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多年的從醫路上,總會有許多人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是幫我指點執醫路上的迷津、或者為我堅定服務生命健康事業的決心。
一天閒暇之餘,我在收拾辦公桌的時候看到了一沓厚厚的英文病歷介紹,看到這些我的腦中立刻浮現出一位老人的身影。老路,我的一位患者,他去天堂已經三年了……想起他,我的心中不免觸動,老人的隨和、智慧、律己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老路剛住進安寧療護中心時,話不多,每天的查房都十分配合,我們只知道他長期跟隨女兒居住在國外,回國住院後女兒也經常打電話來詢問他的情況,家庭和睦、子女孝順,老路很知足。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跟我們熟悉,也變得開朗、健談了起來,從他的描述中得知,雖然跟著女兒生活和醫療條件都不錯,但對於家鄉的思念卻一點也沒有減少,尤其是在患病後,這種思鄉的情緒越來越強烈。
有天我在查房後,問出了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老路,在國外呆那麼多年,生活也習慣了,幹嘛一定要回來呢?”
“月是故鄉明啊,我就想回來,想回到自己的家……”
“可是國內的醫療條件可能不如國外那麼好,放棄那邊的治療,多可惜啊!”
“不可惜,那邊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我想吃北京的炸醬麵和豆汁……”
“那倒是,還是咱們自己的飯更香。”
“回來還可以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鄰居,感覺特別好。”
“老路,你回來了,可是孩子還在國外,沒辦法陪伴在你身邊,孩子一定特別牽掛你。有空的時候多和孩子影片,讓她放心。”
不能與親人常見面,這在老路的心裡一定是無法兩全的遺憾。同為與親人分隔兩地,我特別能體會老路的感受,因此我也更加細緻的照顧著老路,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那般。
從與老路的相處中,我更加體會出個人、社會、國家對於養老、醫老的困難,也更讓我意識到我所從事的安寧療護事業對於應對社會老齡化發展、解決老年腫瘤患者終末期困境是多麼重要。在我國,腫瘤患者安寧療護的需求巨大,當然這部分人主要是老年患者,但不僅限於老年患者。健康管理一個全程的理念,在人即將離世的時候,怎麼找準患者的需求,給予患者一個恰當的醫療服務,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帶著這些問題和思考,更激發了我投身安寧工作的動力,我們不僅是職業上的醫護人員,我們也是社會上的普通人,我們可以履行職業職責,我們也可以賦予人性的博愛。正如我對待老路一樣,他至於我是患者也像是親人,我盡心盡力去照顧他,不僅是做好一個醫師的工作,我也想代替他遠在海外的女兒來陪伴這個老者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公里。
老路,安穩的走了。
我也並沒有以往那樣出現負面的情緒,反而覺得很滿足,陪伴老路的一路也是我成長的一路,我不僅精進了專業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在精神上得到了成長,像陽光一樣去溫暖他人,原來醫生也可以這樣來工作。
在那之後,我與他女兒一直保持著聯絡,我們時常在微信上相互鼓勵。不久前,我收到遠道而來的香檳,我雖不懂品酒,但美酒的香甜和這份被人牽掛感受讓我感動,正如我也牽掛遠在天堂的老路。月是故鄉明,老路,你在那邊還好嗎?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腫瘤科 曹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