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霸兼糅,師出有名
奉行王道霸術者,大致有如下特點:
(1)盡為有所作為的人物。呂尚、孔丘、劉邦、張良、劉備、諸葛亮是也。自然,曹操也必在其中。
(2)盡為智慧人物。又是以上人物,依然少不得曹操。
(3)能利用時世,又能造就時世。
(4)能守能變,能屈能伸。
(5)有大勇,有確定的人生目標與志向。
(6)知人善任,愛惜人才。
這是行王道霸術的人們的共性,這共性曹操當然應有盡有但僅有此那曹操就不是曹操了 曹操還有曹操的特點,即:
(1)挾天子以令諸侯,打的是皇帝牌。
(2)因智而詐,甚而奸滑。
(3)放縱情性,不拘小節。
(4)有時殘忍,幾無人道;有時多情,極有人情味。
(5)敢冒險,常死裡逃生,亂中取勝。
(6)認定有道理,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7)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8)有時多愁善感,常揣哲人之心。
當然還有許多。這些特點,即是曹操用霸術而兼用王道的主要表現,也是曹操梟雄人生的突出特點。
戎馬一生,手握重權,又處亂世,因之王霸之道對曹操來講太重要了。
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曹操的一生就是行王霸二道的一生,尤其於霸道曹操似乎更鐘情些。
作為三國時期中國北方的實際統治者,曹操雖然也下達過幾道推行王道的政令,如《修學令》、《抑兼併令》、《禮讓令》、《清時令》、《整齊風俗令》等,但這些王道願望與舉措,與緊張的三國爭戰、與絲毫鬆懈不得的朝廷內部的爭權奪利,究竟讓曹操想得到卻常顧不上,所以與其一生事業似不重要。也因此故,在定都許都以後,尤其在赤壁之戰慘敗後,曹操在內政上更多的是用霸術經營自己在北方的霸主地位。當然,於曹操這也就是鞏固根本,要真正鞏固根本,他還須把關中的事情辦好。
而奪取關中,必須是王霸兩手並用,一求師出有名,二求日後南征無後顧之憂。
當曹操一個個掃蕩了北方的對手後,如呂布、袁紹、烏桓、黃巾義軍等,他的戰略目標就是向南爭天下,也就是征服東吳與西蜀。但赤壁一戰,曹操認識到南征不易。並且即便南征,關中馬超、韓遂等始終是後患。
其實,曹操對關中一直頗為用心,甚至對關中諸將一直比對劉表、孫權還認真。因為在建安初年,劉表忙於征服南邊的戰爭,孫權年幼,剛登位,還來不及有什麼大舉動;再劉表即便想對曹操怎麼樣也是猶猶豫豫,做不出什麼舉動。關中諸將不同,他們有兵有將,雖無大志向,但擁兵自重也無憂患,於是也就輕於行動。只要他們想壞曹操的事,揮師東進,那曹操就麻煩了。
所以曹操在攻呂布、戰袁紹、徵袁術的同時,總要把關中的事情安排得叫自己放心了,才大軍起程。也就是赤壁之戰以前對關中諸將大體採取的是安撫、籠絡的策略,這與曹操用鍾繇督率關中諸軍,用人得當大有關係,當然更得益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
但儘管如此,關中馬、韓諸人是口服心不服,這一點曹操心中有數。所以赤壁之戰後,奪取關中,就成為曹操統一北方的最後一戰,也是南征無後顧之憂的必要條件。
奪取關中,必須是王霸兩手並用,也就是師出有名也有理。因為馬騰、馬超、韓遂等都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並且在建安十三年馬騰已攜家人到朝廷任職,僅留馬超在關中督率軍馬。韓遂在第二年也把兒子送到鄴城。如此對他們用兵,以中央而攻地方,實乃豺虎之行。這是說不過去的。
第二是要拆散馬、韓聯盟。在關中諸將中,馬超、韓遂實力最大,而馬騰與韓遂是把兄弟,雖有前嫌,但後來和好,私誼甚深,且為生存,共同對敵,團結就更緊了。所以務必分化他們,以便各個擊破。
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曹操實施的辦法是:拉攏韓遂,孤立馬超。曹操給韓遂寫了封信,討好韓遂說:“將軍從前反叛朝廷,那是有人逼迫您,您沒辦法才這樣做,這一點我明白。現在國家如此,希望您早來朝廷;我們共同匡扶漢室。”曹操真實目的是想把韓遂弄到朝中控制起來,就像對待已在京中的馬騰。對曹操的邀請和誘惑,韓遂很矛盾,結果就是上面說的,把兒子送到鄴城,實際做了曹操的人質。無故進攻人家,還要出師有名,曹操煞費苦心也沒一個好辦法。就在這時,鍾繇給曹操出了個主意,請兵三千,以討伐漢中張魯為名進入關中。曹操立即從鍾繇的提議中看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立即請苟或徵求衛覬的意見。
衛覬說出一番道理:關中諸將,本無大志,封官得爵,已經心安。如果大軍進軍關中,說是征討張魯,而張魯還遠在漢中,關中諸將必然疑心丞相是征討他們的,那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曹操對衛覬所分析的點頭稱是,然而這正是他需要的、期待出現的局面。因為大軍進入關中,無論馬超等行動不行動,對曹操都是有利的。馬超等按兵不動,說明他們信服丞相的軍事安排,關中無敵人,當然是好事。如果馬超等舉兵反叛,正好出師平叛,奪取關中,使整個中國北方完成一統,日後南征便無後顧之憂。曹操此一策略可謂一箭雙鵰,又萬無一失。
軍備的、道義的、心理的,各方面準備好了,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便正式派鍾繇率軍西進,同時又令夏侯淵等將從河東郡率眾出發,前去與鍾繇會合。
關中諸將很快得知鍾繇大軍西進關中的訊息,馬超積極活動,韓遂也不以在朝為人質的兒子為念,立即與馬超聯合,一時關中十路人馬群起響應,十萬大軍日夜兼程開赴潼關,以抵禦曹軍西進關中。
到七月份,曹操安排了鄴下和朝中的事務,即親赴潼關前線,很快取得渭南大捷。後來馬超兵敗,南投張魯,最後歸順劉備。韓遂兵敗逃回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後來被部將所殺。關中的事情也就這樣被曹操經營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