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彼時日本國庫僅存25噸黃金,政府逼近破產邊緣,無力再發動大規模軍事侵略,意圖“以戰養戰”加速滅亡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國民政府腐敗無能以禦敵,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在金融戰場上依附英美,拱手讓出主權,1935年法幣英鎊化致使國家貨幣體系徹底淪為附庸,把持中國銀行、中央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的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在其後一系列貨幣改革中獲得了最大利益。
戰略相持階段到來後,日本侵略者將主要兵力用於打擊消滅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侵華日軍“掃蕩”“清鄉”鐵蹄橫行,所到之處大肆搶掠各種物資;國民政府怙惡不悛加緊超發法幣的步伐,掀起通貨膨脹風暴,掠奪民脂民膏。
此時臨海控湖、擁有廣袤平原的蘇北大地迫切需要建設“紅色金融”。
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
兵貴神速。1940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二縱隊第三四四旅和新編第二旅,由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千里奔襲,南下配合新四軍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10月,由黃克誠率領八路軍新組建的第五縱隊佔領蘇北鹽城,新四軍陳毅率部北上進抵東臺,兩軍的先頭部隊在白駒鎮勝利會師,這使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北敵後抗日根據地聯成一片,開闢了華中最大的一塊抗日根據地。1940年11月,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蘇北海安成立。隨後,華中總指揮部遷到鹽城,鹽阜地區成為華中抗戰指揮機關所在地。
1940年10月10日,八路軍第五縱隊和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於蘇北東臺縣白駒鎮勝利會師。圖為黃克誠(中)與韓振紀(左一)、梁興初(左二)、張愛萍(左四)、韋國清(左五)合影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後,中央將蘇北地區劃分為蘇中和蘇北兩塊抗日根據地。蘇北抗日根據地包括蘇北的北半部,又分為淮海區和鹽阜區兩個地區。蘇北抗日根據地在灌河以南、鹽河以東為鹽阜區;灌河以北、鹽河以西為淮海區。八路軍第五縱隊整體編為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任師長兼政治委員,主要任務是保衛和建設淮海、鹽阜兩塊抗日根據地。
1941年9月,中共鹽阜區黨委、鹽阜軍區和中共淮海區黨委、淮海軍區以及鹽阜、淮海兩個行政公署成立。1942年底,中共鹽阜、淮海兩區黨委和軍區合併,成立中共蘇北區委、蘇北軍區和蘇北行政公署,黃克誠任蘇北區黨委書記、蘇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4年,華中新四軍向日、偽軍發動進攻,發起高溝、楊口戰役和沿海攻勢作戰,攻克敵據點40餘處,使淮海、鹽阜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
貫徹“發展經濟,保障供給”財經總方針
“皖南事變”後,國民黨停發了八路軍和新四軍軍餉,各抗日根據地頓時陷入經濟緊張、財政拮据的困頓局面。1942年12月,毛主席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描述過當時的困難處境,“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來對待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
擺在眼前的路只有三條:要麼餓死,要麼解散,要麼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充滿鬥志、意志堅韌的共產黨人絕不會妥協讓步,《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全文鬥志昂揚,毛主席為全黨指明一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渡過困難的經濟路線,即:“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建立自己的公營經濟”“公私兼顧”“精兵簡政”。錚錚鐵骨的共產黨人一面頑強堅持敵後抗日鬥爭,被堅執銳、奮勇殺敵;一面走上了自力更生、獨立生存的大生產運動之路。
蘇北抗日根據地貫徹黨中央關於“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結合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實際,制定蘇北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政策,號召各縣區主動抓好根據地的財政經濟工作,展開經濟戰線鬥爭,鞏固和發展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工農業經濟。
開展減租減息運動
1942年1月,中央作出《關於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蘇北抗日根據地按照中央精神,頒佈了《減租條例》《減息條例》,整個蘇北抗日根據地全部實行“二五”減租,不論公田私田,一律按原租額減去25%。由於實行了減租減息,佃戶的收入增加,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提高,促進了抗日根據地農業發展,也帶動了紡織等工商業發展。
積極發展農副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
蘇北抗日根據地為沖積平原,土地較肥沃,少數為鹼土。蘇北抗日根據地做到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土質種植不同的作物,在淮海區發動廣大農民大力種植小麥、花生、山芋、高粱、黃豆、玉米、小米、芝麻;鹽阜區地處鹽河以東,除了種植小麥、高粱,還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蘇北抗日根據地糧食儲備逐漸增加。在抓好大宗糧食生產的同時,蘇北抗日根據地還發動廣大農民和根據地的黨政組織大力發展副業生產,畜禽養殖和各類蔬菜應有盡有。大生產運動中,開墾荒地,部隊約有4000人幫助開展屯墾,發展糧食生產。鹽阜區洪澤湖入海時常引發水災,山東沂蒙山區的河流均經過淮海區入海會導致河堤決口,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各級領導發動廣大農民和部隊的官兵,積極投入興修水利工程,確保澇能排,旱能灌。
設立商店,活躍根據地內外貿易
蘇北抗日根據地的貿易主要是由公私商店同私商個人之間進行。根據地的進出口貿易,需要經過工商總局批准。
在淮海區,總局共設八大商店,分佈在各縣較大的集市上。如沐陽的永昌商店設在耿橋,沐陽縣吳集鎮地下黨員李振元開設的布店,就為根據地採購大量的軍需品和民用品。
鹽阜抗日根據地出口物資主要是鹽、棉花、豬,鹽每年出口50萬擔,棉花每年1.5萬擔,豬5萬頭。主要進口洋貨、布匹等;淮海抗日根據地出口物資主要是糧食和油料作物及食油、生豬、苧麻等,以此換回根據地內緊缺而又無法生產的重要物資軍資,如醫藥、紙張、布匹、染料及槍支彈藥等。
貨幣陣地寸土必爭
發放專項貸款。蘇北抗日根據地鹽阜區由江淮銀行拆分組建了鹽阜銀行,淮海區建立淮海地方銀行,鹽阜銀行、淮海地方銀行定期向廣大農民發展生產提供專項貸款,主要是用於糧食生產和副業生產。同時,向紡織企業、食品企業和軍工企業發放貸款,確保部隊需要和民眾的生活需要,著力改善民生。
打擊日偽幣、假幣。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上海租界,“接管”在滬15家英、美銀行,擄走大量法幣、美元和英鎊。1942年6月,日偽宣佈禁用法幣,向根據地大量輸入偽造的法幣和抗幣換取物資,力圖“以戰養戰”“以華制華”。1942年10月,日偽在徐州偽造了大批淮海券,運到宿遷、沭陽、淮陰的各敵據點,再流入根據地使用,企圖破壞抗日根據地的經濟金融秩序,當時在宿遷韓集、泗沭王集等地均發現大量假淮海券。1944年初,在灌雲、沭陽等地區集市上假幣頻繁出沒。1944年11月,鹽阜行署也在阜寧查出從上海日偽手中販來的假鹽阜幣。
抵禦法幣對根據地的劫掠。1942年初,在淮海區流通的法幣已近2000萬元,日偽傾瀉法幣,必然給淮海區的金融與經濟帶來嚴重衝擊。1943年9月,鹽阜行署公佈“法幣分等使用”:不缺口,不毛邊,不剪邊,不漬汙,不洗刷之“中、中、交”新票,一律十足通用,不破不補、號碼齊全、版紋清晰之“中、中、交”法幣,照票面八折使用。1944年6月,鹽阜行署發出通告,明確流通的法幣,僅限六種。同時在“掃蕩”前後對法幣的使用成色,制定了比較靈活的標準,明確“掃蕩”前提高法幣成色使用,以防法幣無限制的流入,以提高抗幣的威信。“掃蕩”到來時,則降低法幣成色,以避免偽幣大量流入。
在蘇北抗日根據地,由於日偽隔三岔五地“掃蕩”,新四軍不得不頻繁撤離、進駐一些地區,撤出時,還有一些抗幣留在老百姓手中。陳毅要求,留在群眾手中的抗幣一定要及時收回,決不讓群眾吃虧。
來源:中國金融思想戰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