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城不是一天砌起來的。
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哲學都明白一個道理,想要實現一個願望一定要付出代價。甚至是沉重和持久的代價。
鑑真大師六次東渡才實現“搓陀寺講經佈道”,傳授中國文化於荒蠻之地日本。
據考,王建平先生讓售給筆者的這枚實寄封,至今尚未發現第二枚完整存世(有殘破、剪片存世)藉此,感謝。
筆者自己也沒有想到,多年後又開始對郵票產生濃厚的興趣。玩來玩去又玩回來了。
幾十年裡玩了大半個地球;攝影、字畫、瓷器、玉器、雜項都玩嗨了。遺憾就是至今仍不會打牌,玩麻將。總是沒辦法大眾化的玩。
稀裡糊塗儼然什麼都知道,其實什麼都沒搞明白。
呵呵,愛玩就好,愛玩就健康。
幾十年中唯一沒有改變的初衷,唯一不離不棄的只有攝影和集郵。
攝影是眾人共知、張揚的嗜好;而集郵卻是斷斷續續、鮮有人知的嗜好。彷彿藏著害羞,基本上無人知曉。以至於,有人問道,是真懂還是假懂。
其實,懂是門臉,不懂是真好。
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疫,全世界都亂了。各種媒體天天都在搶著報道世界各地疫情實況。人類從來沒有如此同心協力地關注過同一件事的進展狀態,也更沒有這般喋喋不休地討論如何攜手面對共同的敵人。
宅在家裡無所事事。除了寫作就是開啟保險櫃、防潮櫃不知疲倦地重新開始研究郵票,撰寫關於郵票的小文章。
不到一年時間居然寫了近百篇關於郵票的小文章在網上發表。令筆者沒有想到,這些小文竟然博得了20多萬讀者閱讀、青睞、關注。
也許是宅在家裡的人們鬱悶、無聊讀點小文章消遣;也許是與其他小文的寫作方式方式不同,圖文並茂的表現手段著實有些吸引人。
然而,擁有20多萬讀者來閱讀的小文章,折射出一個真實而又殘酷,當今閒賦的人越來越多;離不開網路的人越來越多。稍微厚重一點,專業一點的文章很少有人閱讀。
從後臺統計的資料來看,專業、厚重、郵識性強的文章讀者不多;談到郵票值多少錢的文章,居然一篇小文可以達到29萬多人次點選檢視。匪夷所思。
明顯反差的文章能夠吸引幾十萬素不相識的讀者總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不管他們是喜歡專業還是喜歡錢。畢竟閱讀人數在源源不斷在增加,文章在潛移默化地普及集郵的樂趣、集郵的收益。
悅心、悅性、悅趣才是真正的收藏。當然,商業性回報也必不可少。
要想獲得喜悅的果實,必付出執著、堅韌、恪守。
珠海市民胥先生
注:文中圖片均系筆者自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