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各種指數:納斯達克指數、道瓊斯指數、上證指數、CPI指數等,人們透過運用多個指標或變數,對多方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評價,達到判斷走勢,研究規律的目的。在生活中,你是否注意到女性的裙子長短對社會經濟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巴黎一報社曾經提出的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現象,女人的裙子不僅能牽動股市,帶動K線,而且還和經濟能扯上關係。那就是當女人的裙子變長的時候,說明經濟已經慢慢變得不再景氣了。
這一理論在1926年由美國經濟學家、“美國仲裁之父”喬治•泰勒(George Taylor)提出,被稱為“裙襬指數”,也被通俗的稱為“牛市與裸露的大腿”。泰勒認為每年夏季流行的裙子長度是反映經濟發展的一項指標,裙長會和股票指數或者經濟 GDP 數值同時上下波動。即裙邊離地越高股市越旺,裙邊著地則股市“衰至谷底”。
根據美國一段時期的經濟資料顯示,當1915年美國女性的裙襬第一次升到腳踝以上時,美國經濟則從1914年起迎來了長達44個月的經濟擴張期;當1960年美國女性的裙襬上升到了歷史最高點(超短裙)時,美國經濟也正處於長達106個月的增長期;之後,70年代的經濟蕭條卻讓裙襬再次遮住了女人的腳踝;直到1987年,紐約遭遇特大股災,曾經大放異彩的“超短裙”被徹底打入冷宮。
上世紀70至80年代,日本處於經濟飛速發展時期,與之相隨,日本女性的裙襬也在縮短,例如70年代後日本中學女生制服開始流行短擺裙。而在之後,“廣場協議”、泡沫破碎使得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陷入失去的十年,女性的裙襬也比以往長了不少。
對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泰勒的理由是“經濟增長時,女人會穿短裙,因為她們要炫耀裡面的長絲襪;當經濟不景氣時,女人買不起絲襪,只好把裙邊放長,來掩飾沒有穿長絲襪的窘迫”。也就是說,經濟繁榮導致可支配收入上升,無形之中助推了女性的裙襬縮減。而經濟蕭條導致可支配收入下降,也相應地成了女性裙襬增長的“幫兇”。
除卻可支配收入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思想觀念的轉變。社會氛圍開闊,女性自我裝扮的意識高漲,裙襬自然是越穿越短;而當股市低迷,經濟不景氣,社會氛圍便會相對低沉保守,整個社會悲觀情緒高漲,無人有心情欣賞美女,美女也無心裝扮自己,裙子便是越穿越長。
不過,荷蘭鹿特丹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就根據資料檢驗了“裙襬指數”是否屬實。透過對大量資料的分類研究,他們認為裙子的長度和經濟形勢可能確實是有聯絡的,但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只是有明顯的正相關。並且,經濟發展情況反映的不是當時的裙子長短,而是在 3 年之後才會顯現,具有“滯後反應”,與未來的經濟情況則沒什麼聯絡。
當然,這項研究也只是基於這兩位經濟學家手頭蒐集到的資料作出的結論,如果選用其他的資料來衡量裙長和經濟發展情況,結果或許有些差別。比如有人發現在韓國,情況和西方國家正好相反,經濟越不景氣的時候,迷你裙反而越流行。其中原因多半是,年輕女性越想透過超短裙來凸現自己,使自己看起來不是很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