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即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又稱為前漢。西漢極盛疆域東並朝鮮、南據交趾、西逾蔥嶺、北抵大漠,國土面積達609萬平方公里。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漢武帝劉徹統治時期(公元前140至前87年),西漢國勢最盛。漢武帝雖然完成了輝煌大業,但也耗盡了國力,加重了農民的困苦。豪強兼併現象日益嚴重,流亡的農民或淪為奴婢、佃客,或聚眾暴動。武帝晚年轉變政策,緩和矛盾,形成了昭帝、宣帝時期的小康局面。此後社會又險象叢生,官吏貪暴,商人盤剝,更甚於前。農民反抗、鐵官徒暴動頻繁。外戚王氏乘機控制了政權。
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而王莽新朝也改變不了沉積多年的社會現實,新莽天鳳四年(公元17年),爆發了以綠林、赤眉為主的農民起義。新朝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二月,綠林軍推劉玄為帝,建立更始政權。昆陽一戰,劉秀率軍全殲王莽軍主力,取得決定性勝利後,乘勝攻入長安,王莽政權亡。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長安附近七郡外,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
司隸校尉部
司隸,漢武帝所設,下轄河南郡、河內郡、河東郡、弘農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東漢時改河南郡為河南尹。
兗州刺史部
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漢武帝時開始的,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等)、東郡、陳留、濟陰、泰山、東平六郡國。
豫州刺史部
豫州,因位於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故簡稱“豫”。
青州刺史部
青州,大體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東半島的一片區域。
徐州刺史部
徐州範圍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涉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山東南部,徐州刺史部包含下邳郡、琅邪郡、東海郡、臨淮郡、楚國、泗水國、廣陵國。
益州刺史部
益州,漢武帝設定的十三州之一,其最大範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哀牢國是傣族先民閩人建立的國家,史記載以來的第一個傣族政權。
揚州刺史部
始置於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為全國十三州之一。範圍相當於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蘇長江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區。
幽州刺史部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設立,部刺燕地諸郡國。武帝開邊,置漢四郡,亦屬幽州刺史部。
幷州刺史部
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漢武帝元封中年置幷州刺史部,為十三州部之一,領太原、上黨、西河、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
朔方刺史部
為西漢十三刺史部之一。西漢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州治在朔方縣(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北)。東漢建武十一年(45年),朔方刺史部入幷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今山西省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區。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冀州刺史部。
交州刺史部
前稱交趾刺史部。西漢,漢武帝派兵剿滅南越國後,設立交趾刺史部,地分七郡,部治贏婁(今越南河內西北)。此時交趾未改交州,交趾與朔方刺史部,與十一州合稱為十三部,也是漢朝最南部的疆域。
交趾設有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九個郡,其中在越南部分交趾有三郡:交趾、九真、日南五十六縣。
荊州刺史部
西漢時期的荊州包含∶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國。
涼州刺史部
古稱雍州、姑臧、休屠,今武威市,又稱雍涼之都、天下要衝、夢幻之城,簡稱雍涼、涼,先設雍州、後改涼州,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在此建都,雍涼文化的發源地。
西漢元朔三年(前126),武帝改雍州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涼州因此而得名《涼州府志備考》,至此從古雍州改名涼州,成為漢代十三州之一,領有河西諸地。
西域都護府
是漢朝時期在西域(今新疆輪臺)設定的管轄機構。太初三年(前102年)漢遠征大宛取勝,自此“西域震恐,都遣使來貢獻”(《漢書·西域傳》)。漢遂在敦煌到鹽澤(今羅布泊)之間設立了交通亭站,還在輪臺(今新疆輪臺東南)和渠犁(今新疆庫爾勒)等處屯田,置使者校尉。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西邊日逐王率眾到漢西域地方長官鄭吉處投降,天山以此也歸屬於漢。漢“並護北道”,始設“都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