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近代中國人而言,民族主義是個典型的西方舶來品。它產生於18世紀末葉的法國大革命,在19世紀中葉德、意民族統一過程中發展壯大。民族主義是以民族權益和民族感情為核心內容的一種政治觀念、政治目標和政治追求。
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既是我國傳統民族主義思想在近代的轉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引進,是二者結合的產物。就中國傳統的民族主義思想而言,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華夏中心觀,二是華尊夷卑觀,三是建立在華尊夷卑觀基礎上的“華夷之辨”的觀念。促使這種傳統民族主義向近代民族主義思想轉變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的中國人思想觀念的變化。在具有先進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國人不得不放棄古代的華夷觀念,認識到中國只是世界各國中的一國;同時,在“西夷”的侵略面前,為謀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識。此民族意識已逐漸擺脫古代的華夷觀念,而導向建立獨立的近代民族國家的目標,建立近代民族國家,是近代民族主義的核心內容。
西方的民族主義思想表現為兩種,其一是法國的民族主義,其二是德、意的民族主義。前者指的是一個民族的“自決權”,後者強調的是民族特徵。梁啟超是中國揭示和宣傳近代民族主義的第一人。他宣傳、介紹和接受的是德、意的民族主義。中國人之所以接受的是德、意的民族主義,而不是法國的民族主義,是因為法國的民族主義是政治民族主義,德、意的民族主義是文化民族主義,而後者與中國傳統的民族主義更接近。相比而言,德、意的民族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更接近於中國,更容易為中國人所接受。
中國傳統民族主義在近代的轉型,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而西方近代民族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引進,則使這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就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產生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對任何一方面作用的片面強調都是不恰當的。
在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百多年裡,中國近代的民族主義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清末民初,這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形成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表現為,近代民族主義與傳統的民族主義相雜糅,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爭取國內各民族的平等的鬥爭相交織,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相結合。這一時期推動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主要有兩種力量,即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立憲派。第二,五四時期,這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在反帝與反封建的同時,人們開始從思想認識上尋找中華民族落後的原因,認識到中國文化的落後是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列強侵略和政治變革失敗的重要原因。於是,從文化上入手,謀求文化上的解決。此外,民族主義開始與各種政治運動和思想運動相結合,呈現出多元的傾向。第三,九一八事變以後到抗日戰爭結束,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高漲階段。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人們在思想文化方面,從原來的反省、批判傳統文化轉變為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弘揚以提升民族自尊和自信,推動救亡圖存,國內各階級、各黨派、各種政治勢力逐漸集合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戰的局面。
近代民族主義是在中國不斷淪為半殖民地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發展的。它與中華民族反抗西方列強侵略的鬥爭緊密相連,這種特殊的發展環境和過程使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形成了一系列與時代主題相適應的鮮明特點:其一,它與近代救亡運動緊密相連。其二,國家主權思想佔有主要地位。其三,存在著內在的矛盾。近代思想家在探索自強的過程中往往遇到民族自強與文化保守如何統一的問題。
對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評價:首先,它促進了愛國精神的覺醒。再次,它促進了革命精神的覺醒。最後,它促進了啟蒙精神的覺醒。近代中國備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壓迫和掠奪,因此,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一直是民族主義的中心內容之一。在長期鬥爭中,民族主義有過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產生過各種不同的結果,其中經驗與教訓不一而足;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作用,是由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內容決定的。而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內容是由近代中國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決定的。中國近代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一是民族獨立,一是社會進步,實現現代化。所以,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最主要內容是實現民族獨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國家,實現社會進步,推動中國的現代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