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這個人我們大家都熟悉,畢竟晏子也是上過教科書的。
在課文《晏子使楚》中,身材矮小,睿智多謀的晏子就已經跟大家見面了。
晏子使楚,憑藉出眾的膽識、謀略、口才最終不辱使命。
當時就有小夥伴說,晏子是個好人,我也深以為然。
但是我們看歷史最忌諱的就是把某人臉譜化。
人性是複雜的,怎麼能用單純的“好”,“壞”來區分呢?
讀完二桃殺三士之後,我對晏子有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晏子齊國的大貴族,官至丞相
這時候還是姜太公後人的齊國,也就是常說的姜齊。
春秋之時,禮樂猶存。各國無外乎分封二字。
周天子把土地分給諸侯,諸侯再把土地分給大夫。
這些爵位和土地都是世襲的,反應到制度層面就是父死子繼。
不僅是國君,士大夫也是這樣,這就是世卿世祿制。
當時沒有私學,貴族子弟都是在家中由專人教導。
普通人想翻身,根本不可能。
士族子弟不事生產,養尊處優。但是因為家學淵源,從小掌握各種技能,騎馬,駕車,射箭,音樂等等。
貴族子弟上馬能打仗,下馬能讀書,各個文武雙全。
當時的貴族中全才很常見,即便不精通也知道個大概。
晏子便是齊國大夫,也就是說晏子是先天的貴族,沒有吃過一天苦頭。
雖然身材不高,但是衣食住行也都有專人伺候,比起勞動人民來說簡直不要太好。
貴族整天大魚大肉,勞動人民風餐露宿,這個叔可忍,嬸都忍不了!
民眾跟貴族先天便是對立的階層。
三士也就是齊景公的三個屬下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齊國的普通階層
士在古代是一個階級,可以說是小貴族。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既然能被稱作士,也就表明他們三人應該是有貴族背景。
但是這個背景等於沒有,從周天子到春秋時,過了三四百年,士這個階層早就膨脹得不像話了。士也得像普通人那樣打工掙錢養活自己,有時候也得拼命幹。
齊景公也是個不錯的國君,起碼知人善任。
公孫接幹了什麼事呢?齊景公打獵遇到一頭老虎,危急關頭公孫接挺身而出,與猛虎搏鬥,虎口奪食救了齊景公。這可是救命之恩,因此公孫接很受齊景公的器重。
田開疆幹了什麼事呢?田開疆人如其名給齊國擴充套件了領土,齊景公也比較敬重。
古冶子幹了什麼事呢?齊景公在黃河中乘船差點被一隻大黿給掀翻了,人們都說大黿是河伯,古冶子可不管這個,跳下水就把這隻大黿給殺了。因此齊景公很是賞識古冶子。
二桃殺三士,怎麼操作呢?晏子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都是齊國的勇士,但是三人到底誰最勇猛呢?
國君賞賜眾人,最後只剩下兩個桃子了,但是有三個人。
這也就是僧多粥少,誰能吃這個桃子呢?
自然是功勞比較大的,公孫接先說自己力搏猛虎,取了一個桃;田開疆說自己浴血奮戰給齊國擴大了地盤,取了一個桃子;古冶子很生氣,自己說得晚但是自己的功勞更大啊。
古冶子說道: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已經不是吃不吃桃子的問題了,而是自己夠不夠勇敢的問題。不吃桃子死不了,但是被別人說膽怯,那不行。
就像金庸武俠中的天下第一,即便天下第一又能怎地,多吃一個饃嗎?但是武林中人就是在乎這個。同樣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也在乎自己的名聲,可以說三人把自己的名聲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貴重,這恰恰暗合了儒家的最高行為標準——殺身成仁。
古人死板,但是古人也很純粹,沒有那麼多彎彎繞,不懂迂迴戰術。
桃子已經到手,怎麼辦呢?到手的好處誰甘心送回去?
你看公孫接,田開疆是怎麼處理的:
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而死。
就是說我們倆的勇氣趕不上你,但是吃桃的時候也不相讓,這是因為貪婪。
如果不領死反而證明了自己的怯懦,自刎而死。
古冶子沒想到二人這麼幹,啥是刎頸之交啊,這就是。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誇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雖然,二子同桃而節,冶專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領而死。
這句話就是說自己不仁不義還不如死了算了,因此古冶子也自刎而死。
三人與其說是因為桃子而死,不如說是因為仁義而死,完成了殺身成仁的要求。
晏子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他又有什麼目的呢?
對此始作俑者是怎麼說的呢?
三人死板不知變通,該有一死?
真的該有一死嗎?
晏子把為國為君的忠臣給弄死,真的說不上是什麼忠良。
三人死後,晏子把持朝政。
晏子與田穰苴上下其手,讓國君的權威日益下降,最終田氏代齊。
晏子可以說是神助攻了。
由此可以看出,三人憑藉功勞在齊國朝野樹立了自己的威望,一方面有能力,另一方面國君也信任,這就擋了晏子的路。
晏子想把持朝政,只能斬斷齊景公的左膀右臂。
二桃殺三士,簡直是讓人冷汗連連,晏子真的算不上什麼好人,腹黑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