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的故事,國人都耳熟能詳,戰功卓著的廉頗,不滿出身低賤,耍嘴皮子的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誓言要當面羞辱他。
藺相如從趙國大局出發,處處避讓,後來廉頗知道了藺相如的苦心,主動赤裸上身、揹負荊條上門請罪,最終二人冰釋前嫌。很多人也是從這個故事中知道了廉頗、藺相如這兩個人。
01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廉頗,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抗秦、擊齊、破燕、攻魏,戰功赫赫;
另一個主人公藺相如,則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血濺五步的故事流傳,作為文臣也是流芳千古。
此二人在“負荊請罪”的故事之後,成為了“刎頸之交”,“將相和”的戲曲也傳唱至今。
戲曲故事到廉頗、藺相如,將相盡釋前嫌,把手言歡為止,皆大歡喜,但真實歷史中,位極人臣的二人的結局卻一言難盡。
廉頗、藺相如在“負荊請罪”事情之後文武和睦,也獲得了當時在位的趙惠文王的信任。
確實在戰亂紛爭的戰國末期,保護趙國得到了近二十年的安寧,直到中國歷史上殺死降卒最多的“長平之戰”爆發。
02
學過中學歷史的都知道,長平之戰,趙國戰敗,一次被坑殺了四十萬人,而當時廉頗、藺相如都還在趙國,趙國怎麼會敗得這麼慘?
秦、趙兩國國力的差距、反間計的運用、紙上談兵的將軍指揮失誤、秦國悄悄臨陣換將,殺神白起出戰等都是原因,但最根本上的原因是趙王,或者說是新趙王。
在此前四年,趙惠文王去世,兒子趙孝成王即位。即位的新王顯然對前朝重臣有所忌憚,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何架空前朝重臣,估計才是新王心心念唸的事情。
秦王也看穿了新趙王的心思,用反間計,說是不怕廉頗,就怕另一個已故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孝成王居然就順坡下驢,讓只會“紙上談兵”的沒打過仗的年輕人趙括,取代了戰功累累的老將廉頗,其用意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藺相如已經病重,但得知趙王要讓趙括領兵的訊息後,還是堅持上書趙王不要臨陣換將。
藺相如非常瞭解趙括雖熟讀兵書,但不知變通,一定會壞事。史書記載:“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何變也。”意思是,趙王只看趙括的名氣就用他,但他就像是把琴柱用膠粘上了去調音彈琴,他只知道死讀自己老子的書,不知道靈活運用。
這是藺相如嘔心瀝血對趙王最後的忠告,結果就是趙王不聽藺相如的勸諫,毅然撤換了廉頗,長平戰敗,四十萬趙卒遭坑殺,趙括戰死。
後來趙國雖然在“竊符救趙”的信陵君的幫助下倖免於當時就被秦吞併,但藺相如卻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雖然史書沒有記載藺相如死去的確切時間,但根據“史記”中寫的長平之戰前藺相如“病篤”,也就是已經重病了,在上書不被接受、趙國慘敗、國都被圍一年的背景下,可以推想,眼看自己殫精竭慮護衛了幾十年的國家面臨亡國,藺相如一定是死不瞑目。
藺相如在秦廷上懷抱和氏璧,“怒髮上衝冠”,單人獨對秦國群臣和秦王面無懼色,為弱趙爭取權益,從而保全了國家顏面並得以“完璧歸趙”;
在澠池會中,趙王被迫為秦王擊缶,藺相如在秦王面前,以“血濺五步”之言,讓秦王為趙王“擊缻”,保住了趙王的尊嚴;
回到趙國之後,又以忍辱負重、謙和退讓的方式贏得了廉頗的衷心佩服,將相和睦,共保趙國。
這樣一位勇氣與智慧並存的文臣典範,面對破碎的山河,該是以何種悲愴的心情離世的啊。
如果說諸葛亮之死,令後人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的嘆息,藺相如在愴然心碎下淹沒於歷史大潮之中,又該是何等的令人惋惜。
03
相比於藺相如在趙國戰敗後悲情逝去,廉頗在藺相如死後十多年才去世,死時已經八十四歲高齡,這在兩千多年前,可謂是長壽,但廉頗恐怕是帶著更大的遺憾去世的。
長平之戰,四十五萬趙國人被殺(五萬人戰死,四十萬人被坑殺),國都邯鄲被圍近一年,幾乎被滅國。
之後楚、魏來救趙,秦國人總算走了,過了五年,燕國覺得趙國青壯年在長平死了大半,還沒緩過勁來,於是趁你病要你命,發兵攻打。
趙孝成王總算明白過來,還是廉頗能用,重新任命廉頗為將,領兵抗燕。
廉頗領著趙國剩下不多的殘兵敗將,不僅打退了燕國的進攻,而且反攻到了燕國的首都,燕國不得已割讓五座城池請和。
廉頗也因為此功勞被封為信平君,代理相國,出將入相,達到人臣巔峰。後來,廉頗還領兵攻打魏國獲勝,這時的廉頗已經快八十歲了,實在是趙國的定海神針。
但好景不長,趙孝成王很快去世了,他的兒子趙悼襄王上位。新趙王完美繼承了前趙王的做派,猜忌前朝重臣,用樂乘取代廉頗,廉頗再次被棄用。
結果是廉頗年紀和脾氣一同增長,對孫子輩的小趙王的決定,這次不再忍了,直接率兵攻打樂乘。
樂乘當然不是廉頗的對手,兵敗逃亡。但廉頗在趙國也呆不下去了,他只是咽不下這口氣,當爹的,當兒子的,一個兩個都覺得自己好欺負,拿自己開刀,你爺爺都沒這麼幹過,不能慣著。
可他並不想真的造反,打跑了樂乘,自己也只好跑到了鄰國魏國。
年近八十的高齡,幾十年征戰的赫赫武功,對投奔而來的廉頗,魏國不敢任用,終歸廉頗是趙人,怕他不能忠心,也不敢殺害,人的名樹的影,廉頗名震諸侯,只好養著。
廉頗走後,趙國屢屢受秦國欺負,這時的趙悼襄王不由得還是想起了老將,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打算請廉頗回來,可顧忌廉頗年過八十的高齡,不知道還能不能打,於是趙王派人去慰問一下,順便了解廉頗的身體狀況。
廉頗知道來人慰問的意思,也想繼續為趙國效力,還特意吃飯的時候在來人面前連吃了一斗米飯,十斤肉,吃完了還披掛上馬,表示自己身體沒問題。
廉頗沒問題,趙王的思想也轉過彎來了,去慰問廉頗的使者出問題了。使者接受了廉頗仇家郭開的賄賂,答應郭開詆譭廉頗。
於是在趙王問到廉頗身體如何的時候,使者半真半假地回答,廉頗現在飯量還不錯,但和我談話的時候,時間不長就去了三次廁所。對一個接近大小便失禁的老人,趙王選擇了放棄。
魏國距離趙國太近,不敢用當了一輩子趙將的廉頗,楚國和趙國不接壤,八竿子打不著,也知道廉頗的威名,悄悄把廉頗接到了楚國,打算讓廉頗為楚國效力。
廉頗在楚國小試了一下,但沒立什麼功,廉頗說了句“我思用趙人”,還是念念不忘趙國。
不久後,廉頗死在了楚國首都壽春,背井離鄉幾千裡。藺相如還能死在家鄉,廉頗去世前,望見壽春的月亮不知是不是想念邯鄲的夜晚。
廉頗死時距離他在趙王的使者面前披甲上馬,展示自己的強壯,想再次回趙國報效國家,不過一年時間,可見廉頗是何等的鬱鬱而終,不然不會這麼快就從“飯鬥米,肉十斤”的壯漢,衰老到生命都轉瞬消逝。
廉頗死後21年,秦滅趙,趙亡。就算廉頗當時能回趙國,也頂多能在幾年內阻擋住秦國的進攻,但他終歸不是可以長命百歲的。
六國統一的歷史車輪還是要從趙國身上碾壓過去,夕陽中的英雄,被小人如此讒言,致死未能再獲得報效國家的機會,未嘗不令人扼腕。
辛棄疾在一千多年後,鬱郁不得志,年華老去,不能實現北伐報國的理想,也不由得發出了“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慨嘆,英雄惜英雄。
04
廉頗、藺相如,可以說是在中華歷史上不多的,說起一人,就馬上讓人想起另外一人的雙子星般的存在,他們的智慧、膽略、人格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讓後人敬仰。
他們的身影留在了太史公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留在了“將相和”的戲曲中,留在了完璧歸趙、刎頸之交、膠柱鼓瑟等成語典故中,留在了後人的詩詞中,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瑰寶。
他們二人在戰國時代波譎雲詭的時代變化中,為趙國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下生存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為將、為相,都不負趙王、趙國,但他們的結局可以說都是帶著深深的遺憾逝去。後人回望這一段歷史,也為他們留下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