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南方週末》2022.01.03,原題為《辛丑讀書舉例》
連續幾年都有新出好書太多根本讀不過來的壓力,更何況有限的讀書時間還不得不主要分配給讀舊書、讀古書。今年也不例外。要在迄今讀過的今年新書中舉出十種當然毫不費力,不過為了表明我並不是在評選十佳,儘管我過去總是推舉十種當年新書,這裡特別破例,只舉八種,這八種在我看來都是兼具思想性和可讀性的辛丑新書。
01 《乳酪與蛆蟲:一個16世紀磨坊主的宇宙》
[義大利]卡洛·金茨堡著,魯伊譯,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7月。
義大利歷史學家卡洛·金茨堡在16世紀宗教裁判所檔案裡,讀到了那時義大利北部某偏僻山村裡一個小磨坊主因異端思想被審判的全部檔案,他利用這些檔案檔案復原了審判,最重要的是,他復原了這個小磨坊主的精神世界,並且深入探查了這個精神世界的構成與發展,由此勾勒出那個時代的大眾文化及其與精英文化的互動。不管是被歸為微觀史還是大眾文化史,這本書無論在方法上、思想上,還是在具體的寫作上,都開啟了全新的史學方向。也許足以令所有同行驚奇和羨慕的是,金茨堡寫得流暢、清晰且引人入勝,不是小說,勝似小說。必須強調的是,此書的中文翻譯質量非常高,稱得上當今的最佳譯筆,是罕見的高水準學術翻譯。對金茨堡有興趣的讀者還應該讀同一出版社同時推出的他的另一部名作《夜間的戰鬥——16、17世紀的巫術和農業崇拜》(朱歌妹譯)。
02 《支配與抵抗藝術:潛隱劇本》
[美國]詹姆斯·C.斯科特著,王佳鵬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4月。
還是那個一如既往站在弱者一邊對抗強權的斯科特,略有不同的是這一次他要揭示的是,弱者對強權的抵抗不是一個理想,而是無處不在的歷史與現實,只是為人們所忽視,或者說,是人們選擇予以忽視。善於創造新工具的斯科特這次祭出的法寶是“潛隱劇本”——隱藏在公開劇本之下的表演依據,寫在文字後面的意志、情感、立場和行動。在斯科特的透視之下,無權者與有權者之間的對抗充滿了假象,一方假裝服從,一方誇大其掌控能力,只有我們能閱讀潛隱劇本時,這種對抗的複雜性和可能性才會顯現出來。比如他說:“支配者必須呈現的表演,不僅源自弱者的期待,還源自他們的理念或者那些他們視之為其權力正當性基礎的觀點。”權力表演的方向與侷限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被支配者對支配屬性的理解,無論這一理解是否接近真相。斯科特此書接續他的《弱者的武器》和《逃避統治的藝術》,開掘被支配者視角的歷史觀的理論礦藏,從未減弱其批判性和啟發性。
03 《利馬之夢:曉宇的拉美筆記》
呂曉宇著,單向空間·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年8月
現在已是北大青年教師的呂曉宇幾年前還是在牛津讀政治學的一個博士生,他得到一個機會參與2016年的秘魯總統選舉,加入某位有土著背景的前總統的競選團隊,深度觀摩在外界看來相當混亂的拉美民主實踐。他的專業訓練、文字學習、人生體驗和職業準備,都在這一田野過程中面臨一而再再而三的拷問,這些拷問成為這本乍看似乎只是本田野記錄的小書最大的亮點。親身參與拉美政治的特殊經歷已足夠炫目,而作者對世界與自我、學術與人生之間緊張關係的持續發問顯然更富意義、更加動人,因為,不論對作者還是對讀者來說,這些發問不僅會迫使自己反觀過往、蘊結憂傷,還能激發力量,讓我們可以平靜面對現實和未來的一切不確定。
04 《深時之旅》
[英國]羅伯特·麥克法倫著,王如菲譯,新經典·文匯出版社,2021年7月。
羅伯特·麥克法倫是當今最著名的旅行寫作、自然寫作作家之一,考慮到他的學院派背景,他對野外的痴迷似乎與他在圖書館的探險出人意料地無縫對接。他的《心事如山》、《荒野之境》和《古道》出版不久即成經典,而這本《深時之旅》卻比他之前的所有作品更具雄心和慈悲心。他把目光投向腳下的世界——那個被時間拋棄的世界,那些古代洞穴、地下城市、廢棄的礦井、隱秘的墳塋和幽深的冰洞,對它們進行了全景式探索。他的回訪既是對往昔的發掘和復原,又是對人性幽暗面的揭撥和撕扯。每一個人都毫無困難地看到自己是往昔人類的後代,卻常常意識不到自己也將會是未來人類的祖先,每一代人既是兒孫又是祖宗,既繼承前人又留贈後人。書中反覆出現的一個震撼人心的問題是:我們會成為好的祖先嗎?
05 《歷史的運用與濫用》
[加拿大]瑪格麗特·麥克米倫著,孫唯翰譯,一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4月。
人們總是拿過去來解說當下,當下越撲朔迷離,被糾纏進來的歷史就越混雜易變。歷史學家的責任,與其說是澄清事實、還原歷史,不如說是從專業角度鼓勵人們正確地引據歷史,同時儘可能地防止人們濫用歷史,比較之下,防止濫用歷史是更重要也更艱難的使命。瑪格麗特·麥克米倫《歷史的運用與濫用》我六年前讀過原版,今年再讀孫唯翰的譯本,同樣感受到當初的激動與讚賞。什麼是濫用歷史?麥克米倫說:“當我們製造謊言,或是隻從單一視角出發書寫歷史時,我們就在濫用歷史。”防止濫用歷史,意味著我們必須生產多視角的歷史,要讓大眾理解歷史學沒有標準答案,過去與現實一樣充滿流動性、開放性和可能性。
06 《法西斯謊言簡史》
[阿根廷] 費德里科·芬切爾斯坦著,張見微譯,一頁/遼寧人民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11月。
我們對法西斯主義這個詞可能都不陌生,因為中文語境中常稱包括中國抗戰在內的二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但是在中國,有關法西斯主義思想脈絡的知識並不普及,很多人把法西斯和納粹簡單地視為瘋狂,並且一般不認為法西斯主義在二戰以後還有什麼影響,更不會想到我們身邊五顏六色的思想言論中每每飄過法西斯主義的遺產。阿根廷歷史學家費德里科·芬切爾斯坦的《法西斯謊言簡史》對我們來說是一本補課的書,特別是因為此書選取了一個日常的切入點,即法西斯主義者總是會有組織成系統地製造並傳播謊言,這樣就把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與如今世界上頗為常見的民粹主義聯絡起來,指出它們之間的血緣親屬關係,以警示對民粹主義掉以輕心的政治家、知識分子和社會公眾。讀芬切爾斯坦這本書,我們有時候會非常吃驚——難道我們離一百年前如此之近嗎?有人說歷史雖不重複卻會押韻,芬切爾斯坦是不是就這樣找到了一些歷史的韻腳?“每當希特勒要顛倒是非的時候,他總是會談論起大是大非。”在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思想史研究中,這本書一個最突出的貢獻是加入了拉美視角,清理了我們幾乎一無所知的拉美地區的法西斯主義思想史(同時讓我們添加了對博爾赫斯的敬意)。
07 《晚清官場映象:杜鳳治日記研究》
邱捷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5月。
我一般看到書名有“官場”字樣就會敬而遠之,這一次好在有師友提醒我才沒有錯過。這本基於一名晚清州縣級官員的日記寫成的晚清地方政治社會史,一開始讀就讓人停不下來,大開眼界,感觸良多。作者以近代史專家的身份整理原始文獻,小中見大,細處求深,寓原創性研究於平實曉暢的敘述之中,既有超強的可讀性,又飽含銳利的史學分析。由於書中隨處都是作者精心選錄、巧妙引據的日記原文,讀者深深沉浸在日記反映的歷史世界裡,可能容易忽略這本研究性著作的學術取向:作者著力於那些過去研究不足的地方(詳人所略,略人所詳),比如省府都會所在的首縣地方官行政特色,州縣級地方官與佐雜吏員的複雜關係,他們如何領導並直接參與頗具暴力色彩的催徵,如何審案斷獄,如何利用和應對地方士紳,以及普通官員的日常生活。如果沒有對杜鳳治日記的大量引文,這幾個方面的側重研究難免流於抽象條文,但如果沒有作者對晚清制度與社會的透徹把握,這些引文也難以體現足夠的學術價值。對我這樣不熟悉晚清文獻與史料的人來說,最受震動的還是那些細節,即書中引用的日記原文和作者的分析,比如科舉制度下年齡的增大與減小,候任官員的艱難生活,地方官灰色收入的途徑與數額,等等。在2021年新出的史學著作中,這是在可讀性與學術性兩個方面都相當突出的一部。
08 《當經濟遇上法律:明清中國的市場演化》
邱澎生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年12月。
讀過《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再讀這本《當經濟遇上法律》,才體會到邱澎生對明清商業的制度與實踐多個層面都有深刻的理解。在這本書裡,作者考察商業城鎮的經濟組織和相關法令所發生的變化,以及與之適配的文化觀念的演化,如何共同推動了王朝相關制度的變遷。書中選取的經濟組織個案有蘇州商人團體、蘇松棉布加工業、雲南銅礦業與重慶航運業等,藉助重慶債務與合夥訴訟的個案討論法律體系如何因應商業變遷,又透過考察明清商業書籍的傳播,研究社會文化如何在商業時代發生相應的演化,由此建立起對經濟組織、法律體系、文化觀念三者間密切互動的新認識,從而呈現明清中國“市場演化”的歷史邏輯。書中部分章節過去作為單篇論文發表時我本已拜讀過,讀到全書才對作者的全域性觀有所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