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
說
少言 | 是一種能力
不說 | 是一種智慧
周武王滅殷後,把曲阜封給了周公旦,國號為“魯”,周公讓嫡子伯禽接管封國。
當伯禽赴魯國就任時,周公生怕伯禽年輕有失,對兒子一再訓誡,並把跟隨自己多年的家臣金人叫到面前,將訓誡的內容寫在他的背上,讓金人時刻陪伴伯禽左右,提醒伯禽不忘訓誡,這就是著名的“金人銘背”。
伯禽果然不負所望,魯國在他的帶領下,走向繁榮穩定。周公去世後,伯禽為紀念父親,修建周公廟作為魯國的太廟,並在廟內鑄金人塑像,金人口上被封三重,背後還刻著銘文。
“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銘文告誡伯禽,作為一個當權者,不要多說話,不能亂說話。
孔子當年周遊東周,瞻仰周王室太廟,看到塑像及其背後的銘文,極力誇讚,並告誡弟子三緘其口、謹言慎行,以此來立身行事。
水深流緩,貴人語遲。好好說話,也是一門藝術,懂得把握分寸十分重要。
一個人說出口的話,發表的言論,往往體現著自身的修養。不隨便評價、指責別人,就是對他人最好的尊重。
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很多時候,誇誇其談、口無遮攔,只會讓人心生厭惡,言辭不當甚至會招致災禍。
晚清重臣曾國藩,就曾因為言語不慎在官場屢遭排擠,還因此差點丟掉性命。初入官場的曾國藩年輕氣盛,時常在同僚面前賣弄學問,很快就引起了別人的反感。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為挽救大清,曾國藩上奏朝廷,言語犀利、直言不諱,結果得罪了咸豐皇帝,差點賠了性命,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還時常因此而受打壓。
屢遭打擊的曾國藩,深刻地反省自己,痛下決心改掉“多言”惡習,還留下了“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的警世名言。
適當控制自己的表達欲,不僅是一種自我的修煉,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善意。
一個成熟、睿智的人,一定會謹言慎行,懂得顧全大局、顧及他人感受。
一個內心善良、豁達的人,開口說話,會讓人如沐春風,也會擁有更多的傾聽者。
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少言,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
舌頭上有龍泉劍,要學會做自己口舌的主人。
孔子《論語·顏淵》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善意的言語,像春風化雨,滋潤人心、傳播愛意,而傷人的話語卻像一把刀子,傷人於無形。
我們依靠語言溝通交流,卻也常常因為脫口而出的衝動和莽撞,傷害別人、製造麻煩,因此,學習如何說話,才是人生的第一要務。
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與人言不過二三
人生苦樂參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心酸,不要逢人就訴苦,見誰都抱怨。
當你不停抱怨,把負能量傳遞給別人的同時,也損害了自己的形象。與其抱怨不如改變,把精力都收回,放在自己身上。
止
'
語
“止語”,俗話叫”閉口禪“,指清淨身口意三業。就是要訓練自己的慈悲和智慧,避免言多必失。
”口乃心之門戶”,口閉心沉。此處一靜,萬物皆景;此口一閉,萬籟皆勝;此心一沉,永珍可愛。
多說一句不如少說一句,少說一句不如不說。閒話不說,雜念便不生。
在佛門裡,師父也會告誡剛出家的弟子要少說話,保持內心寂靜。
不僅要訓練自己控制語言的能力,每晚入睡前,還要反省一下今天說了哪些話,有沒有不合適的。
有效的溝通並不是一個勁兒地說話,而是適時地沉默、正確地表達。讓所說的話,比沉默更有價值。
知道什麼時候不說話,有時要比懂得說,更為重要。
憤怒時不說,得意時不說,心情不好時不說。學會閉嘴,少說話,多做事,用積極的心態感染人,用美好的語言溫暖人。
不詆譭,不計較,不多嘴,不議論,做一個和顏悅色,情真意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