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琦
東京23區共有區立圖書館230餘座,每區平均10座左右
一座區立圖書館儼然一個社群便民中心
東京人讀書習慣的養成,與便捷發達的區立圖書館體系關係密切
區立圖書館發燒友貢獻圖書館使用秘笈
作為留學生,在日本少不了會被身邊的日本朋友問道:“來了日本,你最喜歡日本的什麼?”周圍很多朋友的回答都會是日本的美味,比如鮮美的壽司、刺身;也有人會說自然或者人文景觀,比如富士山、淺草寺;還有更多人會說是日本繁盛的動漫文化之類。的確,這些確實是日本的魅力所在,然而要我說日本最招我喜歡的是哪一點,我一定會回答,是在我身邊便捷發達的東京區立圖書館體系,而這也是我來日本之前所未曾想到的。
在求學過程中,隨著我對近30個東京區立圖書館和周邊區域的探索,我不僅享受了這些各具特色的圖書館帶給我的豐富資源,真正喜歡上了這些圖書館,也體會到了這些圖書館的內在實力與價值。
在長達一百餘年的建設歷程中,東京區立圖書館體系不斷髮展併成就了今天的規模。遍佈各區的圖書館伴隨著幾代東京人一起成長,而東京人讀書習慣的養成,也與這些使用便捷的圖書館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初識
東京最新區立圖書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初來東京時,我打著尋找自習空間和專業書籍的旗號,四處閒逛,拓展“領地”,不經意間在一片民居中邂逅了這座2017年才建成的、東京最新的區立圖書館——下落合圖書館,這給了我很大動力去繼續探尋東京區立圖書館系統。
我用著還不熟悉的日語向工作人員詢問了使用規則,免費辦了圖書卡後,便開始對這座圖書館細細端詳了起來。下落合圖書館小而精緻,除去最上層的辦公區域以外只有兩層,一層主要是櫃檯,雜誌、報紙、公開的政府資料以及CD區域,二層才是真正的書籍陳列和閱覽區域,其中還有近一半是兒童天地。閱覽區分四種,第一種是文獻區,在一個專門的文獻房間裡,只有四個座位,供查閱文獻使用;第二種是普通閱讀區,有三張大桌子,每張可圍坐四人;沿窗一排是電腦使用區,這裡有充電插口,可以使用自己的電腦,同時坐席之間還有隔板,可避免相互打擾;還有一個專門的自習室,即使沒有借圖書館的書也可以隨意使用。大大的玻璃幕牆使得采光十分充足,但這也並不影響它優良的隔音效果——明明窗外就是川流不息的客運鐵路,讀者們卻依然可以沉浸在一片靜謐之中不受打擾。厚厚的地毯則吸收了絕大部分腳步聲,在消除噪音的同時,也可避免老人小孩滑倒受傷。為了令讀者身心放鬆,獲得更好的讀書體驗,圖書館內還貼心地播放著森林鳥鳴的聲音。
當時我覺得,這裡雖然環境不錯,但也不過是小小的一座區立圖書館,服務範圍很小,我要找的備考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教科書多半還得去別處另求高明。但是透過館內檢索我驚喜地發現,我要找的專業書籍,在這個小小的圖書館裡居然可以借到!看來這裡必然會成為我的複習據點了。隨著之後幾日在書架間的流連,我發現這裡不乏各個專業學科的書籍,同時除了日文書外,英文、中文、韓文等各種外文書籍也都有陳列,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由此,這座下落合圖書館成了我備考期間幾乎每天必去的地方:在這裡不光備考自習、讀小說、雜誌,也路過高田馬場的酒館巷子回到住所,在寧靜的精神世界與繁華的市井煙火間來回穿梭。慢慢地,我已經探索了近30家東京區立圖書館及其周邊區域——我以住所與圖書館為軸,探求異國世界,不斷擴充套件“生活領地”,也感受著不一樣的生活色彩:春天在四谷圖書館一邊讀書,一邊看窗外新宿御苑盛開的如緋雲般絢爛的櫻花;秋天踩著梧桐樹的一地落葉去戶山圖書館借書;在鷺宮圖書館結束一天的學習之後,買一包老店的花林糖來犒勞自己……
特色
東京人很容易在身邊找到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圖書館
東京圖書館可謂星羅棋佈,分佈廣泛,23個區共有區立圖書館230餘座,每個區平均有10座左右。多的區比如世田谷,有17座館和7間圖書室,北區有15座區立圖書館;其他比如新宿、文京和澀谷三個區的區立圖書館都各有10座。密度最大的還要數文京區,按直線距離粗略一算,平均步行10分鐘就會遇到一座區立圖書館。它們中有的深處鬧市,比如新宿附近的角筈圖書館、池袋附近的豐島中央圖書館、澀谷附近的木漏日大和田圖書館;有的與名勝相伴,比如新宿御苑邊上的四谷圖書館、淺草寺附近的臺東中央圖書館;而更多的就如下落合圖書館一般散落在居民區的汪洋大海之中。這些區立圖書館都比較均勻地被規劃在一個區內的各個區域,因此,對於當地居民來說,很容易就可以在自己身邊找到一座圖書館。
不僅如此,區立圖書館大多是在來去方便的地方。雖然很多圖書館散落在居民區中,但因為與其他設施是並設的,所以不會顯得很偏僻。它們有的是與行政機構並設,在其中佔據一層,比如鷺宮圖書館;有一些則是和文化設施共處,比如豐島區中央圖書館、木漏日大和田圖書館,圖書館的上一層或者下一層便是劇場;還有的與商業設施在一起,比如入新井圖書館就在一處綜合商場的頂層。這樣的設定來源於圖書館建設早期,為了節省經費、快速普及,而與小學等其他機構並設,但也確實提高了這些圖書館的通達度,可以讓居民享受其他服務的同時,觸手可及地利用圖書館資源。此外,相當多的區立圖書館本身就距離車站不遠:葛飾中央圖書館、奧澤圖書館、立經堂圖書館等,距離最近的電車站走路只需1到2分鐘;本鄉圖書館、赤羽圖書館等,從最近的車站出發,5分鐘之內也絕對能走到,因此十分便捷。
從開閉館時間來看,很多圖書館最晚可以開到晚上9點甚至10點,這樣大家可以在圖書館裡有更充足的閱讀與學習時間,即使下班或者補習比較晚的人也可以在附近的圖書館放鬆充電。在下落合圖書館自習的那段日子裡,除了我們備考的留學生外,退休的老年人、西裝革履的上班族、揹著書包的當地學生也都是閉館音樂《自新大陸》的老聽眾了。
新宿附近的角筈圖書館閉館後,我去車站坐車時,與一位經常同路的上班族小哥有時閒聊,他當時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在圖書館惡補IT知識。我誇讚他勤奮,他說:“與其下班後直接回家,帶著一身疲憊聽老婆嘮叨薪水不高,不如找個地方先清靜一下,晚點回家。而圖書館既順路還關門晚,就乾脆來借書學習了。”我開玩笑地問他:“你學習動機不正啊,要是不順路、閉館早,你還不來咯?”他回答道:“累了一天都不想動了,回家也學不進去。要是連去圖書館都得繞路,還早早就要被趕出去,那我真還不如半路溜進一家酒吧呢。”
區立圖書館的服務範圍很廣,無論是誰都可以進入任意一座區立圖書館閱讀,很多圖書館中都會有不需要辦卡預約的坐席。但如果想要借書、預約坐席的話,就需要辦一張這個區的圖書卡了。圖書館辦卡都是免費的,和借書一樣不需押金,只要出示自己的學生證等相關證件,幾分鐘就可以辦理完成。一般來說,讀者不光可以在自己所居住的區的圖書館辦卡,還可以在自己工作、上學所在區的圖書館辦卡,也可以在鄰近區的圖書館辦卡。舉個例子,假如我在新宿區居住,臺東區打工,澀谷區上學,那麼首先以上三個區的區立圖書館的卡我都可以辦。除此以外,其周邊的墨田區、文京區、澀谷區、世田谷區等十幾個區的區立圖書館的卡一般來說也可以辦,這樣幾乎可以覆蓋東京23區的近四分之三。更何況,現在諸如荒川、品川、世田谷、中央、文京等區的區立圖書館已經取消了辦卡的地域限制,誰都可以辦卡享受圖書館的服務了。
魅力
“秀外慧中”的區立圖書館
東京圖書館雖多,單座館可能也不大,但每座圖書館的內容卻並不因此而泛泛。正如與我初遇的下落合圖書館一樣,很多區立圖書館不僅“秀外”,而且“慧中”。
最能體現圖書館“慧中”的,當是它的藏書和借閱。各區立圖書館的藏書量從幾萬冊到百萬冊不等,除報紙雜誌、CD光碟,還有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經濟、化工等領域的專業書籍,園藝、菜譜等大眾讀物,以及年鑑、白皮書等各類文獻。比藏書量更重要的是,根據2004年東京都的新版《公立圖書館的任務和目標》檔案,圖書館年新增書的最低標準為開架數量的1/8到1/7,因此書籍雖多,其中新書比例卻並不低。也難怪我經常能在圖書館找到需要的專業書籍,而且還是最新版的。
另外,這些圖書館並非千篇一律:從藏書內容來看,不同區域圖書館根據所在地特色的不同,藏書也會有所變化。比如我比較熟悉的大久保圖書館和豐島中央圖書館,因為所在地外國居民比較多,因此有很多外語文學作品和外語學習類書籍;角筈圖書館週邊聚集了大量高層寫字樓,來往的“打工族”很多,館藏書籍中便有很大比例與資格考試、經濟管理以及創業相關。
借閱方面,每個人一次可以借出5-10本書,借閱時間為2-3周不等,如果沒人排隊還可以持續續借,足以滿足當地居民的閱讀需求。比如我借閱的經濟學教科書,因為沒有旁人來借,我不斷續借了有半年多;業餘讀的小說倒是略有競爭,不過《海邊的卡夫卡》我借閱了兩次也讀完了,中間尚能看到上一個人用鉛筆記了筆記又擦掉的痕跡,也算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館際之間的書籍調配製度也是提升借閱體驗感的重要因素。每一個區的區立圖書館為總分館體制,由一所“中央圖書館”承擔總館職責,其他“地域館”則為分館。在這一體系的不同圖書館有著相同的設定主體、資金來源和藏書資源,有書卡的讀者可以在區立圖書館統一的檢索平臺查詢想看的書籍,可以透過網路、電話或者到館的方式進行借閱預約,然後自行指定就近的圖書館獲取。如果這個區的圖書資源不能滿足需求,則會由區立圖書館向都立圖書館請求援助;都立圖書館如仍然不能滿足,則會由都立圖書館向國會圖書館請求援助。區內圖書的話,一般來說第二個工作日就能送到指定圖書館,還書也只需在就近方便的圖書館歸還即可。而且館外多設有還書郵筒,這樣即使圖書館關門,也可以隨時將書投進去還書。這樣一來,雖然區立圖書館多且分散,但書籍資源仍相當集中,借還書也是相當方便的。
“秀外”方面,作為讀者最能切身感受到的就是圖書館的服務和硬體設施了。首先,每個圖書館都配備了必要的坐席,最多的北區中央圖書館有近400個坐席。其中需要預約的坐席大多有時間限制,以方便大家輪流使用,因此找座位基本不成問題。此外,無障礙服務也是一大亮點——我所去過的區立圖書館即使只有兩層,也會配備可以使用輪椅的直梯,很多還會配備殘疾人專用洗手間;像下落合圖書館等,館內都鋪設有方便盲人的盲道;真砂中央圖書館等還會為盲人提供免費的朗讀服務,可以說相當體貼入微。在真砂中央圖書館看書的時候,我看到好幾組朗讀員陪著盲人進出朗讀室,可見朗讀服務確實是一項需求度很高也很受歡迎的無障礙服務。
最後,一個區立圖書館也可以說是這一區域的資訊集散地,在這裡可以看到各類宣傳資料,比如夏日祭(類似廟會)的活動海報、志願者招募宣傳、施工改建的資訊等。一些學者會應邀來講座,圖書館還會組織電影放映會、朗讀會、日語交流班等各種活動,也會開設視窗,就行政手續、法律知識、就業創業、外國人生活等內容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免費諮詢,儼然就是一個社群便民中心。比如日語交流班,會招募當地的日本人作為志願者語伴,來幫助外國人提高日語水平。和我們國內志願者大多是年輕人的印象不同,這裡的志願者不乏退休後想繼續發揮餘熱的老爺爺老奶奶。我身邊便有同學參加了這裡的日語交流班,和語伴老爺爺聊天投機成了忘年交,結果經常被老爺爺叫去家裡聊天喝茶擼貓,真是羨煞旁人。
歷史
“一區多館”的格局歷經百年形成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樣,東京區立圖書館系統的建設能有今天的規模和成就,與長達一百餘年的建設歷程是分不開的。1908年,基於《在東京市建立通俗圖書館的建議案》,日比谷圖書館落成。次年,在《在東京十五區建立和日比谷圖書館同等規模的通俗圖書館》這一檔案中,首次提出了“一區一館”的建設原則。到1913年,隨著與當地小學並設的小石川、本鄉、兩國等簡易圖書館(後稱自由圖書館)的建設完成,東京基本實踐了“一區一館”的建設佈局。
在大正時期,自由圖書館的建設繼續擴大,許多區開始擁有了不止一處圖書館。二戰之前,隨著東京市域的擴大和行政區劃的調整,“一區一館”原則繼續被踐行,同時“一區多館”的現象也逐漸增多。儘管當時的都立圖書館事業遭遇了關東大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破壞和日本軍國主義挑起的戰爭打擊,經歷了不少挫折,但在不斷的調整重建中,各個圖書館不但頑強生存了下來,許多原先與小學並設的自由圖書館還在重建中開始獨立建館,取得了新的發展。
二戰結束後,在新憲法的框架下,日本頒佈《地區自治法》,原先隸屬於東京都管轄的遍佈各個區的都立圖書館逐漸被移交到各個區進行管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區立圖書館模式開始形成。2009年,以日比谷圖書館移交給千代田區為標誌,這樣的移交過程正式完成。隨後,更多的區立圖書館被興建,各種設施和服務也逐漸完善起來,最終形成了今天如此發達的區立圖書館體系。可以說,遍佈各區的圖書館是伴隨幾代東京人一起成長起來的。東京人讀書習慣的養成,與這些使用便捷的圖書館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攻略
探秘區立圖書館已成為小眾愛好
善於歸納總結的日本人民在網上也會總結不少關於各區立圖書館的基本資訊和風格特色,以及相關的體驗攻略。最厲害的我認為是一個叫做“東京圖書館制霸”的網站,運營者八成是區立圖書館的發燒友。他自己走遍了23區所有的圖書館,對每一座圖書館都寫了訪問記,記載了圖書館的內部樣子和利用體驗,並且為這些圖書館做了各種各樣的分類名單和排序,比如在哪條鐵路線上分佈著哪些圖書館的名單、公休日也在營業的圖書館名單、能借出CD最多的圖書館排序等等。此外,還有隻在某個圖書館才能借得到的書籍介紹、使用區立圖書館共同的注意點等等,真是事無鉅細,簡直是關於東京區立圖書館百科全書般的利用指南。
此外,有的網頁專注於各有特色的圖書館建築,向大家介紹圖書館的建築特色。比如歷史悠久的江東區深川圖書館始建於1909年,有濃濃的歐式風格,反映了日本明治年間大力學習西方的時代風貌;北區中央圖書館由1919年建立的紅磚倉庫改建,也被叫做“紅磚圖書館”而廣受喜愛。這些圖書館不僅僅是普通的書籍世界,其建築本身更是日本重要的文化財(相當於文物保護單位)。有一些網頁還根據不同圖書館的藏書數量和借閱申請人數量來計算某類書籍的“求書倍率”,並進行排序,以供大家篩選。另外還有“內飾精美圖書館精選”“與咖啡廳並設的圖書館精選”等各式各樣的圖書館攻略。由此看來,對各個區立圖書館的探索已經是一個小眾愛好了。
對我而言,各區立圖書館的另一大魅力就是它們風格各異的圖書卡了。顯然,集齊23張圖書卡也並不能召喚神龍,但是從各區立圖書館的圖書卡所用材質、卡面設計的不同,可以看出小小圖書卡體現了每個區不同的文化氣質。通過幾張薄薄的圖書卡把玩它們之間的差異和個性,也算是頗有“見微知著”的精神,使得努力收集每個區不同的圖書卡也成了我遊歷圖書館的樂趣之一。
吐槽
電子書籍缺位
且嚴格限制私人電腦的使用
東京區立圖書館也並非完美無缺,它們的槽點真是讓我不吐不快。這其中最讓我訝異的莫過於圖書館的藏書中幾乎沒有查詢到電子書籍,更不用說國內比較常見的電子閱覽室了。所謂的資料資源,也不過是一些DVD、CD等等,幾乎只用於外借,而一些資料庫也僅僅收錄了電子化的報紙。
此外,雖然幾乎所有的區立圖書館已經實現了無線網路的全覆蓋,但是對私人電腦的使用有著比較嚴格的限制。比如,下落合圖書館作為新館,雖然有一排配備了充電插口的電腦使用席,但是在更多的圖書館,如果一個坐席沒有說明是電腦使用席的話,原則上是不允許使用自己電腦的,理由是操作電腦鍵盤的聲音會干擾到周圍的人讀書。另一方面,不被允許使用自己電腦的坐席,一般也不會配備充電插口,這樣自己的電腦會很容易耗盡電量,確實很不方便。因此我的結論是:如果不是在有電腦使用席的圖書館,想要用電腦完成事情還是有難度的。
雖然圖書館內也有公用電腦,但絕大部分是不能上網的,主要用於書目檢索。各區的中央圖書館雖然會配備能夠上網和檢索資料庫的電腦,但是一來數量比較少,二來使用時間被嚴格限制在一個小時甚至30分鐘之內。幾次實踐後,我覺得還不如回住所查閱來得方便。
雖然有這些槽點,但是畢竟瑕不掩瑜。總體來說,東京便捷發達的區立圖書館體系給我的體驗還是很棒的,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