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曆經十數代君主勵精圖治,其政治地位、軍事實力大幅提高,終於在秦始皇嬴政上位後得以掃清六合,一統天下。當然,秦國的成果除了君王們的功勞,更離不開那些殫精竭慮臣子們。尤其嬴政手底下,那10大能征善戰的名將們。
這裡頭有件怪事兒,秦始皇建立秦朝後15年就走向滅亡,先被項羽擊殺幾乎全部的秦朝貴族,後讓劉邦將天下收歸囊中。這段時間裡這10位名將去哪兒了?總不至於上了年紀打不動了,或是全部早早病逝了吧!在歷史中我們只看到區區章邯充作統帥,秦軍面對敵人毫無往日風采,被打的是丟盔棄甲。
要想搞清楚這件事兒,我們先來看看十位名將是哪些人:
王翦、王賁、蒙恬、蒙武、蒙毅、王離、楊端和、李信、內史騰、辛勝(排序不分先後)
其中許多人熟悉的名將當屬王翦、蒙恬這二人,他們的結局也有清楚的記載。王翦在領兵伐楚時就擔心受到秦始皇的猜忌,被迫裝成一個貪財的將軍不斷邀功,這才保住自己的兵權與地位。楚國滅亡後,王翦奉命領兵南征百越,頻頻去到一些蠻荒之地,更說明秦始皇對其逐漸變得忌憚。於是,王翦選擇急流勇退,主動辭官隱居起來,最終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因此也不可能對後來秦朝的危難施以援手了。
作為王翦的兒子,王賁在滅楚、魏、趙、燕的作戰中表現出色,常有妙計破局之舉。後來王賁奉命鎮守遼東,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被封為通武侯。此後受到父親影響,王賁也選擇辭官隱退,秦始皇只是帶著他東巡了幾次後,也乾脆放他走了。
蒙恬常年駐守於北境防範匈奴,且他是正統的太子黨,扶蘇就在其庇護之下。秦始皇駕崩後,趙高、李斯竄託秦二世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用一道假聖旨刺死扶蘇,蒙恬也因為沒能夠保護好太子而選擇吞藥自殺。
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有相似的結局,胡亥繼位後自然要大肆清除哥哥扶蘇的黨羽,建立自己的派系。於是趙高趁此機會以讒言陷害蒙毅,胡亥便將其囚禁殺害。
剩下各位不太熟悉的6位名將,我們大致分為三類來詳細介紹一下:
- 秦末亂世前就去世的人:李信和內史騰。
李信是秦始皇頗為信任的年輕將領,正是他領兵伐燕時迫使燕國投降,並將太子丹人頭獻給秦始皇,報了當初派荊軻刺殺之仇。只可惜後來他代替王翦指揮滅楚作戰,一時不察被楚將項燕擊敗。此後王翦被重新啟用,也再沒有李信的訊息了。所以後世普遍認為,此戰中李信不是戰死,也是在戰後因傷去世。
內史騰的功績相對來說並不宏偉,因為他領兵面對的是最弱小的韓國。但內史騰在後勤管理和國家治理能力上相當出色,秦軍以最小代價覆滅韓國,更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安撫韓國百姓,獲取民心,使得秦國在這塊土地上的統治日益堅固。只可惜積勞成疾,內史騰最終逝世於任上,當時秦朝也才剛剛建立。
- 在史書上不明蹤跡的人:楊端和、蒙武、辛勝。
楊端和的名聲不算響亮,但在已有的史書文獻記載中顯示,此人領兵生涯從無敗績,兩次攻打魏國、一次攻打趙國,都取得了不俗的功績。但後期滅國之戰時,便再無楊端和的身影。
蒙武是蒙恬的父親,蒙氏家族的主理人,曾跟隨王翦攻打楚國,斬殺了楚軍最後的名將項燕,俘虜楚王負芻,令楚國徹底滅亡。滅楚之後,蒙氏家族便蒙恬領兵、蒙毅在朝從政為主,蒙武大概因年事已高逐漸隱退,後續再無記載。
辛勝是秦始皇非常看重的將軍,荊軻刺秦後他被派去討伐燕國,將燕軍圍剿於易水以西,迫使燕國割地求和,算是給秦始皇出了一口惡氣。只可惜這位將軍在後來的史書記載中沒有了訊息,恐怕也是凶多吉少了。
- 帶領秦軍四處剿滅叛亂,秦朝最後的希望:王離。
王離算是秦末亂世碩果僅存的名將了,秦滅六國後他的爺爺王翦和父親王賁都選擇退隱,但他依舊保留著保家衛國的軍旅夢。於是,秦始皇將其派到昔日趙國的北境防線,和蒙恬配合對於匈奴和其他胡人。
秦末亂世爆發後,秦二世在朝中選調章邯領兵出征,為保險起見也命令王離率軍南下,兩軍配合作戰。在鉅鹿之戰中,章邯和王離把趙國的趙歇和張耳圍困在鉅鹿城中,吸引各地的叛軍前來救援,準備一次性全部解決叛亂。
只可惜,就算他王離是名將世家出身,也敵不過當世最強的戰將項羽。鉅鹿之戰中,項羽帶5萬楚軍破釜沉舟,從正面擊潰殲滅了王離與章邯率領的40萬大軍。章邯不得已投降,王離則被俘虜,最終沒了訊息,恐怕是被項羽給殺了。
說到底,秦朝二世而亡是不可逆轉的命運,縱使10大名將全部出現,也難以改變秦朝的結局。當時朝廷被昏庸的胡亥,專權的趙高把持,聽不得任何忠言,幹不出一件利民利國的好事。這樣的局面下,任憑再厲害的將軍,也無法拯救秦國了!
就像《過秦論》中解釋的那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始皇打天下容易,可秦二世胡亥沒有妥善安排天下的百姓,不關心民生,最終也就會被他人推翻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