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傑出的社會教育家、進步報刊活動家李公樸先生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不畏國民黨反動派加給他的種種威逼和迫害,一直“盡瘁救國事業與進步文化事業”(毛澤東和朱德語),大江南北許多地方都曾出現過他那熱情率真、奔走呼號的身影,山西即是先生當年有過活動的主要地方之一。
1937年平型關戰役後,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提出的建立敵後根據地、開展人民游擊戰爭的英明決策,一一五師一部在聶榮臻的領導下,以五臺山為中心,建立了第一個敵後根據地,即晉察冀根據地。從這時起,這個根據地的軍民到處燃起了游擊戰爭的烽火,使全國的抗戰形勢為之一變。為中華民族的前程憂思如焚的李公樸先生,決計要親臨晉察冀的土地,在其上進一步探求抗戰救國的具體途徑。
1939年6月,李公樸先生先是來到延安。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援下,他組成了一支抗戰建國教學團,並率領著它迫不及待地向著晉察冀根據地進發了。當時,去往根據地的路途是充滿艱難險阻的,但一種為民族解放而獻身的精神,卻使李公樸先生一行早已把個人的一切都置之度外。他們晝夜兼程,越過敵偽扎有重兵的重重封鎖線,擺脫國民黨反動派的層層監視與謀害,終於在10月底,踏上了嚮往已久的晉察冀根據地。自此開始,李公樸先生他們對晉察冀根據地進行了長達半年多的訪問、考察活動。
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公樸先生為根據地軍民的抗日熱情所感動,為這裡的抗日政權建設的嶄新面貌所吸引,他以極大的興致,與抗戰建國教學團的其他同志一起,迎著反掃蕩壯烈的炮火,由山西到河北,馬不停蹄地訪問了軍政民各界的無數同志,參觀了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的各項工作。到第二年5月離開晉察冀根據地的時候,足跡竟遍及了根據地所屬的15個縣、500多個村。這其中就包括作為晉察冀邊區發軔地的晉東北的五臺、盂縣、定襄、繁峙、代縣、忻州、崞縣等許多地方。
這次晉察冀之行,給李公樸先生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得到了巨大的收穫。所到之處的軍民精誠團結、共禦外侮的英勇事蹟,根據地艱苦締造的動人過程,都使公樸先生看到了鐵蹄下的祖國的曙光,所以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心情,高聲喊出了“華北是我們的!中華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與此同時,長時間地深入其中,對這個模範的抗日根據地的瞭解,還使公樸先生堅信自己看到了新中國光明燦爛的前景。他認定晉察冀邊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即是爭取抗戰最後勝利以及建立新中國成功的方法和步驟,而整個晉察冀邊區就是日後將建立起來的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的雛型。
還是在邊區旅行訪問和考察的時候,李公樸先生就曾隨時隨地地把他的這些觀感,寫成了大量的通訊,陸續寄往各後方報刊,對晉察冀作了熱情洋溢的介紹。僅僅在離開晉察冀的一個多月後,李公樸先生就又滿懷著把晉察冀根據地系統地介紹給人們的熱望,藉助於他在這裡蒐集到的大量材料,寫出了《華北敵後——晉察冀》這部長達將近12萬字的著作。這部書不久在重慶出版後,使大後方的人們更深刻地瞭解到了被國民黨封鎖的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情景,並從中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倍增了抗日必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