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著上下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而且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僅就“中國”一詞的別稱,常見常用的就有:九州、赤縣、神州、中華、中原、海內、華夏等等。那麼,何謂“華夏”?我們為什麼要稱呼自己是“華夏兒女”呢?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代名詞,“華夏兒女”又當如何理解呢?
“華”的古字形像花朵,本義指草木的花,有花朵、開花等意思,引申為光彩、華麗、文明等含義。用作名詞時,因與“夏”同義通用,即成為了中國古稱漢民族的代名詞“華夏”了,後引申指代“中國”。而“夏”的甲骨文是個象形字,是一個非常形象的人形,胳膊和雙手擺開,呈現出一種強有力的架勢,其本義就是一個雄壯威武的人,而且是我們中國人。這也就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說的:“夏,中國之人”。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而孔子所說的:“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夏”與“華”就是同義詞。因此,大約從編著《尚書》那時起,我國古籍上就開始將“華”與“夏”連起來使用,合稱“華夏”了。
有不少學者認為,“華夏”中的“華”指的是位於今陝西省的西嶽華山,而“夏”則是指發源於今陝西省的漢水。在我國的古籍中,一向把“華”、“夏”作為中原的代名詞,稱四方為“夷蠻戎狄”。其主要原因是今天的陝西岐山的周原,是古代西周的發源地,也是傳說中黃帝的發祥地。而在古籍中,夏水也稱為漢水,而漢水也稱為夏水。由此可見,“華夏”最初應該是一個地理位置的概念,即古代中原地帶的自稱。
唐朝的經學家孔穎達在他的《春秋左傳正義》中寫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思是因為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之為“夏”,“夏”有高雅之意;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稱作“華”。從這一解釋中,我們不難看出,“華夏”一詞,還不僅僅有地理位置層面的意思,更深一層次的價值,還在於文化沉積方面。可見,“華夏”一詞後來已經逐漸演變成為了,講究文明禮儀的古代中國的別稱了。
自古以來,作為我們中國人,其代稱還是很多的,比如中華民族、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等等。而中華民族和華夏民族中的“華”和“夏”,都是起源於我國的中原地帶遠古民族的自稱和他稱。由於“華”和“夏”的頻繁同義詞通用,比如遠古的華夏民族自稱為“夏人”、“華人”、“中夏”、“中華”等。這種長期反覆地使用就讓“華夏”逐漸成為了一個專用名詞,從而指代了中國和華夏民族以及他們的後裔。因此,今天的我們,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華夏兒女”啦。
綜上所述,“華夏”原是一個地理名詞,後來發展演變成了“中國”的代名詞。而古老文明的華夏民族,則是遠古時期中原地帶的古民族的族名,因為這個民族自認為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全世界的中心位置,所以把這個地方稱為“中華”、“中夏”,而把自己的國家稱之為“中國”。為此,今天的我們,不僅要為歷史悠久的華夏民族而驕傲,更要為作為華夏兒女而自豪!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