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晚,我終於踏上餘姚的土地,來到王陽明先生的故鄉,想象著陽明先生早年在家鄉的山水中潤澤滋養,希冀我亦可從這裡的山水沾些靈氣,竟至激動得久久難以入眠。
此次赴餘姚的目的不是旅遊,而是與浙江上百名高中語文教師交流《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次日早餐後,我趕到餘姚中學,在陳智峰和戴柏蔥兩位老師陪同下,我們來到了陽明雕像前。大概校園中心位置有一個小池,半圍著廊亭,通往池心的蜿蜒小徑,盡頭就是陽明雕像。陽明左手持一根竹杖,右手前傾提著一盞燈籠,照著前方的路,呈邁步前行之姿。我們猜測著竹杖和燈籠的寓意:竹杖是紀念陽明青年時格竹子的故事吧,那麼燈籠呢?午飯後,雨已停,陽光若隱若現。我與幾位老師來到陽明雕像前合影留念,再談起陽明的燈籠,記不得誰說的,陽明生活的時代周圍非常黑暗,他打著一盞燈籠為人們照明。我則推測這盞燈籠意味著陽明心學思想。
在陽明雕像一側下方基石上刻有八個字,塗成硃紅色,“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這是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王陽明對從遊的弟子們提出的四方面的要求。而這八個字,在餘姚中學樓道和教室裡多處都有不同方式的介紹,似乎就像一盞盞指路的燈籠,照亮了學子前進的方向。
王陽明講“事上練”,重視參與實踐,要“知行合一”。社會學學科的性質也要求重視實踐,“從實求知”,以獲得的知識來指導社會正確的變遷。在陽明故里餘姚中學交流費孝通的經典名著《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心得,感覺兩個先後相距數百年的先賢相遇了。事有湊巧,我想到了我所執教的中央民族大學的校訓:美美與共、知行合一。前四字取自費孝通晚年提出的關於人類在全球化時代和平相處的十六字箴言,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後四字“知行合一”來自王陽明的心學體系的關鍵詞。
以我這樣不免些微牽強的聯想,王陽明與費孝通似乎可以坐在一起,探討中國的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未來。費孝通晚年提出的社會學要研究人的“心態”秩序,心學與社會學似乎也可以牽起手來,都在一個“心”字上。
回憶起我近年的學術工作,去年年初在《南京師大學報》發表的論文《“心”即“認知”:認知框架、社會事實與賦值力》,就是“心學”與社會學的融合,對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以現代社會科學理論進行新解。王陽明“龍場悟道”提出“心外無物”思想成為陽明心學的根基。從現代認知科學的視角看,每個觀察者的認知是不同的,導致了同一事物在每個人眼裡呈現不同樣貌。這個不同就造成了每個人所認為的“事實”實際上的差異,都經過個人的“認知框架”的稜鏡進行了框定和過濾,因而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眼裡,其形象、價值和意義也就有了差別。必須透過認知水平的提高,“心外無物”的心學才能夠真正發揮其提高個體和社會認知“社會事實”心智層次的價值和意義。
10月18日的講座,我講“從《鄉土中國》到《走出鄉土》”之前,是程載國老師跟老師們分享自己研習教學《鄉土中國》的經驗。程老師對《鄉土中國》不少細節的關注表明了他研讀得深入細緻。執教於陽明故里,他對王陽明的思想有深切的領悟,他在一篇賞讀王陽明《黃樓夜濤賦》的文章中寫道:“青年時期的王陽明有著強烈的道家出世思想,本文蘇軾與客的對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陽明對仙道世界的嚮往。蘇軾將自己的喜憂投射到洪水之上,正是儒家推己及人思想的體現,從哲學境界上說,這樣的境界只能停留在有我之境。而客勸說蘇軾不必執著於自己的喜憂,強調從事物的本來面目來看待事物,更加接近於道家的無我之境。彼時的陽明無疑覺得道家在境界上要高過俗儒,幾年之後當他真正進入儒家的鑽研之後,他的思想觀念才有所扭轉。”陽明此賦寫於1504年,距離1508年貴州“龍場悟道”大約四年時間。龍場悟道提出“心外無物”,已達到“無我亦有我”“有我亦無我”之境界,以儒家為主導靈魂,儒道釋諸家雜糅一體,已是陽明心學的肇端。我理解程老師所說的“扭轉”大概是指的這個變化。找來此賦,認真品讀,我所喜愛的兩位先賢,陽明以夢境假借蘇軾的“聽濤”故事寫出寄託自己思想的文字,感覺穿越時空,我在聆聽他們的對談。
10月19日早上,陳智峰老師與我一起赴溫州第二外國語學校跟高一學生交流《鄉土中國》的閱讀。
與智峰老師餘姚相見是第一次,但因文相知已有多年,尤其是關於蘇東坡的話題,更是常有往來。他的好多文章我都讀過,很有自己獨特的見地。比如他在《稱呼不同,情感各異——〈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一個獨特切入口》一文中,透過作者對詞中人物稱呼的不同,寄託了不同的情感,這一分析角度發前人所未發,卻又合情合理,富有啟發。
在溫州講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自然想起費孝通先生三訪溫州並提出“溫州模式”的故事。查詢《費孝通晚年談話錄(1981—2000)》得知,1998年的10月19日,也就是23年前的同一天,費孝通正在溫州做社會調查,上午訪問了東方燈具市場、溫州裝飾材料市場和溫州傢俱市場,下午接受了浙江電視臺的採訪。1998年的10月,我剛剛入讀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生一個月時間。費先生和我都不曾想到,就在23年後的同一天,我這樣一個社會學後生來到溫州跟高中學生講《經典的誕生與大師的成長:費孝通與〈鄉土中國〉》。在這所學校,我瞭解到許多學生都是家長在海外,遍佈世界各地。有市場的地方就有溫州人,沒有市場的地方,溫州人就去開闢市場。費孝通總結的溫州精神是:衝破舊框框,創出新路子。
能與溫州這些年輕的學子和富有朝氣的老師一起研討費孝通先生的大師成長曆程和經典名著《鄉土中國》的誕生,真是一件餘味綿綿的人生樂事。
忙碌中寫下以上這些文字,以紀念首次浙江教育行,也為了記住這次浙江行所遇到的故交新友們,尤其是奮鬥在高中教學第一線的那些令我敬佩的語文教師,願他們心中永駐陽明的燈籠!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著有《走出鄉土:對話費孝通〈鄉土中國〉》等)
《中國教育報》2022年01月07日第4版
作者:陳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