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樓市可以用驚心動魄四個字來形容,據中新經緯的統計顯示,過去一年國家的樓市調控超過650次,打破了房改二十年來的歷史記錄,房價也是一波三折,下半年整體呈下降趨勢。也正因如此,很多缺乏一定專業知識、嗅覺不夠敏銳、掌握訊息的速度比較滯後的購房者,很容易輕信那些聽起來合情合理的事情,殊不知自己正被這些莫須有的謠言牽著鼻子走。自古謠言就最能蠱惑人心,在資訊數字化的時代,謠言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這篇文章我就來說說樓市最常見的謠言,主要有以下4個:
第一,房價下跌是所有剛需買房的最佳時機
“房價下跌時剛需可以用更少的價錢買到心儀的房子,況且未來社會經濟會不斷髮展,早買可以早享受”,這聽起來非常在理實則欠考慮。
首先在房價上漲時買房雖然比較貴,但自己很可能會享受到房價上漲帶來的紅利;在房價下跌後買房,房價可能會一跌再跌,不論是剛需還是投資房產者,都會感覺心裡不平衡,對貸款買房的剛需來說,不論房價如何跌,自己都要按照貸款合同上事先約定好的金額還款,一家人的血汗錢就這樣打了水漂。所以剛需買房不但要看房價是否下跌,更要結合國家更方面的政策,在房價穩定時入手,切勿因一時衝動讓自己後悔。
其次個人徵信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貸款的成敗和額度,如今的房價依舊平穩不漲,但今年1月1日國家正式施行《徵信業務管理辦法》,將個人的還款記錄從3年增加至5年、把個人資訊的更新時間提前到了24個小時之內......這絕不是新管理辦法下徵信有問題的剛需買房的最佳時機。
最後建房離不開人工、建材等等,這些都需要真金白銀做支撐,房價不可能跌成白菜,因此一般家庭能否成功買房,要看國家的信貸政策寬鬆與否,如果國家收緊信貸,很多剛需將與買房無緣,要是國家放鬆信貸,勢必會增加剛需們的購房熱情和順利買房的機率。去年12月中旬,國家宣佈下調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給社會增加了不少流動資金,各個銀行的信貸政策因此逐步放鬆,這才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剛需買房的大好時機。
第二,房價不會再上漲
有人只是看到去年下半年房價持續下跌,就說在住房剛需逐漸減少的情況下,我國的房價不會再上漲。這樣的話論據不足,完全是一刀切。
其一國家2016年開放二胎2021年開放三胎,我們從中應該看到國家對改變人口老齡化的需求有多迫切,雖然時至今日這些政策還未取得顯著的效果,但從多省份增加育兒假和育兒補貼等舉措看,很多家庭的養孩兒成本會逐漸下降,我國未來的新增人口數量會將與日俱增,社會上換房和買房的需求都要穩步增加,需求的多少會影響價格的高低,因此我國的房價依舊會上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其二房改二十年來,房地產衍生出了很多行業,給數以千萬計的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各地政府的大部分稅收都來自房市,而城市基礎建設的經費基本上都依靠稅收,可以說房地產在我國經濟社會中的支柱地位從未動搖。未來房子的投資等金融屬性依舊存在,短時間內想要找到一個能替代房地產的行業絕非易事,因此未來房價還會再漲,只是增幅大小的問題。
其三我國持續對外開放、綜合實力不斷增加,所以社平均工資在逐年上漲,建築用地越來越少所以拿地成本在不斷增加,現實生活中的建築成本也在變高。在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房價勢必還會上漲,只是人們的購買力也在升高,因此房價的略微上漲也許不會降低人們的買房熱情。
其四不論是個人還是政府都深受房價下跌的危害,因此國家不會放任房價只跌不漲,從去年多城頒佈的“限跌令”中我們也能發現這一點,未來國家一定會出臺相應的措施穩定房價。
第三,貸款買房風險很小
有人說“貸款時銀行出70%,個人出30%,銀行都不擔心資金的安全,我們承擔的風險自然小”,這可謂是厚此薄彼,目的就是忽悠人貸款。
銀行當然不怕,每成功貸出一筆款,銀行就完成一個指標,當貸款人按時還款時,雙方都相安無事,銀行還能賺取利息,這些利息又可以用來放貸,自身的資金流轉率將得到提高,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錢生錢;如果貸款人沒有按時還款,銀行可以走法律程式收回債務人的房子,這些房子又可以透過拍賣折現,債權方的資金雖然幾經周折但仍可以收回,說不定房子在收回時已經升值,此時的拍賣所得相當可觀。
基本上所有的後果都由購房者自行承擔,房價下跌我們的還款金額依舊不能少,一旦斷貸不但會失去自己的房子,個人徵信也將成為黑戶,輕則失去貸款資格和工作,重則自己的出行和兒女的升學都變的十分棘手。
第四,房產稅即將來臨,把名下多餘的房子都賣掉最好
房地產稅意味著名下房子越多的人,將負擔更多的持房成本,此政策確實存在,並且很有可能在今年緊鑼密鼓地展開,有問題的是後半句,肯定的語氣會誤導很多購房者。
我們沒必要過度解讀房產稅,此政策主要是針對那些透過囤房惡意擾亂市場秩序的炒房客,如今名下有兩套房子的普通購房者大有人在,相信未來政府也會出臺相關措施來保護大家的利益。
是否賣房的決定因素在於房子本身,如果房子本身的質量、地理位置、光照和通風條件都比較好,未來升值的可能性會很大,這樣的房子賣掉豈不可惜?
謠言雖多但我們要學會分辨,一般情況下,表達很絕對的話可信度都不大,如有疑惑購房者可以請教有經驗的業內人士,以免自己的利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