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界局勢從來都是複雜多變的,數十年的時間,國與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很可能會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
一眨眼,二戰已經結束70多年了。這些年來,奮起直追、後來居上的國家為數不少,但停滯不前、自廢武功的國家也很多。隨著新興勢力崛起,越來越多的國家發現,美英引以為傲的霸權主義,在當下已經行不通了。
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多邊主義與以和為貴的。
這幾天,美媒公佈了中國在2021年拿下的多個“世界第一”,比如票房第一,超過了74億美元,比如新船訂單世界第一,來到了2280萬修正總噸。
此外,2021年,中國還超過了美俄,成為了全球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次數達到144,成功了133次。
這些資料意味著,在製造業領域,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與美英法德等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對疫情控制得更好,率先完成了復工復產且不說,民眾還能坐在電影院悠哉遊哉地貢獻票房。
在高科技領域,我們也在迎難而上,無論是“嫦娥五號”探月,還是“祝融”號探測火星。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國正在以更加強大、自信的面貌走向世界。
當然,這離不開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
問題在於,在部分西方國家看來,中國取得一個又一個卓越成就,卻未必是好訊息。
所謂此消彼長、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過去,在面對中國時,西方國家擁有大量的技術優勢,動輒就可以卡脖子。但在當下,隨著中國經濟、科技實力不斷增強,我們不但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還取得了許多傲人的科研成就,怎能不讓美日等國頭疼?
早在2021年的12月份,美國太空作戰部副部長湯普森,就曾發出感嘆稱,等到2030年,在航天技術領域,中國很可能會徹底超過美國。
在美國,與湯普森持類似看法的重量級人物,實際上並不少。
當然,不排除湯普索們索要更多經費、別有用意的可能,但不管怎樣,找麻煩也得先找理由,如果理由站不住腳,國會也不會上當。
說到底,美國議員可都不是泛泛之輩。
與美國一樣感到“不安”的,還有日本。
當下,美國有意與日本聯手研製“針對高超音速導彈”的武器,還打算讓日本宇航員登月。為了競爭太空,美國甚至想與加拿大等盟友並肩作戰,為的就是不讓中俄佔據主動。
當然,航空領域只是美日“嫉妒”中方的一個縮影。隨著中美實力差距不斷縮小,很多時候,但凡是有什麼動靜,美國都會小題大做,甚至是深感不安,有類似感受的還有英國。
幾天前,日本媒體《日經亞洲評論》曾表示,中方應該為“全球糧價上漲”負責,理由是“中方囤積了佔全球一半以上的糧食”。
日本媒體天真地認為,如果中方這些年沒有大規模採購糧食,大麥牛肉等糧食的全球價格就不會有這麼高了。
日媒的這番表態,是典型的睜眼說瞎話,按照這個邏輯,是不是全球能源價格大漲也得怪某些國家?孰不知道,自從疫情擴散以來,美元大放水的量,比日本的年經濟產出都多,作為赫赫有名的糧食出口大國,美歐的糧食價格,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漲了1到2倍。
作為全球通用貨幣,美元超發必然會加速全球通脹,這沒什麼值得奇怪的,即便是長期處於通縮狀態下的日本,這段時間也面臨者通脹危機。
不經過調查就甩鍋,是不是太不靠譜了?
此外,當俄羅斯對歐盟減少天然氣供應後,歐盟天然氣價格大漲。此時,英國就站出來煽風點火了。
英國認為,普京給歐盟“斷氣”,是為了在談判桌上更好地敲歐盟竹槓,好讓“北溪2”順利投入運營和使用。此外,普京還有意將出口給歐洲的天然氣,轉向出售給中方。
很顯然,這就是在張口就來。以俄羅斯的天然氣儲量,同時供應中歐決不成問題,但英國卻偏得從中挑撥,到底是何居心?
類似橋段可謂不可勝數,人紅是非多,國強的事情也多,或許就是這麼個道理。
當然,必須承認的是,在某些尖端科技領域,我們與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為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時,我們且不可得意忘形。
唯有保持定力、繼續提升實力,才能擁有更加璀璨的未來。至於美英日怎麼“嫉妒”,且由他們去吧。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繼續砥礪前行、勇敢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