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李順在成都建立“大蜀國”稱帝,設年號為“應運”。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李順提前做好了輿論上的準備,咱們就說一件事吧。
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趙匡胤滅了後蜀,後主孟昶(chang)和太子孟玄喆投降了被押送開封。李順利用這事派人四處說,他母親當時是孟昶的妃子,因為懷有身孕,就被孟昶秘密送出成都,這樣就為老孟家留個後,不至於被趙匡胤一鍋端。
而他,正是這個孩子,也就是說,他是孟昶的兒子。為了不被人發現,所以就沒敢姓孟,現在到了恢復父親江山的時候了,也就不叫李順了,改名叫孟順。
這樣一來,聽上去就比較令人信服了,我爹是蜀國皇帝,我繼承皇位,合情合理。
古代農民起義,貌似總得找點啥說辭,比如魚肚子裡有字條,地裡能挖出刻著字的大石板,半夜狐狸說人話啥的,其實何止農民起義,皇帝也整這一套,比如一出生,紅光滿天,六個月會走路,一歲就出口成章,要不然就有術士說有帝王之相等等吧。
比如趙匡胤他老孃扁擔一前一後挑著趙匡胤、趙光義倆小孩逃難,就有道士說,這老太太厲害啊,一肩挑著倆皇上。
這類說辭,咱們呵呵一笑了之,千萬可別當真。
但這麼一說,似乎對於皇位的合法性,就是一種保證。解決了皇位合法性的問題,接下來就是班子問題了,設立六部及其他各職能部門,然後發行貨幣,分兩種,銅質的叫“應運元寶”,鐵質的叫“應運通寶”。
這時候的李順,叫孟順也可以,不過我覺得還是叫李順比較順嘴,已經佔據了四川大部分州縣,他所率領的起義軍,以成都為圓心,四處出擊,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各位看官,您可能要問了,宋朝公元960年建國,965年佔領了四川,到現在都三十年了,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也已經十好幾年了,他怎麼就任由李順在這裡鬧騰?
那怎麼可能?宋太宗趙光義接班以來,他哥哥那句名言就一直在他耳邊迴響,您又要問了,是哪句名言?這句話您一定聽說過,就是:“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那他為什麼不派兵征討?兩個原因。
其一是,一開始他並沒有把李順和他的前任領導王小波放在眼裡。因為從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開始,四川農民起義就沒消停過,按下了葫蘆浮起了瓢,不過規模都不大,扛鋤頭的農民,對付維護城市市容市貌的臨時工沒問題,對付政府正規軍,那還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
沒想到李順能聚集幾十萬人,佔領大半個四川。
其二呢,不只是李順在自己臥榻旁酣睡,還有其他人,而且這個人不僅在自己臥榻旁酣睡,還打呼嚕震天響。這個人便是西夏的李繼遷,在宋太宗趙光義眼裡,這個人才是真正的對手,才是眼中釘肉中刺(當時李繼遷的實力相當強勁)。
所以,他把最精銳的部隊都拉到西北前線對付李繼遷了,如果再分兵在西南蜀地開闢第二戰場,兩線作戰,相互掣肘,是很不明智的。
宋太宗趙光義本意是集中優勢兵力全殲李繼遷,騰出手來再收拾李順。沒想到李順經過一年多時間還建國了,西北和李繼遷的戰鬥卻也是負多勝少,兩線作戰是避免不了了。
咱們再回過頭來聊聊李順和他的前任王小波。
前面咱們不是說了嗎,從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開始,四川農民起義就沒斷過。這是因為大宋朝從滅了後蜀之後,對蜀地的稅收政策就比較狠,遠遠高於其他地區,而且對很多農產品、紡織品啥的只能賣給官府,不能私下買賣。
這樣一來天府之國的蜀地,百姓就過得很艱難,農民起義接連不斷的原因就在這裡,既然你官府不讓我活了,不如拼一下,或許能搏個出路來呢!
所以您看啊,一般農民起義都發生在一個朝代經營很久,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在一個朝代剛剛建立三十年,就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沒還真不多。可想而知,當時政府把蜀地百姓逼成什麼樣子了。
王小波後來也揭竿而起,他提出一個口號——“均貧富”。
《宋史》:“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啥意思呢?他說:我痛恨貧富不均,今天我來為大家平均下!
您猜有多少人響應他這號召?
《宋史》:“時兩蜀大飢,旬日之間,歸之者數萬人。”
啥意思呢?說當時正趕上蜀地鬧饑荒,應該是災年吧,收成少,賦稅多,大家都餓肚子,“旬日”,十天,十天之內,王小波身邊聚集了好幾萬人。
王小波並不胡來,開啟富戶人家糧倉,先留出他們大戶人家自己要吃的糧食,剩餘的才分發給餓著肚子的災民。紀律嚴明,不許手下人亂搶。
《宋史》:“順悉召鄉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財粟,據其生齒,足用之外,一切調發,大賑貧乏。錄用材能,存撫良善。號令嚴明,所至一無所犯。”
後來王小波在一次戰鬥中,額頭中箭身亡,李順是王小波的小舅子,接過帥旗,繼續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城略地,最後在成都建立“大蜀國”。
不過咱們馬後炮來說,農民軍就是農民軍,缺乏久經疆場軍事將領那種全域性眼光,李順的失敗,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劍門關,是中原通往蜀地的交通要道,別說一千年前了,就是現在,從陝西進四川,哪怕是高速公路,也要經過劍門關。
李順居然沒想著去佔領劍門關這個咽喉要道。宋太宗趙光義派大軍征討李順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才能以較小的代價奪取劍門關。沒成想,劍門關竟然還在宋軍手裡,趙光義得到這個訊息,爽得上了頭,幸福來得太突然,差點沒樂暈過去,從那一刻起,那就又不把李順放眼裡了。
宋太宗趙光義派出征討李順的大軍主帥,是一個宦官叫王繼恩。不過他可不是一般的宦官,“斧聲燭影”事件中,王繼恩扮演了重要角色,之後深得趙光義信任,常年在軍中領兵。
除此之外,還任命趙昌言為川、陝兩路都部署,也帶領軍隊進發四川,結果一看這情況,就跟趙昌言說,你不用進川了,就近駐紮在陝西鳳翔吧。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人說他面有反相,皇上不放心他,這個問題有機會單聊。
到了這個時候,李順突然發現劍門關的重要性了,趕緊派了幾千人去取劍門關。您可能要問了,就幾千人去?人是不是少點?我可以很負責任告訴您,如果不出意外,去幾千人,真不少了。
因為宋軍駐守劍門關的,區區幾百人而已。
用十倍兵力,還拿不下劍門關嗎?不出意外的話,這是很輕鬆加愉快的,可就偏偏出了意外。當這支部隊到達劍門關時,發現劍門關宋軍有好幾千人。這是什麼情況?哪裡來的援軍?
還真不是援軍到了,這是被李順部隊打散後,逃到這裡的潰軍。李順的部隊在四川攻城略地打得太順了,各個地方都有被打敗的宋軍逃跑,三兩個、十來個、一兩百個甚至上千人,這些散兵遊勇往哪裡逃?當然是回中原了,劍門關就是必經之路。
於是劍門關守將就在劍門關收攏這些散兵,他很明白劍門關的重要性,也一直為自己手裡缺兵著急,每收攏一名士兵,他的底氣就足一分,一段時間下來,竟然收攏了好幾千人,然後就是對這些兵士曉以利害,大家就都重新提起了士氣。
李順的部隊在劍門關遭到迎頭痛擊,僅有三百人逃回成都,而且人人帶傷。守住了劍門關,王繼恩的大部隊進軍四川就比較容易了。還是那句話,農民起義軍和正規武裝力量抗衡,贏面不大,沒用多長時間,成都就被宋軍攻陷,王小波、李順領導的這次農民起義,被完全鎮壓,以失敗告終。
剛剛當了幾天皇上的李順呢?有好幾種說法。
一種說在成都保衛戰中,身先士卒,戰死。作為武將,戰死疆場,也是一種榮耀。
一種說被俘。《宋史》:“西川行營破賊十萬眾,斬首三萬級,覆成都,獲賊李順。”隨後說:“磔李順黨八人於鳳翔市。”“磔”zhe,車裂,凌遲的意思,比較殘忍的一種酷刑。
不過有人還有不同看法。有人說,憑趙光義那人的一貫做法,“首惡必辦”,李順既然被抓,押解到京城開封,召開個公審大會再殺,這才符合他的性格,幹嘛在鳳翔殺李順呢?
還有人說,如果不用押解到開封,那在成都直接當眾殺了,多好,還可以警示一下四川人民,幹嘛翻山越嶺押到陝西鳳翔,才殺?
還有一說,說李順在成都被攻陷前一天,派人和攻城的宋軍說,城裡有很多僧人,怕戰火傷及他們,要放他們出城,宋軍就同意了,李順剃了光頭,穿上僧服,混在僧人中間逃了出去。
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說成都被攻陷後,李順手下有個叫張餘的將領,收攏農民起義軍殘部繼續戰鬥,張餘的部隊依然得到四川廣大人民的支援,人數最多時達到十幾萬人,宋軍對起義軍進行了瘋狂殘酷的鎮壓,能殺死的絕不留活口,就這樣,又用了十個月,才把張餘的部隊全部殲滅,李順既然逃了出來,那他為什麼沒在張餘的部隊中露面呢?
還有一說,說在宋軍沒有包圍成都的時候,李順就帶少數人走了,後來一直生活在廣州,三十年後才去世。
縱觀幾千年歷史,農民起義,成功率是非常低的,最後被官府鎮壓幾乎是常態。那為什麼不斷還會有農民起義呢?各類專家的分析文章幾百萬字都有,咱學問淺,不會整那長篇大論,要我說,很簡單,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把老百姓盤剝得走投無路,不抗爭也是死路一條的時候怎麼辦?啥叫逼上梁山?
有一種水鳥叫鸕鷀,善於潛水捕魚,漁民馴化鸕鷀後在鸕鷀脖子上套上鐵環,這樣一來稍微大點的魚,咽不下去,就吐到漁民漁船上,漁民就得到魚了,小魚小蝦的,能透過鐵環,鸕鷀才能嚥下吃到肚子裡,有的漁民把鐵環做小一號,這樣就能得到更多的魚,別的漁民見了,就做更小號的鐵環套鸕鷀脖子上,結果……
參考資料:《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