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來到頤和園,走過西堤時,都會留意到西堤上造型各異的六座小橋,由南向北依次為柳橋、練橋、鏡橋、玉帶橋、豳風橋、界湖橋。
六座小橋的名稱,大都十分貼切地與周圍景色相適應。
比如,練橋的橋名出於南北朝詩人謝朓的詩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古人把白色絲絹稱為練,這裡以練比喻湖水的清澈明淨。
鏡橋的橋名出自李白的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鏡橋兩側湖水恰如明鏡,映襯著西堤。
玉帶橋是一座拱圈結構的石橋,曲線流暢秀美,橋身青白如玉,宛若一條玉帶,所以得名玉帶橋。
豳風橋的“豳風”,出自《詩經》,是七首詩的合稱,描寫了周代的田園農耕活動。這座橋與西側的耕織圖景區相呼應,體現了當政者重視農耕的思想。
可以看出,這幾座橋的橋名,都與橋的造型或者周邊景色十分吻合。
但是,大家如果再留意一下,可能會發現,六座橋中,一南一北兩座橋的名稱,似乎與周圍景色不很協調。
先看最北端的界湖橋。界湖,顧名思義,此橋應是昆明湖東西兩湖的分界。但是,西堤到了界湖橋所在最北端,東西兩側的湖面都已經大大收縮,變成窄窄的河道,而且兩側的水面,都屬於昆明湖東湖範疇。所以,此橋的位置,並不處於昆明湖東西兩湖分界的位置。
再看最南端的柳橋。柳橋的橋名,取自白居易的詩句:“柳橋晴有絮,沙路潤無泥”。應該是形容此處柳樹繁茂,成為一景。但是,大家如果仔細觀察,這一帶百年古柳並不多,說明在修建並命名這座橋的時候,這一帶並沒有柳樹成蔭的景色。
為什麼這兩座橋的橋名與周圍景色出現這種反差呢?
我們先看看柳橋,雖然沒有柳樹成蔭的景色,但是,這座橋的東西兩側,分別是寬闊的昆明湖東湖和西湖,這座橋所在的西堤南段,恰好是昆明湖東湖和西湖的分界線。如果把這座橋稱作界湖橋,似乎更加貼切。
再看北端的界湖橋,雖然作為兩湖的分界線,它有些名不符實,但是,細看這座橋的附近,卻是古柳繁茂,蔚然成林。如果把這座橋叫做柳橋,似乎也是更加名符其實。
怎麼會出現這種反差呢?
其實,在六橋建造之初,這兩座橋的名稱並不是現在這樣。在一本古籍裡可以找到有關記載。乾隆年間編定的《欽定日下舊聞考》,是一本官修史書,內容是北京歷史地理的文獻彙編。在這部書的第八十四卷裡,有關於清漪園(即頤和園)的記載,其中寫道:“西堤之北為柳橋,為桑薴橋(後改名豳風橋—引者注),中為玉帶橋,稍南為鏡橋,為練橋,再南為界湖橋。”
原來,在乾隆年間頤和園修建完成時,確實是西堤最南為界湖橋,最北是柳橋。橋的名稱與周圍景色完全相符。
後來,西堤六橋遭到英法聯軍焚燬。光緒年間重建完成後,中間四橋的名稱依舊,但是,卻將南橋定名為柳橋,將北橋定名為界湖橋,沿用至今。
為什麼後來兩座橋的名稱互換了呢?
各位遊客遊覽頤和園西堤六橋時,可以實地察看一下,一南一北這座橋的名稱是否與周圍景色不相協調,並且可以探究一番,出現這種名實不符的原因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