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中共百年奮鬥歷程之中,有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中有曾經的國民黨高階將領,有極具影響力的社會賢達、工商業者,有懷揣救國興國之志的知識分子……中新社十集微紀錄片《大道同行——百年風華誰與共》,攝製團隊奔赴十多個省份,與近四十位名人之後、歷史親歷者、黨派高層、資深專家等面對面傾談,以講故事的方式為你呈現百年風華中,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與中共“同心奮鬥”的精彩歷程,敬請關注。
1933年11月20日,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州成立。公開宣佈聯共反蔣抗日,出任主席的,是國民黨內一位重量級人物——李濟深。
李濟深,字任潮,曾為國民黨高階將領。1926年北伐戰爭中,蔣介石擔任總司令,李濟深出任總參謀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李濟深主張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非但未被採納,還被蔣介石任命為鄂豫皖“剿匪”副總司令,他因此憤然離職。
據李濟深的女兒李筱松回憶,福建政府事變失敗了以後,李濟深就去了香港。
“在1936年的時候,共產黨發表了全民抗日的宣言,父親非常讚賞。他已經看清蔣介石的真面目了,看透了他們國民黨他們那邊不是真心抗日的。”據李筱松介紹,從那以後,父親李濟深就跟共產黨走得很密切了。
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誕生。李濟深出任民革中央的第一任主席。
據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介紹,以李濟深為代表的這些國民黨左派人士,不僅擁有著巨大的政治影響力號召力,手裡還掌握著軍隊。
“所以這些人走到一起,明確地高舉反蔣的旗幟,那個對當時中國政局的這種影響和風向標的作用還是很大。”
民革《行動綱領》規定,當前之革命任務為推翻蔣介石賣國獨裁政權,實現中國之獨立、民主與和平。
當時,大家雖一致認同“反蔣”,但反蔣以後,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民主共和國,意見並不統一。鄭建邦介紹說,那時“有相當一部分人士還是走所謂的‘第三條道路’。”
就在這時,一封來自解放區的信,寄到了李濟深手中。這封信對當時走第二第三條路線的人,起了很大的影響。
這封信來自民革創始人之一朱學範。1948年2月28日,朱學範到了哈爾濱。朱學範之子,民革中央原副主席朱培康介紹說,透過實際調查,朱學範深深地感覺到,“解放區的工人農民群眾的生活也好,政治態度也好,跟國統區完全是兩碼事,沒法比的”。於是3月份,朱學範就給李濟深寫了這封信。
此時,李濟深領導的民革已成為中國反蔣力量的聚集地。不僅擁有反蔣武裝力量,還在國民黨內部發展了幾百名秘密黨員,隨時準備起義。蔣介石即將倒臺,中國未來會走向何方?一時間,李濟深成為各方勢力拉攏的物件。
據李筱松回憶,孫科、美國方面都曾拉攏李濟深,甚至開出“如果你要是願意替代蔣介石,南方都歸你管”的價碼。
而李濟深當時已經不願使中國再生靈塗炭,再出現分裂的局勢。他認為,“共產黨才是真正能解放勞苦大眾的”,所以就決心跟共產黨一起走。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釋出“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5月1日,毛澤東又親自致電李濟深和民盟中央常委沈鈞儒。
李濟深得到“五一口號”的訊息特別高興,就聯合沈鈞儒跟各民主黨派磋商,最終大家一致決定參加新政協。
隨後,在港民主人士陸續應邀北上,在中共擬定的北上解放區邀請名單中,李濟深名列首位。就在離港前幾天,李濟深還派人設法轉交他寫給國民黨實力派人物的親筆信。他認為,策反工作是民革特殊作用之所在,這既是民革的優勢,也是責任。
鄭建邦介紹,據初步統計,由民革參與策反國民黨軍隊,最後還取得成功的,有130多萬。這加快了解放戰爭的程序,促進了新中國更早地成立。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一行人出現在西苑機場,李濟深與一眾民主黨派領導人在此迎候。他們久別重逢,親切交談,氣氛熱烈。
這在李濟深心裡引起了巨大的波瀾,因為他曾經跟中國共產黨人合作過,後來又和中國共產黨人敵對過,然後又在漫長的政治探索過程當中,最終和中國共產黨人走到了一起。
“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看到祖國的統一。”李筱松介紹,李濟深在去世之前,還寫下了詩:十年國慶萬年紅,衡麓光輝永照中。我與全民宏願在,及身要見九州同。
鄭建邦表示,民主黨派接受共產黨的領導,不是一種政治上的權宜之計,“是經過慎重地考慮,是經歷過歷史和政治的嚴峻的考驗作出的。”
“這70多年,民革和中國共產黨精誠合作,一起建立新中國,一起建設新中國,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中新網 影片截圖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