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七彩丹霞像是一抹散落人間的彩虹,吸引著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駐足痴望,保安大叔的那一句“不要拍那麼多,夠發朋友圈就行了。”讓人潮擁擠的丹霞增加了更多的歡聲笑語。令人著迷的丹霞,真的是女媧娘娘打翻了補天的五彩石嗎?答案即將為您揭曉。
丹霞地貌的形成
丹霞地貌作為古老的地質遺蹟,它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時期,是由於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發育形成的紅色巖系隨著地殼的抬升,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紅色砂岩經長期的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了孤立的奇巖怪石,所以其突出特點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
丹霞地貌的分佈
丹霞地貌主要分佈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澳大利亞等地,在我國分佈最廣,其中以廣東韶關仁化縣的丹霞山最為出名。
丹霞地貌的命名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中科院資深院士陳國達教授以發育典型的丹霞山為代表,命名了一種新的地貌型別——丹霞地貌,為學術界所接受與採用。
張掖七彩丹霞地貌VS南方丹霞地貌
張掖七彩丹霞與南方的丹霞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南方的丹霞植被好,丹霞是被森林覆蓋著的,而張掖七彩丹霞卻是裸露著的,沒有任何植被,就連一顆小草也沒有。它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恢宏的氣勢,絢麗的色彩,是一種毫無雕飾的自然之美。
七彩丹霞真的有七種顏色嗎?
據專家推斷張掖彩色丘陵距今1.25—1億年前,屬於內陸湖盆湖泊沉積,在溼潤炎熱環境下,沉積物的鐵礦物發生變化,使岩石變成紅色。9600萬年前(白堊紀),構造運動,岩層發生褶皺,距今8000萬年前造山運動抬升遭受風蝕、水侵。30萬年前彩色丘陵成景,被地殼運動抬升至地表。在西北地區複雜的氣候條件下,含有不同價位鐵離子的丘陵岩石遭到了強烈的風化和地表水的侵蝕,最終被裸露出來。裸露岩層中的鐵離子價位會隨著氣候環境而發生化學反應,並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透過複雜的地質運動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彩色丘陵。
張掖彩色丘陵以色彩豐富著稱,用夢塞爾土壤比色卡測出的顏色可達25種。彩色丘陵的顏色與Fe2+/Fe3+的比值有關係:當地層中 Fe3+含量較多時,Fe2+/Fe3+比值較小時,地層顏色以紫紅和磚紅為主,當地層中Fe3+合量較少時,Fe2+/Fe3+比值較大時,地層顏色以灰綠色和黑色為主,當地層中Fe2+/Fe3+比值由小變大時,地層顏色逐漸由紅色向綠、黃灰、藍灰過度,直至黑色或白色。
紅色地層代表炎熱乾旱的氣候特點,灰色地層代表一種溼潤的氣候狀態,而黃色地層所處的氣候屬於一種由溼潤向乾旱轉換的過渡階段。由灰色地層到黃色地層再到紅色地層,氣候是冷溼逐漸趨於炎熱乾燥的一個變化過程。隨著時間和天氣變化,多彩的丘陵變化萬千,頗有“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的氣勢,屬於世界地質稀缺性資源景觀。
結語:張掖七彩丹霞像是一個沉睡在大西北的美人兒,她穿著絢麗多彩的裙子,與每一位駐足痴望的旅人合影。讓知到帶孩子們一起來探索七彩丹霞的奧秘,做一個西北地質科考員,不僅能夠領略大西北的風土人情,而且能夠欣賞到除了海洋外的任何地質型別。
- END -
備註丨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