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等外媒報道,美國總統拜登於近期簽署了2022財年的國防授權法案,批准了768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法案中,包括了價值為71億美元的所謂“太平洋威懾計劃”,以及一份“對臺政策宣告”。
這份所謂的“太平洋威懾計劃”主要用於印太地區,幾乎就是為針對中國而量身定製的。
據悉,“太平洋威懾計劃”的主要內容旨在增強該地區聯合部隊的作戰能力,保護關島基地及其他關鍵基礎設施免受巡航導彈、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的攻擊。
關島位於太平洋西部,馬里亞納群島最南端,扼守著西太平洋海、空要衝,戰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對外表示,他的首要目標是2026年前在關島建立一個“岸上宙斯盾”系統。
此前關島上部署的“薩德”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主要用於應對朝鮮的彈道導彈,其AN/TPY-2雷達無法提供全向覆蓋。
此外,美方還將在印太地區建立多個作戰領域訓練基地以便可以與其它盟友的軍隊一起訓練。不難想象,在未來一段時期,美軍在“太平洋威懾計劃”的支援下,將大力強化印太地區、特別是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活動。
除了“太平洋威懾計劃”外,美國近期和日本舉行的“2+2”對話也十分值得關注。
所謂美日“2+2”會談,指的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與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防衛相岸信夫之間進行的會談。話題主要集中在中國、朝鮮以及駐日美軍費用分攤等問題上。
目前,美國在日本駐紮有軍隊5.6萬人,大中型基地30多個,包括橫田空軍基地、嘉手納空軍基地、橫須賀海軍基地、佐世保海軍基地等。
二戰結束以後,美軍就開始長期駐紮在日本,名義上說是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越南戰爭結束後,美國面對新的國際局勢,開始逐步調整此前的對日政策,決定暫不繼續追究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罪行,但要求日本為駐日美軍分攤更多的費用。
今年,這筆費用已攀升至17.6億美元。這對於經濟上已捉襟見肘的日本來說,是一個並不算小的負擔。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在未來一段時期肯定會在西太平洋部署遠端精確打擊武器,如具備反艦和陸攻能力的艦射“戰斧”巡航導彈,以及“標準-6”防空導彈改裝的陸基導彈。
同時,美國陸軍還在研究如何使用“海馬斯”系統發射“精確打擊導彈”與遠端高超音速導彈。
此外,美軍還將透過增加遠征機場和港口的數量,進一步提高區域內分散式後勤保障能力,並透過加強與印太地區同盟的關係,提升互操作性和資訊共享能力。
美國人深知,將中國的勢力範圍壓縮在儘可能小的區域,是美國霸權得以存續的基礎。
一旦中國完成了國家統一,那麼印太地區的均勢必將會被打破,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長期積澱下來的“基業”也將蕩然無存。
不過,從地緣角度來說,中國本身就是亞洲國家,可以坐擁主場之利,而美國本土則遠離歐亞大陸,即便在印太地區擁有大量軍事基地,一旦與大國發武裝衝突也會鞭長莫及。
中國突破第一島鏈是早晚的事情,甚至美方也已經做好了這方面的準備。因此,所謂的“太平洋威懾計劃”,充其量只能延緩美國徹底退出印太地區的時間而已。
經過四十餘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在軍事領域,中國也在臥薪嚐膽數十載之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並陸續推出了殲-20隱身戰鬥機、 055型驅逐艦、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裝備,大大提升瞭解放軍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
如今的美國已無法像冷戰後期那樣,用高強度的軍備競賽來拖垮自己的競爭對手。而美國的盟友們在遏制中國的問題上也大多陰奉陽違,步調不一。
事實上,對於美國所謂的“太平洋威懾計劃”,一些國外的專家學者也持“悲觀態度”,他們並不看好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所採取的種種措施。
美國海軍陸戰隊情報官員斯科特·裡特在標題為《靠五角大樓的幾十億美元,你贏不了中國》的文章中指出,“太平洋威懾計劃”在啟動之前就註定要失敗。
而新加坡著名學者馬凱碩近日在權威雜誌《外交雜誌》 上撰文表示,美國目前無法依靠軍事手段擊敗中國。
他認為,類似AUKUS這樣的地區性軍事聯盟的影響力是非常有限的。與美國注重短期利益不同,中國選擇的是長期佈局。也就是透過經濟手段來贏得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亞洲鄰國的信任。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提到了可能爆發的臺海戰爭,並引述了美國國防部長和國防戰略委員會在2018年對該問題的討論結果:如果中國真的採取行動,完全可以在美軍趕到之前就取得成功。
艾利森表示,在五角大樓舉行的戰爭推演中,中國大陸方面取得了18 : 0壓倒性勝利,並對對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美國軍事至上的時代已經結束。在1995年到1996年的臺海危機中,美國還敢派出兩艘航母對中國進行軍事威懾。
而如今,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在提交給美國總統的應對策略中,已經沒有了關於武力選項。
長期以來,美國對臺灣的承諾一直被視為觀察美國國力與影響力的晴雨表。
如果美國輕易地將臺灣拱手讓給北京,那麼像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印度這樣的地區盟友就會對美國的威信產生質疑,從而有可能導致樹倒猢猻散的局面。
畢竟,去年從阿富汗倉皇撤離已經是讓美國一度蒙羞,未來如果在臺海問題上有所閃失,其信譽必然會一落千丈。
所以美國現在應該考慮的,是如何相對體面地處理好臺灣問題,在給自己一個臺階下的同時,也給自己的盟友一個基本的交代。倘若這件事處理不好,那麼距離美國全球同盟體系的分崩離析也就不遠了。
在中美關係方面,中方的態度一直是十分明確的。中國始終希望美方能與中方相向而行,相互尊重,公平競爭,和平共處,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中國從來沒有挑戰美國國際地位的打算,但美國也要明白,中國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是不會妥協和讓步的。
中國方面一直在強調臺灣是中國的內政,就是要儘量避免把臺灣問題國際化,使其成為中美博弈的場所。如果中美兩國真的在臺海兵戎相見,則絕對不符合中美兩國的利益,也是雙方所不願意看到的。
截至到目前,美國還沒有明確表示是否會介入到臺海爭端中,既沒有說肯定出兵,也沒有說肯定不出兵。這也意味著美國還在觀望中國大陸的態度和能力。
如果中國大陸始終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且表現出非常堅定的統一意願,那麼美國或許會在臺海問題上做低調處理。
但萬一中國自己先自亂手腳,或美國發現中方有示弱的跡象,那麼美國大機率會出兵介入,屆時一場大國之間全面衝突將在所難免。
總體來看,美國對於是否介入臺海爭端,以及介入方式的選擇,基本取決於中美兩國綜合國力與軍力的差距。
當中美兩國實力差距較大時,美國介入臺海爭端的成本就越低,介入意願就會比較強烈。而當中美兩國實力差距較小時,美國介入臺海爭端所付出的成本就越高,介入意願也會相對減弱。
隨著美國優勢的減小,以及中國的崛起,美國透過打“臺灣牌”可以獲得的“邊際效益”正在不斷遞減,美國“以臺製陸”的政策正面臨著巨大的戰略風險。
當然,對於臺灣問題的解決,我們也不能操之過急。
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我們還是應該把臺灣問題放到整個中華民族的復興的程序中去考量,分清輕重緩急,明確主要的發展方向,保持戰略定力。
在美軍是否介入的重大問題上,我們也要慎之又慎。在籌備臺海作戰時必須要以擊敗美、日等強國為前提,不能因為美國國力的相對衰落而麻痺大意。
在國際經濟持續低迷,新冠疫情前景尚不明朗的情況下,一切大的動盪皆有可能發生。
我們並不能奢望美臺內部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會出現有利於我方的變動。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加強自身建設,靜觀其變。
一旦兩岸形勢出現重大轉機,必須牢牢把握住,爭取以最小的代價迅速完成國家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