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杜義德將軍的兒子杜偉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當年是什麼力量讓那些受盡苦難的工農拋家舍業、不畏犧牲,義無反顧地踏上革命征程?又在革命道路上歷經無數血與火的考驗而從不動搖?我認為,只有無比堅定的革命信仰,是支撐他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走向勝利的唯一答案。”
而他的父親——杜義德將軍便是那些義無反顧踏上革命征程的人們中的一員......
“不愧是‘杜堅決啊’”
杜義德將軍是從大別山區走出來的老革命前輩,他為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立下了赫赫戰功,1955年,他被授予中將軍銜。
與許多革命者一樣,杜義德將軍參加革命前也是貧苦工農出身,文化程度並不高,因自幼家境貧寒,杜義德只讀了8個月的私塾,在只有八九歲的時候就去給地主放牛,15歲那年,因到武漢當學徒工,受盡了老闆的欺凌,那時的他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世界上會有那麼多的不公平,不合理。
在那個黑暗的舊世界裡,人民的苦難似乎壓根沒有盡頭,作為一個有著滿腔熱血的年輕人,那時的杜義德多麼渴望光明能早日到來,解救那些被壓迫的窮苦百姓。
據杜偉(杜義德將軍之子)回憶:
“父親的革命信仰的建立,起始於在湖北木蘭山做工的那段歲月。”
那時,杜義德白天干活兒,晚上就到李先念那裡聽他講《共產黨宣言》,在聽到《共產黨宣言》裡面的內容後,杜義德頓時眼前一亮,他想:自己一直夢寐以求改變窮人受奴役、受壓迫的悲慘命運的真理,終於找到了。
自此之後,杜義德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給了黨、為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為了人民的解放,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革命的道路。
1927年春,在北伐戰爭勢如破竹之時,杜義德回家鄉參加了農民赤衛隊,拿起武器保衛農民革命的果實。
1929年,又是春暖花開時,杜義德和家鄉的100多個赤衛軍一起加入了紅軍,並被編入紅11軍31師4大隊,杜義德擔任宣傳隊長。
從此,能說會道的杜義德,每天都會帶著戰士們翻山越嶺,到周邊的村子裡為紅軍進行宣傳,籌集給養。
1931年底,杜義德已成為紅四方面軍主力紅四軍第十師第三十團第三營營長,成為中層指揮員。
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和中央紅軍在四川懋功會師,黨中央決定兩大紅軍主力混合編組分左、 右兩路北上,開闢川陝甘革命根據地。
1936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紅四方面軍總部及所屬3個軍兩萬餘人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1月11日,中央決定四方面軍河西部隊稱西路軍,併成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以陳昌浩為主席,徐向前為副主席,統一指揮部隊在甘肅河西走廊作戰。
當時,時任紅四方面軍總部第四局局長的杜義德,隨西路軍西渡黃河,西路軍由於沒有根據地的依託和充足的給養,加上天寒地凍,孤軍作戰,敵不過兵強馬壯的當地軍閥馬步芳部,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4個月,極其悲壯慘烈,絕大部分英勇犧牲了。
次年3月中旬,西路軍剩下的部隊被編成左右兩支隊行動,杜義德與副總指揮王樹聲被編入右支隊,他們帶著剩下的戰士們進入祁連山,艱難地向陝北方向轉移。
1937年6月,農曆端午節前後,杜義德一行人靠著吃草根、喝血水、沿途乞討,終於越過了祁連山最後一座山峰,順利地過了河後,他們遇到了紅軍總部為援救西路軍組建的“援西軍”。
杜義德回到延安後不久,毛主席便點名召見他,杜義德聞言,忐忑不安地來到了毛主席的窯洞。
毛主席一見杜義德,便放下了手中的書,給他遞了一支菸卷,並示意他坐下,毛主席先是問了一些情況,杜義德作了簡單的回答。
毛主席見他情緒不高,便也沒有再問,坐了好一會兒後,毛主席勸說道:“杜義德,你才二十幾歲,來日方長,要好好學習,是不是去住一段學校?”
自參加革命以後,杜義德幾乎是一個勁兒的打仗,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身上9處負傷,但他還是喜歡打仗,尤其是這次西路軍慘敗,讓他心裡堵得慌,聽了毛主席的話,他趕忙說:“主席,我還是想帶兵打仗。”
毛主席明白杜義德心中所想,便說:“仗是有你打的,學習不是撤職,是為了更好地打仗,現在正在醞釀國共聯合抗日,今後的對手是日本鬼子,會有你的用武之地的。”
杜義德這才點了點頭:“主席,我聽你的,讓打仗就打仗,讓學習就學習。”
就這樣,杜義德在抗大學習了兩年多,系統地學習了毛主席的軍事、政治路線,軍政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939年9月初,毛主席下令:讓杜義德到八路軍一二九師去工作。
接到這一命令後,杜義德如同猛虎出籠,從延安康達來到抗日前線,就像在戰場上和日軍一較高下。
在來到一二九師沒多久後,政委鄧小平便找他談話:“組織上決定,你到師隨營學校擔任副校長,劉師長雖然兼任校長,但因忙於前線指揮,無暇過問學校事宜,因此決定你全權負責。”
杜義德向來是一個組織觀念極強的人,面對組織的決定,他始終聽從:“組織上決定了,我去試一試,不過,請師長、政委放心,我一定堅決努力工作。”
劉伯承和鄧小平聽到杜義德的話,滿意地點了點頭,鄧小平捲起一支菸,緩緩地吸了一口,十分幽默地說:“不愧是‘杜堅決啊!’”
鄧小平之所以說杜義德是“杜堅決”,是因為在殘酷的鬥爭中,凡是領到作戰任務,杜義德常常把“堅決完成任務”或“堅決消滅敵人”掛在嘴邊,長此以往,他便有了“杜堅決”的稱號。
就這樣,杜義德全身心地投入到隨營學校的工作之中去了。
1940年秋,為粉碎日軍對華北全面進攻,八路軍發動了“百團大戰”,這時,劉鄧首長派出杜義德前往冀南地區,擔任一二九師新四旅副旅長。
杜義德到職後,便立即投入“百團大戰”第二階段戰鬥,率部破擊德石鐵路以及邯鄲至大名段公路,並消滅了沿路和沿線的許多日軍、偽軍。
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前,杜義德都始終堅守在冀南大地上。
1945年8月,杜義德率八路軍解放了冀南大片的土地和人民,作為第二軍分割槽司令員,杜義德在冀南大地的“演武”戰績非凡,並鍛鍊了他獨當一面的領導力。
“杜義德捱得批評嚴厲,做出的成績很大啊”
在解放戰爭初期,毛主席曾在10天時間裡連續發出3份電報和指示,對全殲國民黨第三師的 定陶戰役予以嘉勉。
對此,杜義德曾這樣評價定陶戰役:“這是一次漂亮的速決戰、殲滅戰。”
的確,在毛主席第一封電報發出前僅4天,最終遭到全殲的國民黨第三師師長趙錫田還曾給他舅舅、國民黨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發出一份與最終結果完全相反的電報:“不用兩個星期就可以佔領整個冀魯豫,把劉、鄧趕上太行山上。”
當時,包括趙錫田的第三師在內,國民黨為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共糾集30萬人馬,而我晉冀魯豫野戰區只有5萬餘人。
針對這一情況,劉伯承、鄧小平的想法是:運動殲敵,不打最弱的,揀最痛的打。
但我軍在與敵交手兩天後,還是沒能攻克其主陣地,雖然整編三師(敵人)被困,但各路援兵逼近,一時之間情勢急迫,危機四伏,若是敵人一旦靠攏,結果是無法想象的。
為此,劉伯承、鄧小平和將帥們開會商量對策,在此期間,鄧小平問:“我們是堅決消滅敵人,還是背起揹包回太行山。”
就在大家沉默之際,杜義德主動說:“如果我們縱隊打得只剩一個團,我就去當團政委;如果打得只剩下一個連,我當指導員,即使全縱隊打光了,我們也對得起黨,對得起不與我們的太行山父老鄉親。”
杜義德的堅決態度,換來了劉、鄧首長讚許的目光。
就這樣,從8月23日開始,趙錫田便沿著杜義德設計好的路線,一路進攻,一路“取勝”,直到9月3日被誘至定陶以西的大楊湖地區,趙錫田還在狂妄的吹噓:“我三師乃總裁王牌之首,所向無敵。”
然而,當晚我軍便發起了總攻,在經過3天硬碰硬的血戰,杜義德以全部預備隊投入為代價,在大楊湖西南方向撕開一個缺口。
親自趕到指揮所坐鎮指揮的劉伯承高興地說:“好啊,這一下趙錫田站不住腳了,趕快咬住他,別讓他跑了。”
最後趙錫田無路可逃,7日,他被運動中殲敵的解放軍部隊生俘,戰士們認出了這位躲在汽車底下冒充“軍械主任”的國米當年中將,並把他帶到了杜義德面前。
杜義德看到他後笑著說:“前些天你一直追著想見我,現在滿意了吧!”
殲滅正三師,活捉趙錫田,是我軍在解放戰爭中首次啃下蔣介石的王牌部隊,此後的歲月裡,這樣典型的戰役,杜義德還打了許多,尤其是在抗美援朝中,他率領的部隊在3.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血戰43天,更是成為了世界戰爭的奇觀......
善打硬仗、惡仗的杜義德,自然也是鄧小平十分喜愛的一員戰將。
當杜義德由於認識上偏差造成工作上的失誤時,鄧小平給予了聲色俱厲的批評,這使杜義德受益終生;而當杜義德接受批評,工作上做出成績時,鄧小平又會給予他充分的肯定和讚揚。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大西南解放,作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和西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鄧小平來說,肩上的擔子依舊十分沉重。
西南地區是多民族聚居地,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交通不便,民族關係複雜,再加上大陸解放前,蔣介石雖然節節敗退,但是他卻有計劃地滯留了大批特務武裝,在各地組織各種形式的反共救國軍,以及一直以來西南地區匪患嚴重,這些所有的一切,都嚴重威脅著新生的人民政權的鞏固和經濟恢復工作。
與此同時,當時西南地區內有200萬人(解放軍60萬,國民黨起義投誠部隊90萬,舊行政企業人員50萬)吃飯問題亟待解決。
根據這一形勢和麵臨的主要矛盾,鄧小平很快提出西南地區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就是剿匪徵糧。
但由於當時四川匪情嚴重,國民黨殘部和土匪常常以武力襲擊下鄉的徵糧工作隊,這導致徵糧任務無法按時完成。
直到1950年2月,徵糧任務僅完成了10%,不久後,鄧小平便親自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剿匪徵糧工作會議。
出席會議的川南軍區司令員杜義德在小組討論會上發言時說:“糧是要徵的,但是要講個政策,糧多多出,糧少少出,沒有糧不出,這叫合情合理,解放軍歷來如此。”
討論會結束後,鄧小平就索要了各小組的討論記錄,在看到杜義德的發言記錄後,眉頭不禁緊緊皺起。
在第二天大會上,鄧小平單刀直入地點出了杜義德小組的發言是錯誤的,說著說著,他不自覺生氣了起來:
“徵糧沒有完成任務,還說要講政策,你們川南的糧食就沒有徵上來,你李大章、杜義德、彭濤要負責任,再完不成徵糧任務,我要跟你們算賬,算曆史帳,新賬老賬一起算,算總賬!”
大家很少見到鄧小平如此嚴厲,一個個凝神屏氣,靜靜地聽著,良久後,鄧小平又說:“毛主席說過:政策和策略是我們黨的生命,政策我們當然要講,但是,什麼是政策?當務之急是把糧食抓到手,完成徵糧任務就是政策,站不住腳跟,還能有什麼其他政策可講!”
散會後,杜義德感到一時還難以接受這一番嚴厲的批評,鄧小平派秘書找到他說:“鄧書記派我來告訴你,他請你今晚到他家吃飯。”
晚飯時分,杜義德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鄧小平家,剛一進門,鄧小平就笑著迎上前來同他握手:“怎麼樣?今天有點難受吧,想通了沒有?當然,我今天的批評言辭可能有點過火,但不這樣就不足以在你們頭腦裡引起震動。”
吃飯時,鄧小平一邊給杜義德夾菜,一邊解釋道:“為什麼說拿到糧食就是政策呢?因為我們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西南站穩腳跟,我們的幹部戰士要吃糧,接管後的城市居民也要吃糧,拿到糧食我們才能站住腳,才有政策可言,你講的那些是具體政策,在一般的正常情況下是可行的,在當前特殊複雜的情況下則難以行得通。並且持你這種觀點的人還不少,我便要狠狠地你們一下,讓你們嚇一跳。”
鄧小平的循循善誘,終於解開了杜義德心中的疙瘩,吃完飯後,杜義德堅決表示:“鄧政委,我回去一定千方百計地完成任務。”
鄧小平高興地點了點頭。
回到川南後,杜義德立即把鄧小平的批評向區黨委做了傳達,其他同志聽後也緊張了起來,連忙表示說:“一定要上下動員,拼了命也要完成徵糧任務!”
到8月底,川南征糧任務如數完成,鄧小平得知訊息後,十分高興,表揚道:“杜義德捱得批評嚴厲,做出的成績很大啊!”
杜義德向中央提一請求,鄧小平拒絕
1960年,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擴大會議,不久前剛從瀋陽軍區副政委任上調到海軍的杜義德參加了這次會議。
在會議即將結束時,毛主席接見了與會各大單位領導,當毛主席走到杜義德面前時,停下了腳步,上下打量著身著海軍將官服的杜義德,伸出手大聲說:“杜義德同志,你好哇!現在在哪裡工作?”
杜義德笑著回答:“主席,您好!我剛調到海軍。”
毛主席聽到後小聲問:“擔任什麼職務?”
“當副政委。”
毛主席語重心長地對杜義德說:“海軍的人來自五湖四海,搞好團結是關鍵,首先要把海軍領導班子的團結搞好。團結才有力量啊!”說完,毛主席緊緊地握了握杜義德的手,才向別人走去。
圖|1960年軍委擴大會議上,杜義德將軍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毛主席的這番話,杜義德牢牢記在了心裡 ,自此他在海軍一干就是20年的時間,在此期間,他始終堅持為海軍的建設出力。
1979年,在召開對越反擊戰會議時,鄧小平親自點將,要杜義德去海南,擔任海南前線陸海空三軍總指揮,他曾說:“地面部署沒有問題了,還要注意敵方從海上搞我們一傢伙,杜義德,我看就由你去一趟吧!”
杜義德在指揮作戰時,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為此鄧小平稱讚道:“開戰後,我很放心,我知道勝利是屬於我們的,廣西有許世友,雲南有楊得志,海南有杜義德!”
最終,在許世友、楊得志、杜義德三人的指揮下,一舉奪得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最終勝利。
1980年1月,中央軍委任命杜義德為蘭州軍區司令員,對於中央的命令,杜義德向來言聽計從,臨走時,鄧小平特意召見他,叮囑道:
“雖然海軍的工作還需要你,但是西北也很重要,西北那邊需要有一個會打仗的戰將去當司令員,你會打仗,我看還是你去當這個司令員會好一些,有你在,我也放心啊!”
杜義德聞言十分高興,他很感謝鄧小平對他的信任,他當即端端正正敬了一個軍禮:“主席,你放心,我會盡力的。”
圖|1979年8月,海軍領導第二政委杜義德(右二)陪同鄧小平視察海軍某驅逐艦
杜義德一到蘭州後,便開始緊張的工作,時常會深入一線勘察戰場,也會下連隊視察,當在下連隊的時候,有的部隊會拿出最好的伙食來招待他,對此,杜義德不滿地說:“黨中央三令五申,你們都當耳邊風,誰搞得誰付錢,你們就給我炒一盤青菜來。”
隨著年歲的增長,杜義德也開始考慮退居二線,尤其是在黨中央決定取消幹部職務終身制後,杜義德也決定響應國家號召。
為此,1982年初,70歲的杜義德找到老首長鄧小平提出了想要退居二線的想法,但鄧小平卻對他說:“你先別下,我比你大6歲,我還沒退了,這件事情還是等黨的十二大開過之後再說吧!”
直到1982年12月,黨的十二大會議開完後,杜義德才算是正式退居二線。
當時,中央一再提倡老同志們寫點歷史資料留給後人,響應中央號召的將軍們有不少,退居二線的杜義德為了能響應中央的號召,他便決定寫個人回憶錄,很快他便向中央提出了這一請求。
但當鄧小平得知此事後,卻拒絕了他的這一請求,對他說:“現在很多人都在寫回憶錄,我就不贊成,還不是寫自己過五關斬六將,怎麼不說自己走麥城?我看你就不要去湊這個熱鬧了,誰還不瞭解你杜義德呢?”
鄧小平的這句話,杜義德一直放在心上,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寫回憶錄,當然,站在後人的角度來說,杜義德將軍沒寫回憶錄,也算得上是一大遺憾。
2009年9月5日,杜義德將軍逝世,享年9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