,直到它徹底消失在海面上,該艦338名艦員當中,只有86人倖存下來。
“約翰斯頓”和“霍爾”相繼蒙難後,上午7點35分,護航驅逐艦“塞繆爾.羅伯茨”號也義無反顧地轉身參戰。排水量1300多噸的它火力極其貧弱,只有2門射速較慢的老式127毫米口徑主炮,以及1座3聯裝魚雷發射管。隨後,“羅伯茨”號相繼與“鳥海”號和“築摩”號重巡洋艦發生激烈交火,將兩艦擊傷,取得了力所能及的戰果,但最終自己也陷入重圍,先是被“築摩”號擊中造成後主炮彈藥殉爆,而後“金剛”號戰列艦的365毫米口徑巨炮又打出致命一擊,撕裂了它的身軀,9點35分,“羅伯茨”號沉沒,90名官兵隨之魂歸大海。
另外,當時美軍6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上,共有95架艦載機,其中43架為TBM魚雷機,剩下的則是FM-2戰鬥機。由於應戰倉促,它們中大多數沒來得及起飛,升空應戰的也幾乎來不及掛載反艦武器。不過,來自美軍艦載機的轟炸和機槍掃射,也擊傷了“鈴谷”號重巡的動力系統,以及“金剛”號戰列艦的主炮測距儀,這些戰果,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削弱了日軍的戰鬥力。
8點20 分,正在全速脫離戰場的“甘比亞灣”號護航航母,水線以下被來自“築摩”號的203毫米口徑炮彈擊穿,造成了大量進水,動力系統失靈,只得宣佈棄艦,最終,它在9點11分沉沒。這也是“塔菲3”在萊特灣大海戰中損失的第一艘護航航母。
此時,距離戰場最近的美軍增援力量,也需要數個小時才能趕到。就在斯普拉格少將看似厄運難逃之際,一系列的機緣巧合,不僅讓“塔菲3”絕地逢生,還間接地改變了接下來的宏觀戰局走向。
首先,在7點54分,美軍“霍埃爾”號驅逐艦瞄準日本“金剛”號戰列艦發射了兩組魚雷,這些魚雷並未命中預定目標,卻直奔位於日軍陣型後方的“大和”號而去,為了規避,後者不得不大幅轉向,結果雖然避免了被命中,卻形成了被6枚魚雷“伴隨護航”、一路遠離戰場的尷尬局面,而看到旗艦轉向,另一艘日本戰列艦“長門”號也僵硬地有樣學樣,跟著停火併脫離了戰場。這兩艘主炮口徑最大、火力最兇猛的日艦,此後再也未能參與到對“塔菲3”的有效打擊當中。
別忘了,慄田健男海軍中將及他的參謀班子們,也都坐在漸行漸遠的“大和”號上。於是,這場海戰的日方最高指揮官無法透過直接觀測瞭解戰況,只能透過零星的前方報告來作出判斷和指揮。而美軍驅逐艦的頑強戰鬥,讓戰場變得愈發混亂,生性多疑的慄田中將對此深感不安,並且一度懷疑“塔菲3”只是誘餌、美軍主力就在附近等著包自己的餃子。於是,在上午10點左右,他下令收攏艦隊、重整陣型,放棄對“塔菲3”殘部的追擊。至此,剩下的5艘美軍護航航母,得以暫時逃過一劫。
後來,在暴打“塔菲3”後,清點戰果並評估局勢的慄田認為已經取得明顯勝利,本著日本海軍“逢敵必戰、小富則安”的傳統思維,更出於對美軍主力的擔憂,他最終拍板放棄突入萊特灣、殲滅美軍登陸船隊及炮擊灘頭的計劃,並指揮艦隊從聖貝納迪諾海峽原路返航,一路上又不斷遭到美軍艦載機主力襲擾,繼續損兵折將。被“塔菲3”奮戰擊傷的“熊野”號、“鈴谷”號、“鳥海”號、“築摩”號等多艘重巡洋艦,也在此過程中相繼被擊沉或自沉。主力盡出、全力一搏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就這樣虎頭蛇尾、悽悽慘慘地回到了汶萊。
轟轟烈烈的萊特灣大海戰,也就此落下了帷幕。事後統計,此役美軍人員傷亡及失蹤合計為3000餘人,而“塔菲3”在其中佔了超過1500人。時至今日,人們在回憶這場波瀾壯闊的怒海爭鋒時,依然無法忘記那些明知不敵,卻撲向強大對手、慨然赴死的小小艦影。在打擊日本軍國主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當中,“塔菲3”所展現的勇氣和堅毅,早已化作不朽的傳奇,為大海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