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房地產市場就持續低迷,2021年11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價格變動資料,新建商品房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59個,二手房當中也有63個城市價格環比出現下降。這種情況自2015年以來是較為罕見的。於是,現在網上是保樓市,還是保實體經濟的爭論開始不絕於耳。
實際上,國內的經濟快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民間消費和投資卻始終拉動不起來。靠房地產來拉動經濟,雖然能快速地拉動經濟,但也存在著以下幾大弊端:
第一,靠房地產來拉動經濟,結果是國內房價居高不下,物價年年上漲,這已經關乎到民生問題。所以,我們國家一直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是消費卻遲遲拉動不起來。而如果是發展實體經濟,轉型高階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情況就大不一樣。
第二,在高房價的情況之下,要發展經濟內迴圈是很困難的。因為國內有2億房奴,有4億人共同還房貸,這些人每個月的工資收入很大一部分都付了房貸,剩下只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就沒有能力再去消費了。而如果大家的錢都還了房貸,購買能力會被嚴重被削弱,這樣生產企業的商品賣不出去,庫存積壓嚴重,資金無法週轉,很多企業會破產倒閉,實體經濟就會持續低迷下去。
第三,如果房價持續上漲,有了賺錢效應,大量資金都流向了房地產業,而實體經濟由於投資風險較大,很多領域沒人願意投資,這樣實體經濟會一蹶不振。此外,高房價還帶來了高房租,現在商鋪、寫字樓、廠房等租金居高不下。
就連華為的任正非都抱怨深圳龍崗的房價太貴,只能把華為的生產和研發基地搬到了東莞松山湖地區。像華為這樣的企業都覺得房價、地價太高了,其他的企業和商鋪就更難生存了。
顯然,保房價的結果是,消費啟動不起來,以及實體經濟的持續低迷。為此,我們國家已經做出了選擇:
首先,央行透過降息來支援實體經濟。 12月20日,央行公佈了最新的LPR報價利率。1年期為3.80%(此前為3.85%)5年期為4.65%(此前為4.65%)。實際上,1年期利率主要是給實體經濟貸款的參考利率,5年期利率主要是給房貸利率做參考。這次央行下調了1年期利率,而對5年期以上的房貸利率並沒有做調整。這說明了我國是要保實體經濟發展,而非保房價。
再者,在國內“退房令”重啟之後,央企現在也紛紛帶頭退出房地產市場。像中國五礦、中國石化、中國建築、招商局、中國聯通等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都在逐步完成涉及房地產相關業務的整改和調整。
此外,在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人壽也減持了萬科A和招商蛇口;泰康人壽也減持了保利發展、陽光城;君康人壽減持了首開股份。很多央行都在退出房地產業,迴歸到發展自己的主業上來了,這也說明了,國家是保實體經濟,而並非保房地產。
最後,我們國家已經多次強調,不會依賴房地產來提振短期的經濟,並且一直在重申“房住不炒”的理念。截止去年11月底,我國各地的房地產調控高達570次,這在歷史上也是比較罕見的。同時,在進入2021年之後,一些力挺房地產的專家和機構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某位經濟學家表示,房地產是中國支柱產業,100年不會變。但如今後他在公開場合表示:“房住不炒”將成為永久性調控政策,房子現在不再適合於投資了。未來中國經濟將依賴於民間消費,以及發展高新科技、高階製造業來拉動。
當然,在保證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穩定房價,避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還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央行也多次強調,要穩定房價,以及鼓勵剛需購房,並對剛需群體購房提供較低的房貸利率。可以預見,隨著房地產業的逐步降溫,賺錢效應的消失,國內的實體經濟會逐步開始回暖,而房地產業將始終秉承“房住不炒”的理念,鼓勵剛需購房,打擊投機炒房需求,並且逐步達到“軟著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