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
一腳踏進浙江上虞鳳凰山下的瓷源小鎮,便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靜心澄澈的感覺。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詩人陸龜蒙在詠歎窯爐洞開的剎那間那撲面而來的青翠之美;“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皮日休痴痴地凝望著那巧奪天工的青瓷器皿,驚詫於精雕細琢的技藝之美。
山谷裡,我隨青瓷專家馬志堅老師走著,空氣裡都瀰漫著清韻瓷氣。窯址公園很大,也很安靜,禁山窯址訴說著千年的秘密,當年榮列了中國十大考古發現。這一條沿山坡長60多米的龍窯窯床,東漢至三國和西晉兩個窯爐疊融在一起,脈絡卻清晰可見,考古挖掘後原生態地留下了半地穴式現場,泥坯、模具、器具,俯仰之間,仿如昨日,甚至是從破裂的碎片中還能想象出樽、簋、盆、罐眾多器型擠在一起,在熊熊煅燒!
熊熊爐火,不但燒造出千峰翠色的越窯青瓷,也給人們以清白廉潔的豐富想象。這想象有一半是馬老師幫我喚醒的。馬老師一口氣說了一大堆詞語:守身如玉、淘盡泥沙、千錘百煉、以心塑型、烈火煉身、君子之品……瓷土深埋山中,開採前,默默無聞,保持潔白本質;淘盡沉澱後的瓷土又要經過千百次踩踏、壓榨、甩打或揉壓,方可上手塑型成器;而成器過程,拉坯以塑,要全神貫注,心手合一;成型後的坯件,經上釉晾乾,入窯經1300℃高溫煅燒,方能最終成器。
這上品的標準,乃器型之美,色澤之美。古瓷尚青,“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這顏色是什麼?周杰倫歌詞說“天青色等煙雨”。“青”,崇尚自然之色,古有“包青天”,又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個低調顏色的字,卻包含著滿滿的正能量和正義感。
我們一邊從窯址坡上走下來,一邊聊著,馬老師由青字接龍式地說出了一連串的字,青則清,清則廉,廉則威,威則公,公則明,明則正!彷彿是一條春蠶吐絲,一個端口出發,怎麼繞圈,回到的位置是最初的質地之美!
我們已從古代的窯址走進了現代的“大東山青風館”,館名是羅步臻先生的遒勁書法,寬博中帶著一種靜氣,穆如清風。裡面有一展廳,展牆上寫著“揚虞舜清風,展青瓷韻味”,走近看,那百餘件清廉青瓷作品薈集一處,或掛,或臥,或倚,或端坐。高規格的展覽技術,恰到好處的光影效果,給人以一種直抵心靈的愉悅之美、澄靜之美!
細細品味,慢慢感受,在這瓷藝世界裡。“梅”“蘭”“竹”“荷”等一類作品,主題清雅而雕工精心,“廉有蓮心不染塵”“清風雅韻”“如蘭斯馨”“高風亮節”“廉字當頭”一個個名稱連同器物盈溢沁香。令人更驚訝的是作品與內容的結合之妙,故事表達寓於其中。“振衣崗”三個字的青瓷板鑲嵌於鏡面上部,這三字與“上虞四諫”之一的謝瑜有關。他在四川夾江縣任監察御史,為人清正,曾在青衣江臨江絕壁上寫下這樣的內心向往。“振衣崗”源於晉朝詩人左思《詠史詩》中的名句“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表達一塵不染的高潔情懷,而與鏡子這一元素相融合,給人內外提醒而正衣冠。
“青犴舞廉”這件充滿詩意靈氣的作品又讓我眼前一亮,“狴犴舞”是上虞的傳承非遺,《龍經》有云:“狴犴好訟,亦曰憲章”。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是清廉和公正的化身。而上虞上浦鎮馮浦村至今還有“狴犴龍舞”的文化習俗,自宋朝開始,狴犴的神話形象已在上虞紮根了幾百年。眼前的狴犴在舞,腳踏祥雲,底座創造性地化為一杆天秤,不管怎麼舞,始終保持著一種能量守“衡”。
“孟嘗高潔盤”在燈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玻璃罩下也能散逸出一股定力靜氣。寫進中國廉吏史的漢代上虞人孟嘗,謙和的神態躍然盤中,背景凸刻了篆、隸、草、行、楷等各種字型的“廉”字。孟嘗任廣西合浦太守,“革易前弊,求民病利”,修復生態,輕徭薄賦,一心為民,兩袖清風,終致去珠復還。初唐四傑之冠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稱“孟嘗高潔”“懷報國之情”。後人為紀念他的德政,曾將“合浦”改名為“廉州”。“合浦珠還”的成語,也因此而來,流傳至今。
正面牆上,掛著一組四塊瓷板畫,題為“謝安—家國擔當”,整體裝飾如古建築的一角屋簷,飽滿的青釉、流動的線條、錯落的構圖,把謝安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每一幅一個主題,完整再現了謝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瑰麗人生。李白一生欽佩謝安,曾吟“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應未晚”。
這裡的每一件青瓷作品,都在默默地訴說著一個個關於“廉”的故事,儘管,瓷品都是新的,但它的瓷土和瓷土組合的新生命依然對映著時間的光影,盪漾著我們的心靈。
鳳凰山下的瓷源小鎮,又何嘗不是一個瓷廉小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