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提到農村你會想到什麼?新鮮的空氣?綠色的蔬菜?淳樸的鄉情?還是慢節奏的生活?可能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所想到的答案也各種各樣。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到的答案是習俗,農村習俗有很多,有些習俗只有農村有,在城市是見不到的。說到習俗,相信大家腦海中也會回想到很多,比如農村露天宴席,農村集體拜年等等。
俗話說,回憶總是美好的,有些農村的習俗,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美好的回憶,但是,隨著近些年來不斷地發展,有些美好的習俗已經“變味”了,甚至有些習俗變成了“低俗”。一方面對於“變味”的習俗很遺憾,一方面又感到無法去改變現狀,顯得很無力。讓老農不能理解,不禁發問,誰來管管?
下面說的這5點“變味”的習俗,大家一起來看看,在你們當地是否也有類似的事情出現。
- 第一件事:待客隨份子
隨份子是件很普通的事,可以增加鄰里的關係,平時來往較少的人,也會趁著隨份子的機會,增加交流的機會。以前隨份子主要有3種,分別是結婚、白事、以及生小孩,這3件事會隨份子。尤其是結婚和生小孩這兩件喜事,人們都很樂意,隨了份子之後,再去大吃一頓,感覺很不錯。
可是,近些年來,隨份子的習俗卻慢慢有了變化,不只是結婚、白事、生小孩會隨份子,現在誰家小孩考上大學、買車、買房,甚至自家的小孩去外地工作,都要待客,讓別人隨份子。如果別人通知了自己,而不去隨份子,那麼以後自家再有事,別人也不會隨份子,慢慢的關係就變淡了。
- 第二件事:白事喜辦
白事本來是主家傷心的一件事,畢竟有親人離去。以前的白事,基本上除了請嗩吶之外,就沒有任何“活動”了。吹嗩吶的會提前一天去,一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會離去,所吹的也都是悲傷的曲目。
可是,現在有些地方的白事卻變了味,白事不再是白事,而是當成了“喜事”,吹嗩吶的還在,不過不是一隊,而是多隊的嗩吶,互相之間會進行“比拼”,看看誰圍觀的人多。所吹的曲目也不再是以悲傷為主,而是當前流行的一些歡快的曲目也有。
除了嗩吶之外,部分地區還有一些家庭會請舞臺表演,這本來是喜事才有的專案,為了吸引人,或者表現出很“風光”的場面,在白事上也出現了。雖然這屬於主家自己的行為,但是,從我們的認知來看,白事就應該悲傷,不應該這麼歡快。
- 第三件事:婚鬧
結婚是一件高興的事,朋友們之間互相鬧一下也正常。以前的婚鬧比較簡單,比如吃蘋果、吃棗、吃花生等,或者是讓新郎和新娘一起做一些高難度的動作等。
可是,如今有些地方的婚鬧卻變了味,比如寒冷的冬天,把新郎衣服脫掉,綁在電線杆上。或者用膠帶纏住新郎,用東西抽打等。更氣人的是,有些地方的婚鬧,把目標對準了伴娘,本來伴娘高高興興地幫自己的姐妹出嫁,婚鬧過度的話,有可能對伴娘造成心理上的陰影。更加嚴重的情況,可能喜事變成了喪事。
- 第四件事:彩禮攀比
說到彩禮,估計有不少朋友心裡有話要說。七八十年代或者八九十年代那時候,彩禮一般是“三轉一響”,包含了腳踏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如今的彩禮,萬紫千紅一片綠加一動不動,其中萬紫千紅一片綠就價值幾十萬,一動不動指的是車子和房子。
除此之外,還存在攀比心理,比如自己家的親戚,彩禮為20萬,那麼等到自己家的時候,可能就會是22萬、25萬,甚至更高,沒有別的目的,就是為了比親戚朋友高一點,才能凸顯出自己家比較厲害。
殊不知,這種“變味”的彩禮攀比習俗,受害的卻是男方。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因為彩禮過高,男方拿不出那麼多的彩禮,而導致最終取消結婚的案例,只能說攀比心理不可有。
- 第五件事:春節發壓歲錢
春節本來是團圓的日子,長輩給晚輩發紅包,給壓歲錢也是傳統的習俗。以前的壓歲錢,一般都是10元、20元居多,前幾年最少都要50元、100元了。可是,近幾年來,100元的壓歲錢已經拿不出手了,500元、1000元已經比較常見,大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壓歲錢,在部分地區也已出現。
不少在外打工的朋友來說,過年回家年貨沒花多少錢,每年的壓歲錢卻發出去了好幾千元,如果家裡有小孩,還好一些,能回一些本。如果家裡小孩少,在遇到大家庭來說,每年幾千元的壓歲錢是跑不掉了,對於在外打工的朋友來說,算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現在有些朋友選擇春節不回家,或者春節過後再回家。
上述所說的這5點習俗,比較常見也是流傳很久的習俗。只不過“變味”以後,讓人們感覺到習俗不再是習俗,變成了“低俗”。希望這種“變味”的習俗儘快消失,讓傳統文化迴歸到正常的道路上來。對此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