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我們就知道孫中山是“先驅”,是“締造者”,是“國父”,但對他的具體印象卻有些模糊。
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在異國他鄉被綁架,這場綁架,差點改變中國近代史程序…
遭遇綁架
1896年10月11日上午,年過30的孫中山走在倫敦波德蘭街區的一條馬路上,突然,路邊閃出一箇中國老鄉同他搭話,他見男子說話的口音同自己一樣,沒有多想,便同男子攀談起來。
不一會又一箇中國老鄉加入聊天,不知不覺三人就走到了波德蘭大街49號的門口,孫中山不知道,一場意外正在降臨。
兩個老鄉熱情地將他擁進屋內,咣噹一聲大門旋即關閉,他猛然想起,友人曾說過:清廷使館就在這條街上。
初到倫敦
時間倒退10天,10月1日,這天孫中山搭乘郵輪從檀香山抵達利物浦,然後轉乘火車到了倫敦。他這一路風塵僕僕,心情複雜,此時,他是清政府的“通緝犯”,
廣州起義失敗後,那些接到緝拿孫中山命令的清廷官員,都不知道他長什麼模樣。正當清廷抓耳撓腮之時際,孫中山自己犯下一個致命錯誤:在舊金山時,他公開了一張自己的照片。
嗅覺靈敏的清廷隨即將照片複製,分發到了各個機構,包括清廷駐世界各國的機構。孫中山毫不設防,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再是“路人甲”,那張臉已被人偵查的一乾二淨。
早在檀香山的時候,他就被探子盯上了,9月23日,當他搭上從舊金山前往利物浦港的郵輪時,清朝駐華盛頓公使楊儒便通知了駐倫敦公使龔照瑗,龔照瑗在接到通知後,立即聘請私家偵探24小時跟蹤孫中山。
軟磨硬泡
那個突然閃出找孫中山搭訕的人,是清使館的工作人員鄧廷鏗,被拉進房子的孫中山已然身不由己,他被帶到一間窗上裝有鐵柵欄的房間。
一位滿頭白髮,留有鬍鬚的英國紳士走進房間,態度高傲地對他說:“這裡是清朝駐英公使館,對於你來說,這裡就是中國,你現在就是在中國。”
隨後,審問開始。
這位高傲的英國人便是清朝駐英公使館的參贊馬卡尼,在審問中,孫中山如實回答自己姓“孫”,斷不承認自己就是清廷通緝的孫文。
被“軟禁”到第四天時,一位自稱姓唐的人走進房間,那位唐先生一進門,孫中山立馬認出:這傢伙就是當初和他“套近乎”,把他推進使館大門的其中一人。
唐先生入屋坐定,就開始和孫中山軟磨硬泡起來:“那天推你進使館,我是公事公辦,今天我是以私人身份來見你的。你就承認你是孫文吧,所有的事情都已經沒法改變了……”
孫中山回答:
“這裡是英國,不是中國,你們要怎麼處置我?按照國際法,你們必須要把抓我的事情先告訴英國政府,我看英國政府不會同意的吧?”
唐先生笑了:
“我們不會請示英政府的,事情早就辦妥了,船都僱好了,到時候把你嘴封住,身體捆住運到船上,直髮香港,然後再移交到廣州,就可以審判用刑了。”
接著他又給孫中山列舉了在朝鮮發動“甲申政變”的金玉均,屍體引渡回朝鮮凌遲斬首示眾的例子。
孫中山毫不示弱,反過來警告那位唐先生:
“你們會那麼殘忍嗎?金玉均一事後來就引發了中日之間的矛盾,將來英國要求中國政府懲治你們也不一定。即便你有幸逃脫,你和我都是廣東人,我在廣東有很多兄弟和朋友,他們或許就在日後為我復仇。到時候,別說你一個人被報復,你的家族被報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聽到這段話,唐先生原來強悍的口吻頓時就變了,立刻用緩和的口氣說:
“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駐英公使要求我做的,我這次來只不過是出於私人關係,想讓你知道你現在很危險。”
為了顯示自己確實想幫助孫中山,唐先生甚至說自己為他秘配了兩把使館鑰匙,要救他出去,但使館加強了對他本人的防範,所以此事作罷。
最後,唐先生說他想到一個辦法:讓孫中山給使館參贊馬卡尼寫一封英文信。
他讓孫中山在信中必須極力表明:自己是被清廷官員陷害,不是逆黨,之所以來到中國使館,只是想為自己洗刷冤屈。
孫中山一時想不出辦法,只能按照唐先生的意思寫了這樣一封信,只是唐先生帶信走後再無音訊,孫中山意識到自己中計了。
原來,唐先生是清廷使館派來的,讓他寫信的目的,就是要他在信裡面寫出:他是自己主動走進中國使館,而不是被綁架的!
自救
孫中山絕望了,從被抓進來那天起,他就開始嘗試“自救”,有兩個英國僕人負責每天給房間點燃火爐,他選擇“攻關”這兩人,在進來的當天,他就請年輕僕人給好友康德黎博士帶信。
康德黎博士曾在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前身)任職,做過八年的教育長,孫中山在西醫書院讀書時,康德黎一直非常欣賞他。讓他絕望的是,那位年輕僕人將信全都交給了使館人員。
孫中山後來才知道,清政府怕夜長夢多,連固定班次的輪船都不願意等,花了7000英鎊僱傭了一艘私船,還準備了一個大木箱,計劃把他偽裝成一個“瘋子”,裝進木箱裡運回國內,凌遲處死。
10月16日上午,陷入絕望的孫中山看到年長的僕人柯爾走進了房間,他再次鼓起勇氣,向柯爾哀求能否幫助他。
讓他驚喜的是,柯爾忽然問了他一句:“你到底是什麼人?”
一絲希望在心底升騰,他立刻回道:“我是一箇中國的政治避難者。”
柯爾沒讀過書,自然不能領會“政治避難”的意思。
孫中山順勢說道:“我是一個基督徒,中國皇帝不喜歡基督徒,所以要把我抓起來殺了。”
柯爾身子一顫,很明顯他被這個解釋打動了,但還有一絲猶豫。
“英國政府肯幫助你嗎?”柯爾小心問道!孫中山斬釘截鐵地回答:
“當然肯!我現在的性命,其實就在您的手裡。只要您能把我這件事讓外界知道,那我就能活命了,不然我就只能任人宰割……”
柯爾沒有吭聲,幹完活兒就走了,孫中山心裡燃起的火苗瞬間又熄滅了。
絕處逢生
第二天早上,柯爾照例走進房間給爐子加煤,忽然他用手悄悄指了指煤簍,順著他指的方向,孫中山看見:黑乎乎的煤簍裡藏著一張紙條。
拿過紙條一看,他的心跳不由加速,上面寫著:
我會努力為你給你的朋友帶一封信。你不要在桌子上寫,因為他們會透過門上的鑰匙孔不斷地監視你,你躺到床上去寫。
孫中山頓時精神大振,他躺到床上,給好友康德黎博士寫了一封信。
中午時分,柯爾來到房間取走了信,孫中山把自己身上僅有的20英鎊,全交給了柯爾。柯爾走後,他又開始了漫長的等待,他覺得柯爾這個純粹的基督徒是可以信賴的,柯爾確實沒有辜負他的信賴。
三全之策
10月17日晚,柯爾的妻子按響了康德黎博士家的門鈴,她將信塞在門縫裡,然後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康德黎開啟門看見那封信,拆信看後頓時大驚,他正納悶孫中山為何莫名其妙失蹤了…雖然已是深夜,但康德黎還是立刻找到了孫中山另一個好友孟生博士,商量該如何營救孫中山。
倆人一合計,決定向中國使館參贊馬卡尼求助,他們不知道馬卡尼就是“綁架”孫中山的主謀之一,萬幸的是,當他倆去找馬卡尼時,他正好不在。
愁得團團轉的倆人只能去警察局報警,蘇格蘭場的偵探長聽完康德黎的報告後,覺得事情太過重大,需要第二天向上級彙報。
康德黎和孟生只能無奈走出警局,準備第二天再去找馬卡尼,如果讓他倆見到馬卡尼,也許孫中山的命運就將改寫,中國近代史也將改寫,萬幸的是小人物:僕人柯爾及時出現了。
原來,柯爾信守諾言,在讓妻子遞交書信後,不太放心,決定把孫中山的親筆信再遞交給康德黎。他來到康德黎家後,康的家人告訴他康德黎去了孟生家,柯爾又趕到了孟生家。
透過同柯爾的面談,康德黎和孟生了解到,他們即將去找的馬卡尼,其實就是這場“綁架事件”的主謀之一。
既然不能找馬卡尼,康德黎絞盡腦汁,想了一個三全之策,他先僱了一名私家偵探日夜守候在清朝公使館門前,以防止使館人員偷偷將孫中山押送回清廷。
另一方面,他用孫中山的親筆信做證據,透過法院起訴向英國政府施壓,指控清廷違反《人身保護法》,要求英政府幹涉。
而後,他又想到了一個可以藉助的力量。
借力
10月22日,英國《環球報》刊登了一篇文章:《令人震驚的故事!反叛者在倫敦被綁架!被監禁在中國公使館!》
這篇文章,正是《環球報》記者在採訪康德黎之後發表的。《環球報》的報道刊出後,整個倫敦都轟動了,緊跟著,各路媒體紛紛進行了報道。
新聞媒體的介入,給了英政府巨大壓力。因為按照英國的法律,未經英政府許可,外國使館不能在英國隨意逮捕人。
一時間,清朝駐英使館成了過街老鼠,在新聞媒體的持續報道下,清使館門前每天都會聚集大量英國民眾,他們在那裡高喊著“釋放孫文”,有人甚至提議要搗毀清廷使館。
在這樣的情況下,之前一直語焉不詳的英國政府態度陡然強硬起來,最後由英國首相兼外相索爾茲伯裡親自出馬,向清朝駐英使館遞交備忘錄:
要求清朝公使館按照國際法,立刻釋放私捕的孫中山,否則將要求中國立刻召回駐英公使。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廷使館再也頂不住了。
走出牢籠
10月23日下午,兩個衛兵來到囚禁孫中山的房間,接著,孫中山被帶到樓下,為了最後的面子,馬卡尼要求他從使館後門出去,但得到訊息的民眾和媒體早已把使館圍得水洩不通,孫中山剛走上馬路,就被媒體和民眾團團圍住。
原本,孫中山和他的革命事蹟不為外國人熟悉,經此一事,孫中山名聲大振,可以說這起“綁架事件”,改變了他的革命軌跡,也讓世界知道當時的中國有這樣一個革命家。
就在孫中山走出牢籠不久,清朝駐英使館收到一封來自清廷的電報: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把孫中山押送回國!
寫在最後
歷史的車輪可能會在某一時刻和某些障礙前,稍稍放緩它的腳步,但緊跟著,它會狠狠地衝軋過去,呼嘯而過。
15年後,伴隨著武昌一聲炮響,垂死掙扎的大清帝國瞬間土崩瓦解,古老民族開啟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