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方法豐富多樣,除了藥物養生外,還有以下幾種常見的養生方法:
(1)調神養生法:
心神安適是人類健康長壽的前提條件之一。透過適當地調攝,使人神志安寧,心情恬愉,保持心身健康,從而達到延年益壽,推遲衰老程序的方法,謂之調神養生法。而調神養生包含內容較多,常見的有清靜養神、愉悅調神、節慾守神、適度用神等。
清靜養神法源於老莊之“清靜無為,見素抱樸”,要做到恬惔虛無。王冰指出:“恬惔虛無,靜也。法道清淨,精氣內持,故其氣從,邪不能為害。”清靜養神要注意做到“凝神斂思,省思少慮”和“少思寡慾,抑目靜耳”。這就要求首先應處理好個人與國家、集體的關係,大凡個人之私事,不當過思多慮,應不思曲直,不思得失,而於工作之成敗,國家或集體之利益,則又當深思而熟慮之。
愉悅調神法,又稱怡情暢神,是由管子首先提出來的。《管子·內業》指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一般可從保持樂觀、節制息怒、消除煩惱憂愁等方面進行。這就要求在人生的旅途之中,要力求保持歡快、融融喜悅之情。
節慾守神,即指節制名利貪慾以守神。人的需求涉及精神與物質生活兩個方面,貪慾無度,神不得安,難以自守,必損健康,顯然為養生之大敵。
適度用神,是指神不可不用,亦不可妄用,用神貴在適度,勿太過,勿不及,勞而有度,適可而止,方為盡善。
總之,“精神內守”是中醫調神養生的基本原則。
(2)調氣養生法:
調氣養生法就是透過對人體呼吸的調整與鍛鍊,使人的真氣積蓄和執行,從而起到調和氣血、按摩內臟,達到祛病延年之目的的養生方法。調氣養生的方法,不外乎調身、調息、調心三個方面。調身就是根據一定目的和要求,放鬆身體,擺成一定的姿勢。調息亦稱吐納,是調氣養生過程中對呼吸的調整鍛鍊,是促使人體內真氣積蓄和執行的主要方法。調心即調神,是對意識的鍛鍊與調整。這也是現代氣功的三大要素。任何一種具體的功法都是上述三者的有機結合和運用。
(3)導引養生法:
導引又稱“道引”,是以肢體運動、呼吸吐納和自我按摩相結合,且以肢體運動為主的運動養生方法。古之導引包括了今之氣功中的某些運動,以及一些傳統體育運動等。現代養生家將其歸之於養生氣功之範疇,常用易練的有諸如五禽戲、八段錦、老人導引術,以及簡化太極拳等習練方法。
(4)按摩養生法:
透過一定的按摩手法作用於機體的特定部位,使臟腑協調,氣血暢通,從而達到祛病延年之目的的方法,謂之按摩養生法。按摩養生法是在古代導引、按蹺等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而成。保健按摩手法頗多,常用的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抖動法、叩擊法以及某些複合手法,如提捏法、捏擠法等。按摩養生手法雖多,但都要求均勻、有力、持久、柔和。
(5)飲食養生法:
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同時亦是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重要條件。我國曆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飲食養生法是結合人體臟腑盛衰及陰陽偏頗,透過膳食的合理調配,使人體的營養得以平衡,從而達到防老抗衰目的的養生方法。食物養生首先注意調理脾胃(“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次,因地、因時、因人制宜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切忌千篇一律。而食物養生的重要方法在於食補。食補的目的則在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
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了,歡迎大家關注我,每天收穫健康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