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葉
一、典籍摘要
1.《滇南本草》:“橘葉行氣消痰,降肝氣。治咳嗽,疝氣等症。”
2.朱震亨:“橘葉導胸脯逆氣,行肝氣,消腫散毒,乳癰脅痛,用之行經。”
3.《本草經疏》:“橘葉,古今方書不載,能散陽明、厥陰經滯氣,婦人妒乳、內外吹、乳巖、乳癰,用之皆效,以諸證皆二經所生之病也。”
4.《本草匯言》:“橘葉,疏肝、散逆氣、定脅痛之藥也。按丹溪言。此藥共味苦澀,其氣辛香,共性溫散。凡病血結氣結,痰涎火逆,病為脅痛,為乳癰,為腳氣,為腫毒,為胸膈逆氣等疾,或搗汁飲,或取渣敷貼,無不應手獲效。”
5.《本草崇原》:”橘葉氣味苦平,無毒。主導胸膈逆氣,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乳癰脅痛,用之行經。”
6.《本草分經》:”橘葉行肝氣,治癰散毒,絞汁飲。”
7.《本經逢原》:”橘葉苦平無毒。苦平,導胸膈逆氣,消乳癰。搗爛和麵熨傷寒胸膈痞滿。又治肺癰,絞汁一盞服,吐出膿血愈。”
8.《中藥大辭典》:“橘葉苦辛,平。疏肝,行氣,化痰,消腫毒。治脅痛,乳癰,肺癰,咳嗽,胸膈痞滿,疝氣。”
9.《全國中草藥彙編》:“橘葉苦,平。行氣,解鬱,散結。用於乳腺炎,脅痛。”
10.《中華本草》:“橘葉苦辛;平,疏肝行氣,化痰散結。主乳癰;乳房結塊;胸脅脹痛;疝氣。”
二、現代研究
成分:各種橘葉均含揮發油。
橘白
一、典籍摘要
1.《中國醫學大辭典》:“橘白和胃,化濁膩。”
2.《本草便讀》:“橘白,(橘皮)去外一層紅皮。其味帶甘,共功固不如橘皮,而補脾胃藥中用之,自無燥散之咎。”
3.《中華本草》:“橘白苦;辛;微甘;溫。和胃化溼。主溼濁內阻;胸脘痞滿;食慾不振。”
橘核
一、典籍摘要
1. 《日華子本草》:“橘核治腰痛,膀胱氣,腎疼。炒去殼,酒服良。”
2.《本草綱目》:“橘核治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
3.《本草備要》:“橘核行肝氣,消腫散毒。”
4.《醫林纂要》:“橘核潤腎、堅腎。”
5.《本草經疏》:“橘核,出《日華子》,其味苦溫而下氣,所以能入腎與膀胱,除因寒所生之病也,疝氣方中多用之。”
6.《本草匯言》:“橘核,疏肝、散逆氣、下寒疝之藥也。……《日華子》主膀胱浮氣,陰疝腫疼,或囊子冷如冰、硬如石,下墜如數十斤之重,取橘核數兩作末,每早、午、晚各服一次,每次用藥末一錢,食前沿調下。……又婦人瘕疝,小腹攻疼,腰胯重滯,氣逆淋帶等疾,以一兩,白水煎服立定,蓋取苦溫入肝而疏逆氣之功也。”
7.《本草崇原》:“橘核氣味苦平,無毒。主治腎疰腰痛,膀胱氣痛,腎冷。”
8.《本草撮要》:“橘核味苦,入足厥陰經。功專行肝氣,消腫散毒,腰腎疼痛,得荔核治疝,酒炒良,葉散乳癰。”
9.《本草分經》:“橘核治疝痛、腰腎冷痛。”
10.《本經逢原》“橘核苦溫無毒。橘核沉降入足厥陰,與青皮同功。故治腰痛 疝在下之病,不獨取象於核也。然惟實證為宜,虛者禁用,以其味苦大傷胃中沖和之氣也。”
11.《中國藥典》:“橘核苦,平。理氣,散結,止痛。用於小腸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腫痛。”
12.《中藥大辭典》:“橘核理氣,止痛。治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腰痛,膀胱氣痛。”
13.《中華本草》:“橘核苦;平。理氣;散結;止痛。主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腰痛。”
14.《飲片新參》:“橘核辛臭苦溫平。治治厥陰㿗疝,小腹痛脹。”
二、現代研究
1.成分:各種橘核都含脂肪油、蛋白質,其苦味成分為黃柏內酯和鬧米林。
2.臨床:治療急性乳腺炎:將橘子仁碾成細末,以25%酒精或一般甜酒、白酒(適當稀釋)調溼,均勻鋪於紗布上,敷於炎症處。乾燥後即須更換。